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再融资改革诱发“圈钱”?

2001年08月06日 14:56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张炜

  近期沪深股市大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热的抱怨越来越多。在不少投资者看来,今年3月出台的改革措施降低了证券市场再融资门槛,上市公司随后掀起的再融资热,已演变成肆无忌惮的“圈钱”运动。

  根据新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再融资门槛较今年3月中旬之前明显降低。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由公司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调整为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增发新股取消了2000年的四个限制性范围,并允许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低于6%的公司,附带约束条件申请增发。上市公司再融资改革旨在推进市场化的发行机制,通过实行证券商推荐制度,增强市场对发行人的约束力,实现扶优限劣。但出乎意料的是,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质量的目的尚未体现,由再融资热掀起的“圈钱”运动,已成为证券市场发展新的隐患。再融资新规公布后,上市公司提出的再融资金额明显增加。一方面,增发与配股两者在“门槛”上的差异,直接诱使一大批上市公司纷纷“弃配选增”。沪市的南京中达放弃原拟每10股配售3股的计划,提出增发A股不超过4500万股。该公司拟再融资的数量由1566万股增至不超过4500万股,融资金额按现有股价相差近4亿元。另一方面,几乎无业绩“门槛”的增发新股,吸引不少原不符合再融资条件的公司提出增发方案。深市的鄂武商拟增发A股不超过10000万股,而该公司近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3%,连配股资格也未达到。

  去年,沪深两市共有184家公司实施配股或增发,筹集资金740亿元。而截至今年7月中旬,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筹资总额就超过去年再融资的总额。据最新统计,已有近130家上市公司在今年提出增发新股。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仍不断增加,8月4日又有4家公司提出增发,其中浦发银行拟增发30000万A股。面对不断升温的再融资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圈钱”的恐慌心理日趋加重。在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过度的再融资非但浪费证券市场资源,而且直接伤害投资者,易导致整个市场出现信心危机。有关统计表明,在沪深两市实施过再融资的公司中,曾经或现在戴上ST帽子的有59家,2000年底出现亏损的有55家。另外,最新的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业绩预警显示,其中四成多去年以来曾在证券市场上刚实施过再融资。

  再融资改革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金流向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管理层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全部放行的话,资源优化配置很难体现。问题就在于再融资改革引进了市场机制,但我国证券市场尚不规范,还缺少市场机制运行所需的基础。再融资的门槛降低后,加大了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责任,旨在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筛选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然而,中介机构能否为投资者把关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投资者的担心是,在我国证券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对中介机构连带责任追究机制的情况下,利益驱使很可能导致中介机构难以真正实现管理层改革的初衷。至于降低再融资门槛后用来约束上市公司的软性指标,更因缺乏具体的、量化的尺度要求,很可能被上市公司作为“圈钱”时的可趁之机。

  恶性再融资“圈钱”可能带来的危害,在不少上市公司提出的增发新股方案中已能见到。有一家上市公司现有净资产总额仅12亿元左右,提出的增发筹资计划却是20亿元;某纺织上市公司“弃配选增”,打算投向移动通讯、电讯技术及石油设备等一系列高尖端行业;另有两家资产负债率低于30%的公司,虽不缺钱但也提出增发计划。很显然,不少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主要是不想错过目前再融资成本较低的时机。对上市公司来说,在较好的二级市场环境中,再融资的发股价格较高,融资额大,股本稀释的影响也较小。由于上市公司融资后改变募股资金使用投向司空见惯,一些上市公司现提出的再融资方案看似编故事,尽量以投资者偏爱或看似投资回报显著的方案来吸引资金。面对上市公司如此肆无忌惮的“圈钱”,二级市场只能无奈地被迫“用脚投票”。7月31日,哈药集团配股除权价破天荒地高于前一日收盘价,该股配股除权首日即跌破配股价。

  如何抑制再融资中的恶意“圈钱”行为?业内有不少人士提出,重新提高再融资门槛,特别应改变目前增发新股业绩门槛形同虚设的状况。但事实上,提高再融资门槛与今年3月出台改革举措的初衷是相背的。再融资改革的核心在于“往前看”,注重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成长性;而提高再融资门槛等于重新强调“往后看”,看重上市公司已有的业绩。上市公司再融资信誉扫地,恰恰就在过去较高的再融资门槛“保护”下形成的。一家又一家再融资后业绩“变脸”的公司,说明再融资门槛高并不是抑制恶意“圈钱”的有效办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出台的再融资改革,其背景是改变市场自身约束力不强,中介机构不尽责,重筹资轻使用,不重视对股东的回报等再融资弊病。

  打击再融资“圈钱”,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门槛低不代表再融资容易,深化再融资改革的关键在于三点:一是突出发行审核委员会的把关作用。申请新股发行的公司被发审委拒之门外的比例相当高,核准制下的再融资发审也应该同样严把关,坚决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水分挤掉。现有近130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若其中有20%或30%的再融资申请被否决,再有20%或30%的再融资方案被修改压缩融资额后实施并非不可能。若按市场化标准该否决的否决、该“打折”的“打折”,此后上市公司再融资势必无法肆无忌惮。二是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在再融资过程中,中介机构主要对上市公司和项目进行评估,帮助投资者评判风险。除严格要求券商和会计师事务所屡行职责外,还可引入国外对融资主体和项目进行评级的做法。三是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现有的做法仅要求再融资犯错的上市公司和券商公开道歉,这显然不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建立连带责任追究机制,使相关责任机构和个人,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国锦赛-丁俊晖绝杀胜 卫冕冠军出局 视频
  • 娱乐杨采妮19年情修成正果 周六新加坡办婚礼
  • 财经审计长讲秘闻:刘志军案上报前沉默1小时
  • 科技谷歌将推新款谷歌眼镜:适用戴眼镜者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解密:蒋介石晚年曾密约毛泽东访台
  • 教育盲人国内高考遭遇不公 自学雅思赴英留学
  • 沈建光:上海自贸区的四大难题
  • 赵伟:贵州能否实现瑞士梦
  • 叶檀:世上已无计划煤
  • 朱大鸣:开发商不差钱 楼市疯过09年
  • 张五常:什么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