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8日,中国华源集团与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规模200亿的“生命科技园”的签字仪式,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济济一堂的宾客中,记者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哈药集团董事长刘存周——与各地来的专家不同,刘存周的南京之行非同寻常。
5天前,〈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可靠消息:哈药集团(600664)的母公司——哈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华源集团正在进行秘密重组,重组方案有望近期对外公布。
记者手头上掌握的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哈药集团”)、华源集团重组计划书透露,华源集团以其控股上市公司华源制药(600656)及集团其它6家公司的资产和现金共10亿元人民币,入主哈药集团。重组完成后,华源将拥有哈药集团47%股份,成为哈药集团第一大股东。哈尔滨国资局作为哈药集团国有资产所有者,持有余下44%股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拟定的重组,哈药集团经营层和职工共同组建的持股会将出资2亿元现金,拥有重组后的哈药集团9%的股权。
而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都证实了刘存周的南京之行,与重组密切相关。
“集团与好几家公司都在谈合作,但未经董事会最后决策,不方便说”。12月19日下午,哈药股份董秘林本松接听记者电话时字斟句酌。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的秘书陈建枫则对此不作任何评论。
倒是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朱海较为坦诚:“这件事正处于论证阶段,协议双方有权讨论。”
接着她话峰一转:“但最后要等到我们国资局同意才能实施。”
神秘重组凸现哈药危机?
哈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医药企业之一,集科、工、贸为一体,现拥有1个控股上市子公司、13个全资子公司。集团主要生产西药及中药制剂、西药原料、中药粉针、生物工程药品、滋补保健品等6大系列、20多种剂型、1,000多个品种,其中主导产品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双黄连粉针等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青霉素钠原粉及粉针产销量居全国第二位。
哈药集团控股40。92%的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哈药股份),是全国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2000年,同时兼任哈药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董事长的刘存周,猛砸18亿的广告资金。铺天盖地的品牌宣传,使哈药集团和它的盖中盖、三精司乐片等产品一起迅速走红,销售额也达到了创记录的66。5亿元,坐上了中国医药行业龙头老大的宝座。
2001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刘存周又提出十五期间跻身世界医药50强的目标。
2001年9月,哈药股份配股,每10股配售3股,筹集资金近10亿元。
然而年初以来市场表现,确令哈药股份沮丧。根据哈药股份2001年中期报告,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28。8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约23%,主营业务利润分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33%。
其中,主营盖中盖、朴雪等滋补保健品的哈药六厂,市场情况尤其窘迫: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仅为3。8亿元,比去年同期整整减少了8亿多。
哈药股份的另一个利润中心——哈药三厂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广告减少,哈药的三精葡萄糖酸钙和酸锌口服液等产品,今年跌得很惨,市场已严重萎缩。”上海华氏大药房采购部和复星大药房采购部提供的信息,惊人地一致。
“哈药股份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两个月前刚去哈药集团实地考察的上海某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一位投资分析员唐琪表示担忧。然而,恰恰是这些保健品,去年曾为哈药赚来大笔真金白银。
“哈药只能靠广告打外地市场,而随着新一代保健品的层出不穷和保健品市场的日益规范,哈药的风险与日俱增。”
这显然与刘存周的十五期间进入世界医药50强的目标不相协调。因此,哈药集团与资金实力雄厚、正从传统产业向生物制药领域和天然药物行业转型的华源集团合作重组,以迅速提升竞争能力,不失为明智选择。
大券商幕后操纵?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哈药力图重组是为了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
作为传统的工业基地,黑龙江的市场环境显然难同沿海城市相提并论,而渴望叱咤风云的哈药决策层,无疑想获得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
在哈药与华源的重组方案中,职工持股会的出现意味深长。“千万别小看这9%的股权,它在决策时分量举足轻重”,这位不原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提醒,“这部分9%股权倒向谁,谁就可以拥有最终拍板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药与华源一旦重组成功,公司职工—主要是经营决策层,也就开始真正自己掌握了命运?
但是,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哈药股份今年7月份底配股,计划增发近8000万股,每股定价12.5元,计划募集近10亿人民币。然而由于股市低迷等诸种原因,有知情人士透露,负责此次配股承销的南方证券,大部分筹码都砸在手里。结果是,2000年哈药股份年报披露的包括南方证券、南方证券哈尔滨营业所、南证房产在内的“南方系”势力,持有哈药股份总共约2%的股份,到了2001年中报公布时,南方证券一跃成了哈药股份第二大股东,持有其近12。8%股份。
一个证券业界公认的说法是:年关将近,一些大券商总要变着戏法玩些概念,方便“出货”。
这或许只是推测而已。但华源集团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证实,重组方案事先已由几家大券商过目。
谁是华源?
在重组进程依然充满悬念同时,一个更大问号浮现:谁是华源?
熟悉资本市场的人或许清楚,“国字头”背景的上市公司,除了华润集团外,还有华源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发展集团公司、华能集团公司“深海巨鲸”,只是同华润在资本和实业之间长袖善舞相比,这些公司显得更为“深沉”。
80年代中后期,国家很多部委都组建了下属集团公司。1985年纺织部组建华联发展集团、1988年电力能源部门组建了华能集团,1992年纺织部再次抽调旗下的13家企业资产,联合交通银行、外经贸部共同出资1。4亿元,在上海浦东成立了华源集团。
比师出同门的华联棋高一着的是,华源没有直接进入纺织业,而是借浦东开发的汹涌之势,依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等完成了原始积累。当时仅房地产一项,华源就积累资金2.6亿以上。1993年底,羽翼渐丰的华源,“狮子张口”,进行了一系列并购。
“从1995年起,华源的兼并重组达到高潮,迄今华源至少吞下了100多家企业。”华源集团外宣部负责人孟建?先生介绍。
尽管有华源内部人士透露华源扩张过程中收购了很多“破烂”,但无可否认华源是一个在资本市场营造概念的高手。
周玉成曾公开称:“金融聚合力首先产生于具有强大市场扩张力的产业概念,谁能够把握住市场经济的战略制高点,选择好具有绝对优势的市场概念,谁就能支配金融资本倾斜流动,为资产重组创造基本的金融条件。”
在周的指挥棒下,华源构造出了第一个产业概念:一条龙大化纤。1996年7月26日,以化纤产业为核心的华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华源集团第一家上市公司,首发1亿股B股(900940)。
“华源股份公司上市成功后,我们马上推动第二家公司——华源发展公司的上市工作。华源发展选择了新浦东的产业概念,变大化纤的产业一体化为‘科工贸’功能一体化。”
周玉成曾这样解释华源营造的第二个概念。这一战术再次奏效。1996年10月,华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757)在浦东注册,并顺畅取得挂牌交易权。此后,该股一度被誉为“新浦东概念股”的五大代表之一。
华源在实业重组上也彰显了力量。“铜陵麻业、赤峰第二毛纺厂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孟建?说。
正是这些成功,令华源系的枝蔓迅速延展,到去年底,华源已是上海排名第四的工业集团,在海内外拥有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达32家,其中包括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凯马(B900953)、华源制药(A600658)四家上市公司。2000年华源资产总规模达到151。1亿元,净资产50。19亿,销售总额157亿。
华源嬗变
1998年,华源再度调整发展战略。主方向是信息和生命产业。
但孟建?对其信息业有些不屑。“其实,我们的IT还停留在一个概念、一种尝试,集团将来真正的核心业务是生命科学。”
有意思的是,华源这次向生命医药产业的转变,源于一笔不成功的买卖。1997年底,华源集团从浙江制药企业康恩贝手中买下浙江凤凰(A600656)29.09%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第二年7月,又增持到41.09%。
“华源当时的目的是想将它一次性转给亚都科技,但最后这笔买卖没有成功,华源就留在了这个上市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此后华源就不断向浙江凤凰注入资产和高新技术,去年10月,华源对浙江凤凰进行资产置换,使其以91.3%的比例控股靖江葡萄糖厂,并改名为华源制药股份公司,成了华源集团首家以制药作为主导产业的上市公司。”
华源系的另两家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向医药行业靠拢:华源股份将通过调整、转型,成为核心为生命产业的上市公司。目前麾下已招集安徽华源制药、苏州华源农化、吴农集团、肌力康保健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医药保健企业。而一直停留在农用机械制造的凯马机械,也在无锡生命科技园投下重注。
华源集团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华源集团通过建立、购并、重组等方式,已在海内外拥有5家专业医药研发机构、9家生产企业、2家保健品企业、1个药材种植基地和300多个医药零售终端。其2000的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近20亿,在全国排行榜上跻身前30位。
但这个业绩与华源集团的抱负相去甚远。“我们的目标是,2年之内,医药销售额超过100亿。”负责华源医药事业发展的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才富显得出奇的自信。
王透露,为达到这个目标,华源正与3家大型医药上市公司紧密洽谈重组事宜。“我们与这三家公司都已经签下框架协议。一旦成功,华源还将通过这些上市公司对国内的其他医药企业进行二次整合。”
但王不肯透露意欲重组的三家上市医药企业的具体所指。
此外,由于华源“大生命”概念涵盖了生物、医药、保健、销售等各个层次,其扩张计划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在医药零售终端的建立方面,我们的长期目标是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在2010年达到1万家。最近我们刚与广州某医药流通企业达成协议,等月底完成资产评估后,春节前拿下他们手里的190多家药店。”王才富再次抛出一枚“重磅弹药”。
一位证券业人士向记者道出了他的担忧:“集中在一家集团,频繁进行多种关联性并不紧密的行业转换,对企业的管理职能的培养和持续性应该是一个威胁。一旦原来的壳无法向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行业经验和资源优势等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初涉药业的华源并不善于此道。”
致命的诱惑
其实,无论此次重组顺利与否,哈药与华源这两个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巨无霸”,都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味。
今年年中,国内就传出“华字系”老大香港华润集团准备收购东北制药集团的消息。当时东北制药有关人士向本报证实,双方已签订了合资意向书,香港华润将控股东北制药集团,从而间接控股上市公司东北制药(A0597)。而华润同时还在洽购其它三家规模不小的制药企业。
而一直与华润叫劲的另一个红筹巨头上海实业集团,在医药市场也寸土不让。其下属的上海实业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同样立足于国内市场,今年仅剥离出上海家化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就为集团带来超过1。5亿港元的特殊收益。
“腥风血雨”背后,不仅是对医药行业高成长性的倾慕,更是出于对未来资源枯竭的恐惧。华源副总工程师王才富表示,华源甄选并购对象的原则,不仅看品牌强弱,更在乎品种多寡。
此次哈药与华源若重组成功,对华源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哈药集团拥有的为数可观的医药许可证。业内人士介绍,如今出售一个中药生产许可证,价格为几十万至几千万不等。随着GMP、GSP认证制度的推行,今后药证更难寻觅。而哈药集团今年上半年就成功获得4个新药批文,另有21个待批。这对急于在医药领域扩张的华源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
我国现有制药企业6700多家,2000年完成销售总额仅1509亿人民币,而美国阿斯特拉公司仅“奥美拉唑”一个品种的年销售额就是40亿美元。而哈药集团去年破天荒实现的65亿人民币销售业绩,只是世界药业巨头默克公司1996年全年销售额的6%。至于中国医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更难望国际巨头项背。
目前国际上研制一个新化合物药品的约需投入10亿美金,穷10年之功。而中国化学药品中90%以上都属于仿制品。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最近提供给本报的一份分析报告断言,几年内中国制药领域必将面临一次残酷洗牌,在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企业同时,却是一些巨头崛起的机遇。
无论此次哈药与华源的重组会有怎样的结果,对所有大大小小的中国医药企业老总来讲,或许他们现在比谁都应该更认真去体味一句俗语——“时不我待”。
华源发展服饰-信息产业
华源股份化纤-生命产业、崇明岛开发
华源制药化工-医药
凯马机械机械-无锡生命科技园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