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纷纷表示:再融资也该有个度

2001年07月30日 06:3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据统计,半数业绩预警公司在近两年进行了再融资

  本报讯(记者刘兴祥) 本报在上周推出的“再融资再聚焦”系列报道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发表了对上市公司掀起“再融资热”的意见,一致认为该报道说出了广大投资者的心里话。一些证券研究人员也纷纷表示,该系列报道从专业性的角度对“再融资热”进行了深层次解剖,有助于市场各方反思包括增发在内的再融资方式该如何发挥作用。

  大多数投资者在来电中指出,再融资作为上市公司的一种筹资手段,本来无可厚非,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并未按照其融资时的承诺使用募集资金,普遍存在资金闲置、委托理财、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问题,特别是在难以达到融资计划的盈利目标时,投资者信心已开始动摇了。

  今年拟增发的公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在已公布增发的公司中,增发数量小于4000万股的不到两成;第二个特点是价格高。在今年已完成的增发中,增发价格一般达到增发前市场价格的90%,甚至更高。由于增发价格不合理,市场价格跌破增发价成为了市场上的一道“风景线”。以上特点使得准备增发的公司难免有“圈钱”之嫌,市场“谈增色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投资者之所以对再融资如此“深恶痛绝”,在一定程度上与部分上市公司在刚完成再融资后就“变脸”有极大关系,这在今年中期体现得极为明显。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警中,有相当部分公司都在近两年进行了再融资。据统计,截至7月27日,深沪两市已有3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预警公告,其中,有18家公司是在1999年底以来进行了再融资,其中有17家公司是配股,1家公司是增发。具体来看,有2家公司在1999年底进行了配股,有10家公司在2000年进行了配股,更有5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刚完成配股。刚刚把钱拿到手,业绩就大幅下滑,仅仅解释为“募股资金刚到位、未具备收益形成条件”,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一家在2000年11月增发了6000万新股的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就出现了业绩大幅度下滑的状况,发出业绩警告;而一家在去年初增发公司,年底就亏损,如此糟糕的表现又怎能让广大投资者放心?

  面对汹涌而至的再融资热潮,如何防范再融资变成“滥融资”已成为市场各方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