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救市,也是救中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04:52 金融投资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邓涛

  面对下跌的证券市场,政府一定会救的,既救了投资人信心,也救了中国经济。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资金支持,股市下跌,管理层一定会救市的。只是,证监会或者是在寻求合适的时机出台救市政策;或者是判断力出了问题,认为现在还不是出台救市政策的时机,所以,迟迟没有出台相应政策救市。

  我国经济今年面临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是通货膨胀问题,二是投资增速过快问题。前一个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我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后一个问题处理不好会造成我国产品的过剩生产。

  对于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如运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不准工业品提价,对农业产品采用补贴方式鼓励生产,增加农产品数量。这种中国式的调控方式预期能够收到成效。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认为中国政府有信心将CPI全年控制在4.8%左右,其信心的基础源于:一是中国的粮食储备有1.5-2亿吨,二是全国主要工业品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谁都知道通货膨胀源于产品的供不应求,因此,具备了控制通货膨胀的基础条件后,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完全能将通货膨胀控制下来。

  对投资增速过快的控制,目的在于防止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美国因为去年出现的次贷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美国消费能力下降的担心,也引起了中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对美出口可能下降的担心。为防止产能出现过剩,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期望降低过快的投资增长。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也有刚性的一面,全面的紧缩会导致生产资金的短缺和人们消费减少的预期,从而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和出现内需增长的不足,引发内需产品的产能过剩。因此,一方面政府要控制投资过快的增长,同时又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就决定了政府对社会资金要进行两方面的引导:一方面是存入银行,由银行放贷,投资风险由银行承担,投资人基本无风险,银行通过对贷款的控制来维持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引入直接融资市场,让投资人直接投资,并承担投资风险,以分散银行风险,满足企业生产所需资金,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合理引导目前我国存在的大量流动性资金的流向,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经济背景条件下,发挥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引导资金流向,分散经济风险,是政府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企业获取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银行,如果企业出现经营风险,银行必然出现大量坏账,鉴于我国目前大量资本金的存在和净出口可能出现的下降,分散风险是银行的必然考虑。企业资金缺失的补充角色只能由直接融资市场来填补,其中直接融资市场的主角就是证券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资金支持。

  一个资金在抽离的证券市场是不具备直接融资功能的,因此,要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就必须在证券市场营造赚钱效应,也就是:只有上涨的证券市场才能担当直接融资功能的角色。股市持续的下跌使得其再融资和新上市融资都变得不可能,证券市场的功能在下跌中消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目前恰恰是我国最需要用直接融资来分散经济风险的时候,肯定地说,此时股市的下跌,必然不是出于经济政策的需要,而是政策对资金引导出现了问题,没有针对情况出台有利于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政策,导致了股市的下跌。因此,面对下跌的证券市场,政府一定会救的,既救了投资人的信心,也救了中国经济。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