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启华 于海涛
吃不了兜着走
近期大盘连续下挫,使很多人的资产大幅缩水。一些近期刚刚实施高价配股和增发的股票纷纷下跌,更可谓人人自危。如7月24日,春兰股份正式宣布增发A股,股价已从7月23日开盘价的26.20元,放量暴跌到昨日的20.29元,大有跌破其拟增发价格的态势。由此一来,承销商的日子就很有些难过了:“吃不了兜着走”将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本周一是哈药集团10配3的股权登记日,当日收盘价为12.04元;但次日除权后的基准股价却是12.15元,反而比除权前的价格上涨了0.11元。也就是说,这只股票跌破了配股价。如果在配股缴款截止日之前哈药集团的股价还是不能位于配股价高线之上的话,绝大部分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将放弃配股,那么,后果很明显:配股承销商可能要被迫包销无人认购的配股,从而被动地成为哈药的大股东,那么,因资金成本上升以及市值缩水而造成的损失无疑将由其承担。
据有关人士估计,今年全年增发企业150-200家,如果按去年及今年5月31日前已完成市场化增发的39家上市公司平均筹集资金9.5亿元计算,今年增发新股所需资金有望高达1500亿-1900亿元,将大大超过去年全年股市募资额。到那时,如此大的这么一笔单该谁来买呢?
事实上,高价增发之风由来已久,市场上也早已司空见惯,但过去由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承销商也不愿和上市公司违拗,反正最终受损的是中小投资者,于是乎就出现了清华同方46元的增发价,而如今跌之又跌,承销商们也只有自尝苦果了。
解套无望莫奈何
有的承销商似乎还在想着配股或增发失败可能会带来的好处:自己“包销”了无人问津的配股或增发股,自己坐庄,通过拉抬股价来“解套”,还可顺便大赚一笔,然而,莫忘记,当时的市场环境是“通赢”时期。而如今,境况已然不一样了。
我们不会忘记A股市场1996年以来令人欣喜的大牛市,尤其是1999年5·19行情以来,上证指数不仅升幅翻番,而且在2000点以上长期居高盘整,沪深股市平均市盈率达五六十倍,个别公司新股发行市盈率如闽东电力高达88倍,远高于成熟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水平。
然而,与居高不下的股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只顾圈钱不思回报,高股价与之显然不相匹配,即人们常说的“股价严重脱离公司基本面”。实际上,中国股市“牛”的原因并不是其内在投资价值使然,而是太多的资金想在牛市中增值,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牛市来解决。
于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股市便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上下两难的尴尬境地。一位证券分析师指出,一方面,大盘大幅上涨后产生的技术性调整压力与上市公司普遍缺乏投资价值都要求股市有一次像样的调整以释放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国企改革筹资、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需要以及机构、散户、基金等社会各方的全面介入所产生的较高社会成本,都使股市难以深跌。因此,市场愈加脆弱,当来自政策面的非系统性风险一旦出现甚至稍一强化(近期监管风声日紧,诱发违规资金外逃),内在的系统性风险便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了。
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二级市场上跌破增发价、配股价以及发行价的公司将呈“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势,有些悲壮,对市场各方包括承销商而言,却又那么无奈。
规范再筹资别无选择
7月17日,阿继电器宣布增发新股,当日股价下跌6.21%;7月20日,海南航空[微博]宣布拟增发15000万股A股和12000万股B股后,当日A股股价下跌6.24%,其B股股价曾一度跌停……可以说,一旦哪家公司有高价、大比例增发的动向,就会引来二级市场投资者们“用脚投票”,大举抛售股票,导致该股尚未增发,就可能跌破增发价。
这是投资者理性投资的表现,也是对高价再融资强烈不满的最直接抗议。由此,将会产生一大堆上市公司等着配股、增发,却没有几个券商敢去承销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是配股和增发价格过高,上市公司为了多捞钱,能定多高就定多高,券商为了佣金利润,也对该定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做到配股和增发价真正由市场来决定是最可行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有业内人士提出,虽然监管部门于今年3月末出台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的配股和增发制定出新的规定,但这一有着较强市场化色彩的管理办法基于上市公司严格的自律,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很成熟的背景下,缺乏相应的明确约束,许多上市公司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钻政策的空子,这将给市场未来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隐患。业内人士建议,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防止一些公司恶意圈钱,监管部门应该制定并出台更具体的有关再融资的规定。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