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关注国有股 > 正文

中国股票市场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决方案(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1月15日 13:28 新浪财经

  市场分裂的格局下非流通股利用这种“圈钱陷阱”其他方法

  为此我们将中国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几种“融资”手段分别通过模型分析来看一看,上市公司如何运用这种“圈钱陷阱”的股权格局进行的其他“圈钱游戏”的手段。

  一、首先我们分析配股方式:

  我们还拿上面的研究模型分析,一年后上市公司提出配股方案:10配3,配股价为10元。国有股大股东放弃配股,社会流通股东应配90股,出资900元。又一次出现出资、合资、再按股票分配资产的游戏。总股份为1090股,总资产为3700元,按股份制原则,国有股股东700股占有2376元,社会流通股东390股占有1324元。

  就会发现原来社会流通股东占有840元,加上新入资的900元,合计资产为1700元,但实际只剩1324元,其中又有376元被国有股大股东运用“股钱关系的游戏”巧妙的转移到自己名下了。

  二、我们再分析增发方式:

  近几年证监会从国外学来了一个增发的新方法,被大量上市公司所利用,让我们再看一看到了我们的股票市场中又是变成怎样的结果。在我们上面的模型中,上市公司大股东又提出增发方案:增发400股,每股20元。这时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股钱”转换的游戏,向社会流通股东增发400股,每股20元,社会股东应出资400*20=8000元,此时这个股份公司总股本为1090+400=1490股,总资产为3700+8000=11700元。

  按股份制原则,国有股股东700股占有5497元,社会流通股东790股占有6203元。原来社会流通股占有1324元,加上新入资的8000元,合计为9324元,但实际只剩6203元,其中又有3121元,被国有股大股东再次运用“股钱游戏”巧妙的转移到自己名下了。

  至此我们看到,国有股大股东在上市、配股、增发这一系列过程中,仅仅凭借原始出资的700元,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股钱游戏”(所谓资本运做)最终资产变为5497元,几年的收益率高达6800%,请问有哪个行业有这样高的收益率,这样的收益是自己经营取得的吗?不是!是从社会股东那里掠夺来的。只要通过所谓的“资本运做”就可以获得这样高的回报率,上市公司怎能有心思去经营呢?想方设法玩资本游戏的收益就足够了,这些难道不足以说明现在上市公司不注重经营回报,只重“圈钱”的本质诱因吗?

  三、最后我们分析现行的新股发行国有股减持方案(模拟茅台酒):

  按国家财政部的规定,新公司发行上市,要减持国有股。公司总股本1000股,社会公众股东300股,每股30元,国有股股东700股,每股1元。其中社会公众股发行额的10%,用于减持国有股股东的股票,这场“股钱游戏”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向社会公众股发行330股,每股30元,出资合计9900元。其中10%计900元用于减持(购买)国有股股东的30股股票。国有股股东实际670股每股1元,出资670元;发行结束公司上市,我们看到公司总股本为1000股,总资产为9670元。按股份制原则,国有股股东670股占有6479元,社会流通股东330股占有3191元。

  在这个巧妙的“股钱游戏”中,社会股东出资共9900元,实际占有资产3191元,其中的6709元被划归到国有股股东名下。而再看看国有股股东,在这次所谓的减持游戏中,自己的初始出资670元,通过减持30股的股票就收回了900元。也就是说所有的投资已经完全收回并有赢利,而且还在上市公司中是一个一言九鼎的大股东。社会流通股股东,在一个完全是自己出资的上市公司中还是一个小股东。这样的“股钱游戏”能说是对社会流通股股东的大利好吗?!市场以坚决的暴跌给予了回答。

  市场分裂问题是所有市场丑恶现象的根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找到了非流通股股东上市圈钱的原动力和他们在圈钱过程中的“技术奥秘”!上面的这些模型分析如果同比放大10万倍以上,就能回复到真实的股票市场,这样的真实情况是非常令人震惊的。这种上市公司利用中国股票市场的缺陷性格局而大肆圈钱的现象应令人深思。

  但这样的“圈钱陷阱”必然要有维持下去的条件,否则马上就会崩溃的!又是如何被掩饰的呢?对于这样的“圈钱陷阱”的游戏,想要维持下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股票市场分裂

  “圈钱陷阱”这一问题的被掩盖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目前这样的流通股与不流通股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如果股票市场全流通也就不存在社会公众股单独上市流通的市场现象。就不会存在股票之间的“超”溢价问题,即股票不平等的问题,就是同股不同权不同价的问题。全流通股票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与调节是市场自我调节,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寻找最合理价值的过程,就不会产生这种“圈钱陷阱”的。

  但由于大股东的股票是不流通的,谈不上什么市场价格,所以大股东最关心的就是属于自己的净资产值,而随后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净资产值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十分巧妙的运用股与钱的概念的换位,轻而一举的就将社会流通股东的出资划归到自己的名下!倾吞普通投资者的资产。有这样的“圈钱格局”的市场,这样高的资产回报,比抢钱还痛快,国有股大股东还费力搞什么经营回报投资者?

  社会股东的股票单独上市流通交易,进行虚拟经济的交易,“被圈钱问题”暂时显现不出来。社会流通股股东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股票在交易市场的价格,因为自己的股票是从这里买的,本来也想关心股份公司的情况却被告知没有权力,因为国有股大股东不流通的股票权力大,投资了许多的金钱却没有权力,只有按大股东的意愿掏钱的份。不在股票二级市场上投机求利又怎么办?!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做坏事;有了好的制度,坏人也难做坏事”。可以说正是中国股票市场这个“圈钱陷阱”的制度性错误,将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都逼上了“投机”之路。这些问题就解释了我们股票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的根本原因,没有好的市场制度,好人都会变成坏人,没有投资的土壤,又怎能奢望产生真正的投资者呢?这确实令人为中国股票市场的普通投资者感到痛心。

  按照现在的这种“圈钱模式”的股票,中国股市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具有投资价值,有的只是投机价值。无论哪只股票,也无论它翻了多少倍,从本质上说它都是人为造成的扭曲了的投机价值,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价值。分裂的股票市场,两种股票相互无联系,就将这一“圈钱陷阱”问题掩盖下来。一旦要解决“国有股”问题,马上这种矛盾就暴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99年和2001年两次管理层解决国有股问题,由于方法简单粗暴,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就强行推行结果都造成了社会流通股股票市场的大幅暴跌!尤其是今年的国有股减持方案,更是造成了一轮“国有股股灾”的下跌。

  第二个条件:就是社会流通股的股价要高于欲圈钱价格

  只要高于圈钱价格,就能维持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这个圈钱游戏,而且流通股的股价越高就越有利于“圈钱”,就能圈到更多的钱。对于只是社会流通交易的股票市场,达到这个条件就非常容易。因为对于流通盘占小部分的股票市场来讲,操控是十分容易的。而由于股票二级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交易特征,每次交易并不是全盘交易,所以维持这种高价并不难做到。

  这样我们就看到,由于一级市场发行后,在二级市场上能较高价格上市交易,这个游戏就能不断玩下去,只要你的配股、增发总保持在流通股的价格之下。如果再加上一些与庄家串通的炒做,把股价炒高,就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圈钱游戏”了。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市场环境,后来的上市公司参照以前的公司再发行新股,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不惜造假虚增利润(这是中国股票市场造假的病根),以达到更高的发行价,圈更多的钱。

  由于同样是这样的股钱结构的上市公司,既然原来发行低价的股票都高高再上,那么高价发行的股票,所以按比价效应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应该更高。由于存在更高的市场价格,所以以后的新股的发行价格又可以同步抬高,自然上市价格又可以再次水涨船高……,一切都是为了更多更容易的圈钱。从96年新的市场扩容以来,就不断演示这一过程,随着股价的上涨,发行价格不断抬高,股票上市价格相应再抬高,依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直到今年出现了30多元的发行价格,几十倍发行市盈率的闹剧,用友软件、茅台酒真值那么多钱吗?……结局就是将普通投资者的钱都“圈”完了,再也无法支撑这个陷阱的遮盖,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股票市场赖以支撑的信心崩溃,市场轰然倒塌,所有被圈钱后的普通投资者都损失惨重,就象现在正在发生的股灾一样。但圈钱到手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却毫发无损……

  从中我们能够解释,我们的股票市场从96年以来发行价格不断彪升,从几元钱一直涨到30几元钱,市盈率从十倍左右彪升到88倍,并不是发行价格高就会跌破发行价而在这种圈钱结构的市场环境下反而上市价会更高。所谓的“泡沫”越堆越高,我们股票市场的蜕变的IPO股票发行机制在其中起了重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市场分裂造成的“圈钱陷阱”派生出众多的丑恶现象

  现在市场暴露出来的弄虚作假、恶意坐庄、欺骗普通投资者的事情层出不穷,与这种“分裂型”的股票市场制度紧密相关。

  市场分裂这种现象,使得仅仅流通股上市的中国股市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实际上并不大。其实股市的上扬从来都缺乏来自其基石---上市公司的配合。除了非流通股肆无忌惮的“圈钱”,便是拚命上演一出出“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甚至亏损”的闹剧。笔者曾在以前的文章中痛斥其比赌场还不如,因为我们看到前面的“圈钱陷阱”后,就可明白这个市场除了“圈钱”还是“圈钱”,到处是欺骗与谎言。

  中国股票市场走到今天这种地步,政府管理层历史作用我们不能回避,回顾历史在股票市场设立发展初期,政府管理层并没有太在意这个市场,直到某一刻,突然发现了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硬着头皮也要用它来解决现实问题,就是想从这里解决国有企业的脱困的资金来源。但要想从市场中比较容易的融资,市场就必须有一定的活跃性,而当这种活跃性变成一种功利性很强的目的时,手段是否合法合理就另当别论了。

  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政策调节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由于市场中的主力机构是国家的,比如: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大的国企机构等等,也就成了政府管理层的工具,为了这种功利性很强的活跃,一些违法、违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被纵容甚至得到鼓励。

  长而久之,反而养成了整个市场的超强投机性,这都不能完全怪市场参与者们太投机,因为在这种扭曲的市场中,谁不这样谁就要吃亏甚至要被淘汰出局。机构投资者想投资有这样的土壤吗?投资就意味着要被上市公司的“圈钱陷阱”给吃掉,只能投机倾扎中小投资者,所以这些市场上的恶意坐庄、作假操纵等等不正常现象都是因为这种“圈钱陷阱”的市场格局演变下的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制度性缺陷、各种错误的政策,而这些都不是普通投资者所能力及的,也不是哪个机构投资者能扭转的,所以问题的首要责任应该由政府管理层来承担。

  按目前政府管理层的治理市场的方法上看,我们可以打一个贴切的比喻来说明,目前的股票市场问题成堆,就象淮河的水遭到了污染,水质浑浊臭不可闻,下游的老百姓树死苗枯、死鱼烂虾的损失惨重。政府管理层打着保护农民的利益的口号在河里逛来逛去,发现是水里污染物严重,要在水里撒什么清洁剂,指望能将水质治理好,结果更加重了污染……,另一方面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却依然到处开办小造纸厂……。所以没有解决上游的排污问题,怎能期望水质能好转?

  从国内国外两种发行方式比较看中国股市缺陷的成因

  我们IPO发行股票并不只是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我们在香港、在美国、在新加坡等地都发行了股票,也都存在国有股,而且正是由于我们在美国、香港、新加坡都有股票上市,许多还是同一家公司,使我们有类比分析的对象,而分析的结果恰恰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搞错的股票市场。

  从发行方式看“圈钱陷阱”的形成

  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境内上市企业和境外上市企业,我们由两者的实际操作差距中可以看出中国股票市场的根源性问题所在:

  一、企业改造为境内上市公司的程序:

  第一,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提出改组上市公司的申请,经政府授权部门的批准,取得公开发行股票的家数和额度。

  第二,选聘转制辅导机构。

  第三,制订改制的总体方案,并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

  第四,选聘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开好第一次协调会。

  第五,提出发行股票的申请,连同正式的申报材料,报送中国证监会并获复审批准。

  第六,公布“招股说明书”和“发行公告”,并以适当方式发行股票。

  第七,股票发行成功后,申请上市。

  总之,按照该程序,企业必须先改制,组建完股份有限公司后,再以增资扩股形式,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发行成功后在挂牌上市流通。

  二、企业改造为境外上市公司的程序:

  第一,企业提出改组为境外上市公司的申请,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第二,转制辅导。

  第三,制订改制的总体方案,并得到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认可。

  第四,选聘中介机构。

  第五,设立公司。

  第六,申请国内登记注册。

  第七,提出增资扩股并向社会募集股份的申请。

  第八,提出发行股票和上市申请。

  第九,发行股票。

  第十,上市辅导。

  第十一,股票挂牌上市。

  明显的区别是:

  一、在境内上市是先发行股票,后设立公司。

  二、而在境外上市则是先设立公司,后发行股票。

  首先我们先看看国外的股票市场的一般规则,国外的证券市场的作法是:股份制企业的股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形式上都是百分之百流通的,企业发行股票是出让部分股份(权益),而其出让股份的定价及其随后的上市交易都是为了得到市场对整个股份企业的价值认同, 所标出的股票转让价格是对整体股份公司所有股份的总价值认同。从上面的对比差别中我们会发现问题所在,这一点次序变动,条件变化很大,游戏规则显著不同,后者更体现市场性,股票是100%全流通股,定价更符合市场性,没有丝毫人为的技术操作。也就是说,在海外股票市场由于其全流通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并不因为你是政府持有的国有股而就认为你是不流通的股票,而是仍然认为是流通股,虽然你不卖出不炒做,长期持有。但并不改变是流通股的性质,并不因为你持有的是国有股,而区别自己的股票为流通股,对你的股价认同就参照本市场内的其他同类型股票而定价,而是基于对你企业的整体价值的认同,完全是真正的市场行为。如果你的公司业绩不好,股价认同就低,跌破发行价,发行不出去就都是可能的。这些现象在过去几年经常出现,象一些H股由于多年业绩平庸没有回报,在香港股市股价长期都在净资产以下运行。

  但在中国股票市场,股票一发行就明显区别出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所有的投资者在长达十年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这种区分,买的是流通股。正式由于有三分之二的股不流通,募集资金时股票发行市盈率可以定的很高的,因为不需要价值认同,所以上市公司都有这个利益冲动到这个市场上来圈钱。在我们的股票市场上,出让的股权比例很小,但圈钱的数量却可以放大很多,所以现在我们的“海外兵团”在外面圈不着都想回国来圈钱。

  还有,正因为省略没有成立公司的过程,社会公众股东没有建立在一个对等的基础上来参与投资,不知道购买的已经是一级市场溢价发行的权证,缺乏一个成为成熟股东的意识,更多的是听别人说股票可以赚钱而盲目进入这个市场淘金,投资的盲目性较大。只要是一级市场发行的股票,知道可以在二级市场高价转让,就不管价格高低,不加对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的分析,就加入了这个市场。结果造成上市后二级市场股价的节节升高。

  股份制经济具有平等性、公平性和通行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股份制经济中通行的是股权平等和对等原则,一切经济活动均以投资入股的资本(不一定是纯现金)金额为准,一股一权、一股一利、股权平等。股票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权利大,义务也大,股票多股权大,得到的收益也大,同时所负的经济责任也大,承担的风险也大。

  中国股市发展设计上从出生就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股票上市后制定了2个命题错误,第一,国有股不流通,人为制造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第二,国有股持股占60-70%,不管社会公众股出资额的大小,一律执行小股东的脚色,不体现权利和义务具有对等性原则,多出资权利并不大,这样股份制偏离了发展思路,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现在的投机市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共识,股票的获利不是建立在分享企业成长的基础上,而是通过股价的波动获得价差收入,一切的原因就是股票供不应求,股价定价过高,股息的收入不足以弥补资金的投入,资本的投入是要有成本的,资本的损失就通过炒做找平衡。 这样的错误,是我们各个要素之间方方面面形成的,投资者对股份制经济理解不全面,管理层设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不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单方面的事,所以责任应由全社会共同来承担。

  背景:

  在海外上市的公司的股票,随时可以卖出,只要符合一些当地市场的手续就可以了,比如在那斯达克市场上的搜狐、网易发起人的股票就是流通股可以买卖,在香港上市的中石化国家减持国有股市场并不认为是什么希奇事。而且还可以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中石化在香港的发行价只有1元多钱,因为大家从全流通角度,认同的价值就是1元多钱,再高的价格你就发行不出去导致发行失败,当企业经营不好、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就可能跌破发行价,连同你持有的国有股也同样贬值。而我们的股票市场就一上来就区分出了流通股和不流通股,所以同样是中石化才能高达4。22元的价格发行,因为没有投资者认为中石化的国有股是流通的,而只是参照本市场内其他同类股票而给予定价的。

  这样还能明白同样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香港的股价仅仅一元钱、几毛钱的发行价,而在国内就是几元钱的发行价高出几倍。而同样是处于软件行业的企业用友软件和金蝶国际,在香港和大陆市场的发行价有天壤之别。如果将两家企业分别在两个市场对换上市,谁在大陆股票市场谁的发行价高,圈的钱多;谁在香港谁的发行价低,圈的钱少。从结局上看这是市场差距而不是企业差距。

  由于存在这样巨大差距的现象,超过了一般市场差距的范围,远不同于国外一家上市公司在不同国家的股票市场上市后股价间的差距。这些现象都说明中国股票市场与国外股票市场的差别并不是上市企业的差距,而是市场机制存在严重不同。那么如果我们命题为一个是正确的市场,那么另一个就是错误的市场了。我们不可能说国外搞了几十年、几百年的股票市场是错误的,那么结论就只能是我们学别人而仅仅搞了十年的股票市场搞错了。

  IPO股票发行在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变异的根源

  我们的股票市场在股票发行这一环节就出了错误,这个错误因“国有股不流通”而变性为“圈钱市场”,也就是违背了“先钱后股”的原则,而犯了“先股后钱”的原则性错误,但同样的发行方式为什么会在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变异呢?

  IPO股票发行方式是现在世界股票市场都流行发行方式,也就是在原企业的原股份之外再另外发行一部分供人认购的发行方式,也就是在100%之外在发行百分之多少的发行方式。

  国外的股票最初是流通交易方式,虽有增资扩股的配股和增发,但都是以全流通为基本属性,近来所演化来的在原企业之外再发行百分之多少的股票发行方式,是为了简化手续减少发行费用,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

  但不要忘记,额外发行的部分仍然是以股权换资金的宗旨,这种交换成功的前提是市场的价值认同。结局依然是全流通格局。在悠久的全流通价值认同的传统氛围中,这种价值认同已经成为习惯意识。所以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我们的股票市场在一开始学习国外的股票市场搞股票发行(IPO),省略掉了最关键的价值认同环节--全流通,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基础,因为我们的计划经济中没有这一事物。在采用这种国外惯例的方法中,不经分析研究就将别人经过多年演化过的方法拿来就用,没有人家的基础环境,怎能不走入歧途!所发的股票只须根据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定个价就简单的认为是上市了、发行成功了。

  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延续了十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民间有几万亿的储蓄,而中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太狭窄,一旦出现赚钱效应,资金就纷入,至于有什么风险老百姓暂时就不顾了,可以想想过去中国为什么那么多的“非法融资”事件能够得逞和盛行的原因就行了。一个高额的投资回报的诱饵,一些赢利的现身说法的宣传,就有多少各种各样的资金陷入了“非法融资”的陷阱中,从而大多血本无归。

  联想过去的这些事件,再看看我们的股票市场的许多上市公司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个上市时不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丽动人吗?财务报表的何其漂亮,未来发展如何辉煌,粉饰掩盖下的目的就是“骗钱。而且是在国家的庇护下肆无忌惮的“圈钱”。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对于那样明显有漏洞的“非法融资”都缺乏警惕和识别,何况这是国家开办的股票市场中,国家办的还能出问题,出问题能不管吗?所以大量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拥入,结果只须证监会根据供求关系进行调控即可办到,加上过去法律法规落后并不健全,对投机监管不够,有时为了一些即时目的纵容甚至鼓励市场投机,这样更好从市场中圈钱,解决一些燃眉问题。比如国企脱困的资金来源。长而久之就成了目前这样一个问题成堆的状况,也可以说正是政府管理层的一系列错误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事实上我们要引起高度的警觉,“非法的有严重问题”的融资,最后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中国过去的一些非法融资大案的严重后果已经明白的显示了出来,同样有严重问题的中国股票市场“融资”游戏,一旦处理不好的后果将是整体社会的灾难。

  中国股票市场设立时的规则错误,是政府管理层再向西方市场经济的精华部分--资本市场,学习借鉴的过程中,照猫画虎并没有学到精髓反而误入歧途,结果搞出来一个吞噬普通投资者血汗钱的怪物来,甚至可能伤及全社会。

  短缺计划经济指导下将股票市场搞成了批发零售市场

  由于政府管理层陷入“先股后钱”的思维模式而产生的国有股不流通问题而演变出的非流通“圈钱陷阱”现象。但这种现象并非是产生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裂现象的逻辑因素。在思考中国股票市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市场分裂现象的成因与影响的过程中,一直在探寻产生此重大问题的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是众多历史因素共同制造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错误。

  股票发行方式的多变的尴尬

  在过去的2000年和2001年,股票发行模式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在风起云涌的大搞市场化改革的旗帜下,提倡向国外成熟股票市场学习,一个个市场化改革令人目不暇接:从国外学来战略投资者配售概念,在市盈率定价“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搞出打破市盈率限制,按市场化定价方式发行新股,直到搞出闽东电力88倍发行新股,用友软件30多元高价发新股的闹剧……

  但新股市场化发行的结局照样没做到降低一二级股票市场的差价,没有降低股票市场本来就高企的市盈率,没有起到降低股票市场整体风险的作用。反而上市企业借机多圈钱几个亿,反而推波助澜造成股票市场市盈率更加高企。中国股票市场2001年的在“国有股减持方案”、“市盈率高企”而引发的大爆跌中,这条政策累积的问题在其中起了非常坏的影响。

  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新股的路走不通,于是又矫枉过正,政府管理层又开始推动低价低市盈率发行新股的政策,华能国际按“15倍市盈率”定价发行A股,超低价发行“山鹰”等一系列股票……。一时间股票发行的政策风云突变,我们看到管理层在发行新股的尴尬!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变化,问题的结症到底在哪里?

  减法上市和加法上市

  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问题的根源都可追溯到股票的发行环节,因为国有股不流通造成的股权分裂现象是从这一环节产生的。我们从中国股票市场股票发行方式的变革与世界的对比中,有利于我们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首先我们先要了解清楚国际股票市场的股票发行方式,从国外股票市场的发展看,股份制上市公司在股票挂牌上市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流通上市(减法上市):股份制公司的股东拿出一部分股份供社会投资者认购,所募集的资金为出让股份的股东所有,募集资金并不存在于股份公司中。在这个过程中股份制公司的总股份并不改变,只是股东变化。其实质上是股份制公司的发起股东的股份在股票市场变现的过程。这种类型最为久远,可以说是股票自诞生以来就有的基本属性--流通--的一种顺理演变。

  一种是扩股上市(加法上市):也就是所谓的IPO股票发行。是在原企业总股份之外再另外发行一部分股份供投资者认购,募集的资金存在于新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中。在这个过程中股份制公司的总股份增加,股东数也增加。股份制企业IPO发行股票,融资为表象其实质上是股东的合并,资本的合并。这种类型是近代才产生的,是从上面流通上市这种形式经过长期演变过来的。

  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同股同权,价值认同、市场定价,股份全流通。这两种发行方式除了上面所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之外,对市场投资者而言最重要区别的就是股票的来源不同,流通上市方式:市场投资者的股票是源自股份制原来的股东,是转让而的来的。扩股上市方式:市场投资者的股票是新产生的,来源于投资者自身,是投资者将自己的资本经过折算来的股票。

  中国十年股票市场:无减法而只有加法

  在我们的股票市场设立发展过程中,没有经过前一种“减法上市”的过程,所以市场中的投资者根本就没有“减法上市”的概念。而直接就从国外学习“加法上市”这种经过几百年演变而来的IPO股票发行方式。结果没有相应的全流通市场环境,将中国股票市场从头就搞错了,也就有了现在的国有股不流通的结症。

  假设我们从一开始就老老实实的从流通上市(减法上市)的发行方式学起,怎么会有现在国有股不流通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设立股票市场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一部分股份拿出来让投资者认购。即使是很小的比例比如10%或20%,股票市场投资者手中的股票由于是来源于国有股股东手中,由同股同权的原理,那么国有股股东手中其他大量的国有股股票,社会投资者也都会认同是可以流通的股票,怎会有现在国有股不流通的问题。

  所以一开始就是减法上市,又怎会将中国股票市场搞成股权分裂的市场呢?若按减法上市的发行方式,想分裂股票(流通股与不流通股)都分裂不了。又怎么会有现在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国有股随时都可以按市场价减持的!正是因为我们省略了最初始的“减法上市”方法,而直接跳到了“加法上市”这种国外股票市场后期长期演变而来的发行方式,为我们股票市场的股权分裂的现实制造了陷阱。

  所以从“减法上市”和“加法上市”的发行方式再看政府管理层在2001年6月提出的“国有股减持方案”,一方面国有股股东控股的公司需要资金向社会投资者融资采用加法上市,另一方面又变现股权而抽离资金。从其实质上是又加又减的混乱方案,所以不要怪市场不领情而跟管理层的政策作对,实际上政策本身就逻辑混乱了。

  国有股减持问题和一股独大问题并不中国股票市场才有的问题,片面的谈论国有股减持和一股独大往往会掉入陷阱并严重误导广大投资者。国外也有国有股减持,政府代表的国有股份的减持在资本市场上变现根本不成为问题,如英国、法国、新加坡、以色列等等都采用过在股票市场上“减法上市”的办法来公开出售变现,也可通过国外股票市场的减法上市来公开出售。而国外股票市场的一股独大也并不是问题,因为全流通的属性并没有变化。但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国有股减持和一股独大之所以成为严重问题,更深层次原因的是国有股根本没有流通属性的问题,中国股票市场是股权分裂的市场,所以不能将国内与国外的问题混为一谈。

  短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扭曲了中国股票市场

  为什么“加法上市”会在中国产生变异呢?首先我们在学习IPO发行股票时,一开始国有股就压根没有想到去卖,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制约,卖出国有股意味着卖国,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这是谁也不能承受的大帽子。关于这一点有其历史原因我们不多谈了相关的文章非常多。在我们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而学习国外的IPO股票发行方式(加法上市),为什么掉入陷阱,会搞出这种中国特色的不伦不类的股票市场来呢?除了我们上面谈到的上市方法的制约外,还有什么因素促成现在的这种尴尬局面呢?

  为了揭示深层次的制度性制约,我们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来发现问题。新中国诞生以来,在发展经济方面,我们一直学习的是苏联的短缺计划经济模式,而短缺计划经济模式在我们的建国初期的确为我们国家迅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在经济规模弱小、资源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短缺计划经济可以更合理的调配资金与资源,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生产力的快速有效的发展。

  但短缺计划经济的后遗症也是非常明显的,短缺计划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商品的匮乏,工厂按计划生产出产品,而后按计划分配给流通环节,才能够按计划的达到最终民众手中。其中每个环节都计划性预留有相应的利润维持各种类型企业的运行。简单讲就是产品--批发--零售的市场运作过程,批发有批发的价格,零售有零售的价格,虽然在市场经济中也有批零差价,但短缺商品的计划性的批零差价是短缺计划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

  非常遗憾的是,短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严重侵害到了刚诞生的中国股票市场的肌体里,时至今日还在左右着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运行。短缺商品、批零差价的概念被引入到中国幼小的资本市场的身上。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开始就被短缺计划经济给扭曲了,变成了彻底的短缺股票的批发零售市场。

  现实:中国特色的批发零售概念的股票市场

  当我们分析清了这一点,再看看十年的中国股票市场是如何演绎成为批发零售股票市场的:

  在股票发行上市过程中,跨过“减法上市”,直接就拿来了“加法上市”----这种国外的IPO股票发行方式,为我们股票市场现在的流通股与非流通市场分裂埋下祸根。

  而后短缺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开始发挥作用,发行的股票(社会流通股)被当成了一种稀缺物资,先按计划搞出产品(配额制分配上市公司指标),而后再按市盈率概念(此定价机制被奉为至上法宝)定出流通股的批发价,再为批发企业(承销券商)留有一定的批零差价,而后再在零售市场(股票二级市场)上销售!普通投资者通过零售市场购买,就象90年代以前在商店中抢购每一种紧俏商品一样。

  由此,面对社会普通投资者销售的流通股,因为销售价格的高企,从反面又制约了国有股的流通。国有股不流通的股权分裂现象成为十年股票市场发展的事实。

  我们再从批零市场的角度来类比分析,再看看管理层近年所谓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

  由于股票零售价高,而对比国外股票市场批零差价非常低,于是有人对工厂生产的短缺股票产品的过低批发价格不满(上市企业圈钱欲望膨胀),提出要按市场化原则提高批发价;计划委员会遂其愿,股票批发价格放开得到提高。但由于十年批零市场的惯性因素,不能只工厂暴利大赚其钱而批发企业不赚钱吧,结果市场零售价没有降低反而同步抬高。只有当工厂的股票产品大量生产过剩时,搞的批发不象批发,零售不象零售,批发企业才会最终批发不出去而不得不打折贱卖。中石化股票的跌破发行价就是最说明问题的例子。

  又有人呼吁市场零售价太高,按市盈率衡量有大量泡沫,要挤泡沫,于是强行打压零售市场的价格。但最终发现零售市场的价格高、市盈率高是存在问题,但其根源是批发市场的价格高、市盈率高。计划委员会不得已又开始搞大幅降低批发价的改革,还有模有样的在每份产品上注明什么寻价空间、什么市盈率定价,搞的跟真的市场化、国际化一样的模样。有其形而无其实!

  所以对制定政策的政府管理层提出建议:千万要注意,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分裂没有得到稳妥解决之前,新股的发行方式怎么改都是批发零售市场的观念,因为十年的批零市场的惯性使然。

  尊重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资本市场上的股票是一般商品也就罢了,消费者买回家用了、消费了也就罢了。但资本市场决不是什么批发零售市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根本不是消费者。股票根本不同于其他实体商品,它不能消费、吃不得、用不得、更不能不认帐随便消灭!!它虽然没有“三包”的要求,但比普通商品的“三包五包”要求的更多,它要长期生存,要长期回报。虽然它只是一张纸一个符号,一旦拥有却有深刻的内涵与要素,它代表实际的产权,明确的权益。而不是一个赌博的筹码!

  但如果我们的政府管理层在出售它换取金钱时,没有考虑到出售后还要长期对其负责这一点,没有赋予它这些必备的内涵与要素。那现在就会发现问题太大了!

  如果我们还坚持短缺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思路,重发展企业的利益而不重消费者的利益(在卖方市场情况下消费者能有消费产品就不错了),那就更加大错特错了。近年来管理层的许多改革和政策绝大多倾向于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往往被忽略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也就难怪“保护投资者利益”这句口号已经被中国股票市场广大投资者视为大利空的标志。

  资本市场的规律恰恰与短缺计划经济的思路相反,只有尊重最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资本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最后企业才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反过来的程序。也许这些就是我们的股票市场发展到今天,管理层才发现中国资本市场问题重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根本结症所在。

  如何解决中国股票市场因计划经济思维的而遗留的重大历史问题呢?尊重普通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是重中之中,赋予已经售出股票真正的内涵与要素,达到中国股票市场的平等的全流通结构,才是解决中国股票市场问题的唯一之道。

  实现全流通是解决中国股市所有问题的唯一方法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市场分裂是种种不规范行为的根源所在。分别持有两类股票的股东拥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不能成为全体股东统一的价值参照,股价变动对股东的影响不具有同质性,事实上上市公司利用这种结构性缺陷,将股票市场演变为大股东(主要是非流通股股东)对社会流通股股东的“圈钱陷阱”。

  只有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实现股份上市公司的全流通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全流通意味着全体股东将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参照体系,这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股东维护公司利益的积极性,因为维护公司利益就是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大股东的利益得到维护的同时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将得到相应的保护。

  实现全额流通,统一价值参照体系,进而实现上市公司的同股同权,以解决我国股市多年来的积弊是当前迫在眉睫最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但解决股票市场的全流通问题的最好方法,却远不是政府管理层所采用的国有股配售和国有股市场价减持方案。我认为什么时候国有股流通问题都是一个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一点马虎不得。经过我对中国股票市场上“流通股”与“不流通股”市场分裂问题的多年研究,认为解决股票市场分裂问题,即解决中国股票市场不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以下一些方式都是因为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公平”而不可能成功:

  一、不能而按目前财政部的国有股市价减持方案,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抢钱行为,对股票市场是快速自杀的行为。历史问题应该以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解决,而不能用所谓的国外的、现代的“市场化”方法来解决。

  二、不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因为市场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流动的市场会放大效应,这次国有股减持股灾就是一个证明。

  三、不能采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武断的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比如按净资产减持,由于不能解决股份的全额流通问题这一根本性问题,长期看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是百害而无一利。减持实际上只是部分减持,而不是全部减持。但是按照净资产值定价减持后,未减持部分的股票,价值参照系统一为净资产,二级市场在非减持部分的巨大压力下也将蜂拥而出,二级市场仍将面临崩盘的危险!

  四、不能采用特例式的没有普遍施行意义的方法,比如说:国有股回购、国有股配售等,主要是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对于国家最想退出的没有前景的ST和PT亏损企业反而无法退出!如果强行推广,股市崩盘是唯一的出路。其他的一些类似方法,不是不能解决问题,就是要将市场引入崩盘的绝境。

  市场走势不断提醒我们的政府决策层,解决国有股问题要慎重对待,任何因小失大误入歧途的办法都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巨大的代价。而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国有股流通问题,我们不可能找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但只要用江泽民主席的“三个代表”为理论指导,站在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立场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政府管理层要有承认并纠正历史错误的勇气与决心,才可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我们的党不都纠正过来了吗?现在是到了纠正我们十年股市错误的时候了。其实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普通投资者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要求很少,就是两个字“公平”。因此现在是我们应该拿出勇气勇敢的面对法律和事实的时候了,股市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实际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大计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中国股票市场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决方案(一)

  中国股票市场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决方案(三)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有关“国有股”的话题成为近期热点,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网友来稿,我们将选择优秀文章刊发。(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谈股论金】【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中国股票市场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决方案(一)
投资者疾呼:国有股减持方案尽快出台
linsq0415:国有股减持方案之我见
调查显示:股民最担心的是国有股减持
海外资深人士:政府应了解市场对国有股减持的预期
为何国有股不能按原发行面值1元减持?
评论:人人都说减持好 只是股民受不了
国有股减持方案选登:如何订具体实施问题?
关注国有股专题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短信传情不言中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新浪商城推荐
岁末精品打折!
  连邦新年专区
  • 盟军系列套装88
  • 英语学习很easy
  • 10元正版先锋
  • 网络游戏卡专卖
  • 掌上电脑特价
  •   情趣礼品专题
  • 爱情信使熊
  • 魔幻无底内衣
  • 网状美胸内衣
  • 雅诗兰黛香水
  • CK ONE 中性香水
  •   韩国城专区
  • 世韩净水机
  • 萨拉伯尔餐厅
  • Leading Edge
  • 医疗用具-G.M
  • 高丽人参、红参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