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公正市场制度与救市论无关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03:00 中国新闻网
证券市场是个利益场,也是个舆论场。这两个“场”高度关联在一起,并不令人感到奇怪——正因为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结,当前的股市当中,各类声音的争论,也是相当的热闹。而在各种争论当中,最为核心的议题,又要数政府究竟该不该出手救市。 众所周知,当前股市走到了一个微妙的节点,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重挫之后,沪综指徘徊于3500点左右。市场中的人气状况已非半年前“牛气冲天”之时所可比拟。在不少蓝筹股“破发”、众多投资者亏损甚多的背景下,市场当中的投资信心确实备受打击。尽管还有人称,目前仍是牛市下半场,或有人称,目前应是牛市中场休息阶段,下半场尚未开局。不过,似乎有更多的投资者开始相信,熊市特征已经显现。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关政府“救市”的论调越发高亢。一些人态度鲜明地表示,为挽回一度呈现的繁荣局面,监管层必须拿出措施来刺激市场,比如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等。“救市”派的态度如此坚决,迅速赢得了不少投资者的支持。 其实,单从“救市”的本义来说,市场倒逼政府直接施以短期利好政策干预股市,甚至破坏市场契约,以提升股指,并不合适。在这个意义上,“救市”是个伪命题。理由简单:长期以来,“政策市”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监管层若继续为股市提供“隐含担保”,成本必然巨大——不仅直接伤害到当前的制度基础,也为将来市场的正常运行埋下隐患。 我们向来不主张监管层对股市指数过多关照,且期待在资本市场当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同样能够得到厘清。但是,针对中国股市近一段时间来的非理性下跌,为珍惜资本市场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不论是政府监管层,还是上市公司,确实都应有所为。而这些作为,并不能混谈于所谓的“救市”。从根本上来说,在市场低迷时刻,政府部门更应加强夯实市场制度基础,而相关的上市公司,则要切实地负起责任,以求与投资者达成双赢局面,不能因为已有游戏规则在先,就短视作为,导致市场受伤,最终没有赢家。 市场低迷时刻,监管层首要作为,便是要切实改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足的问题。这一轮股市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跌去40%,中小投资者确实有一些不满。但这些情绪,并不仅仅因为是投资造成了损失,也因为有些时候政府政策预期不明,相关信息透明度不够,更因为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股市“毒瘤”依旧存在,中小投资者比之“信息特权阶层”,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不少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乃至被“劫持”,不单单是自身原因。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并不指望政府来保证其投资行为的成败,而是期待一个真正秉持“三公”原则的市场环境。没有了公平的投资环境,再有希望、再有潜力的市场,最终都将会门可罗雀。不能误伤任何一个合法的投资者,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借助内幕做交易的人。唯有如此,市场环境才能清明,也是给当前受到打击的投资者信心以真正的鼓励。因此,如果说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也被看作是一种“救市”行为,那么,这样的“救市”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市场低迷时刻,监管层从调控的角度出发,切实降低交易成本,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有关交易成本,市场最近议论最多的是印花税。而无论是下调印花税率,或是实行单边征收,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当不无裨益。政府相关部门合情合理地降低交易成本,既没有直接干预市场行为,也没有破坏市场契约。也就是说,从尊重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出发,监管层依然可以作为。如果把降低交易成本也理解成所谓的“救市”手段,那是不妥当的。 针对当前市场热议的“再融资”和“大小非”解禁问题,上市公司也当负起必要的责任。有论者认为,从政府的角度,严控上市企业“再融资”和控制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是行政手段干涉了企业自主行为,是伤害市场游戏规则的举措。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若换一个角度出发看问题,则可得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上市企业如果能够考虑到市场承受能力,在“再融资”和“大小非”问题上适当作为,便可缓解对市场造成的巨大压力。从长远来说,这也是符合上市公司自身利益的。如果把舆论对于上市公司市场责任的呼吁,也当作是一种“救市”企图,显然是一种误解。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