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兴祥
不久前,记者与一拟进行增发的上市公司董秘聊天,“你们公司公告了拟进行增发,到底要投资什么项目?”这位董秘坦言:将来会投资什么项目还很难说,但现在为了增发去找一个项目还不容易?
其实,类似公司并非仅此一家。为了赶上增发热潮,一些上市公司纷纷“迅速”提出“增发项目”。例如,去年才上市的一家公司前次募集资金要到2005年才能基本用完,目前的投资额还不到筹资额的30%,还有大量资金“躺”在银行里。但是他们近期仍抛出新“增发项目”。
据全景网络统计,今年以来拟增发的115家上市公司中,有37家在前两年进行了配股,其中有18家公司去年刚完成再融资。即使按预定计划进行投资,大部分公司至少还要1—2年才能完成预定项目的投资。这就不禁让投资者困惑了,公司有这么多好项目吗?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部分拟增发公司都是冲着增发资格而去的,“通过关于公司符合公募增发A股条件的议案”成为近期一道“风景线”。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一些公司只要是具备了增发资格,往往是为利用这种资格而去找项目。于是,“资格不用,过期作废”成为了部分上市公司的“共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新的有关上市公司再融资条件大大降低了要求,原本需要埋头苦干两三年才能再融资的公司喜获“意外收获”,再融资热情被大大激发了,匆忙推出各种项目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公司并没有认真做好增发项目的论证,所编项目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却是靠拍脑袋东拼西凑。于是,所谓的“增发项目”只是一些上市公司增发的“理由”,向投资者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有细心人士指出,短短几个月内就有上百家公司宣布增发,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疑问,难道确定一个投资项目就如此容易吗?至少可以说很多项目缺乏科学论证。这种草率的做法又如何能让投资者放心呢?尤其是部分“弃配改增”公司,短时间内就否定了经过较长时间酝酿的配股议案,这是否变化也太快了?于是,有投资者质疑,上市公司到底是在为投资项目而增发,还是在为增发而找投资项目?
诚然,一些增发项目确实是有助于上市公司提升业绩。根据记者对提出增发议案的上市公司初步统计,有近六成公司拟将增发资金用于加强主业经营的项目,部分公司的项目更是受到产业政策的鼓励。
但是,也有相当公司提出的项目则难以令人放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公司拟将资金用于与大股东发生关联交易,并且有相当部分公司是将全部增发资金用于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这些公司纷纷称,这样做能避免与大股东的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
也有部分拟增发公司则是将资金用于进军其它行业,准备实行“混业经营”。如沿海一家纺织行业的上市公司,在“顺应潮流”决定弃配改增后,拟将募集资金投向电讯技术、移动通讯产业及石油设备技术等。显然,寻找如此的“增发项目”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随着增发价格超来越高,超额募集资金开始迅速增加,资金闲置的现象也逐渐增加,“投资项目”大有成为摆设的趋势。在1999年增发新股的两家沪市上市公司,分别将1.8亿元、5.5亿元巨额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在2000年,绝大多数公司增发后募集资金与投资计划相比有相当的资金剩余,据统计,至少有6家公司的募集资金超过投资计划在4亿元以上。即使在今年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也有相当一些公司准备将部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上市公司再融资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当“增发项目”仅成为再融资的借口时,投资者将不得不用脚投票,目前二级市场上“增发地雷”纷纷引爆已证明了这一点。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