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DII谁还敢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16:43 北京晚报
王志远 市场风云变幻,情节比精彩的进口大片还要跌宕。 曾几何时,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资格的国内投资机构)一度豪情万丈,却如今落得丢盔卸甲的境遇,令无数投资者潸然。 本周,《财道》和新浪财经联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2600多名QDII投资者中,超过半数的人购买QDII的原因都是“被前期宣传吸引,对收益有较高预期”。他们的沸腾热血冷却的同时满怀疑问:QDII,爱你怎么这么痛? “最熊基金” 让人心痛 近日,民生银行“港基直通车”“点儿背”——在QDII产品“黎明前最黑暗一刻”被迫斩仓,超过50%的净值缩水从账面化为无情现实:四个月,一半本金就此蒸发。 然而,仅仅在2007年9月下旬,首批出海的四只QDII基金创纪录的一天之内全部售罄,并且不得不按比例配售;其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更是一天之内便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元。随后,QDII只用了短短五个月,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十年来最低基金净值,QDII基金整体亏损300亿元。 如今,惟一让“爱”上QDII的基民们感到欣慰的竟然是当初的“按比例配售”。 “幸亏是按比例配售的,要不准得有想不开的!”想想当时自己还为只分到5000份小郁闷了好几天,基民小易现在颇有几分“因祸得福”的感慨。当时的“热烈”更反衬出今日的“惨烈”,他的一个朋友居然有6万多块钱的配额,“本来还觉得自己运气好,跟抽中奥运会门票似的;现在都不能提这事,看都不敢看。” QDII 生不逢时 在各只QDII基金的相关论坛上,赔钱的基民们不断向各自的基金经理倾泄怒火。《财道》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投资者将QDII大跌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基金经理操作不合理,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 然而在专家看来,追究QDII一败涂地的原因,震荡全球经济的次贷危机仍然是首当其冲的罪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殷剑锋博士表示:“QDII进入的时机不好,推QDII的目的本身有问题。当时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要把钱赶出去,没有考虑到境外市场正在变革。” 德胜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说:“QDII投资港股操之过急,在次贷危机已经显现的情况下,没有预计到港股的风险。” 策略失误 进退失据 3月24日,第六只QDII基金毅然开卖,与去年9月的火爆场面相去甚远。A股市场和QDII双双低迷,使得人们陷入“买什么都亏”的无奈境地,QDII分散风险的光环彻底淡去。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教授认为,除了时机之外,QDII资金的投向分布也存在问题。“国内的基金经理对境外市场,包括美国、香港市场本身的运作和趋势不如国内市场熟悉,一开始募集的规模就很大,几百个亿资金一下子全都投了出去。 基金系QDII出海之后迅速建仓,并且保持高仓位的激进投资策略也遭到了分析人士的诟病。江赛春认为,快速建仓的做法是个失误,实际上QDII仍然是按照国内A股市场的模式,通过做多头来获取收益,只能分享市场红利,不能抵御风险。产品设计本身存在问题,很难做出好的风险防范。 9成多基民 没兴趣“抄底” 6毛钱,基金净值十年来未曾跌破的“底线”,成为QDII持有者的一个心理“底限”。面对6毛的QDII,赎回还是加仓,这是一个问题,《财道》调查中,有兴趣“抄底”的投资者只有3%。 从调查结果来看,投资者们在对QDII的前景预期和现实处理上出现了矛盾。超过75%的人表示将“继续持有,本来就打算做长线”;但是,认为“美国和香港市场的调整期过后,必然走强”的投资者不足半数。认为“次级债危机影响仍然巨大,翻身困难”和QDII“必死无疑”的投资者总数高达52%,但是准备尽快割肉赎回的只有五分之一。 割肉怕疼,抄底怕套。不到半年,QDII从看上去很美的“观赏品”已经沦为了投资者的“鸡肋”。 今后怎么办? 韩复龄表示:“随着国际市场的调整,QDII的表现会好一点,但是净值恢复到原位有难度。经过这次打击,QDII在募集新基金时,市场号召力将大大下降。” 江赛春也认为:“QDII经过这一次走低之后,短期之内很难有起色。如果今后QDII的产品设计没有大的改变,仍然主投中国概念股的话。这个教训对投资者的打击很大,一两年之内,难以让投资者重拾信心。”张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