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没有进入熊市的理由 适当政策干预是必要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07:42 东方早报

  华生:目前进行适当政策干预是必要的

  在当今证券市场赔钱效应一再显现,投资者对股市健康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产生怀疑之际,记者专访了一直对资本市场发展持冷静态度的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华生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不应袖手旁观,“现在适当政策干预是适时和必要的”。

  适当政策干预是必要的

  针对目前投资者及部分机构呼吁政府救市的现象,华生表示,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原则上不应该救市。但是中国政府在市场发展中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他说,尤其是在去年市场大起时,政府总体上头脑是清醒的,不断提示投资风险,但应对措施并没有到位,大盘股上市流通比例过小和基金滥发客观上对股市过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现在股市大落的情况下,政府也不应袖手旁观。现在适当政策干预是适时和必要的。

  对于干预政策的选择,华生称,包括大幅调减印花税、市场融资的适当控制、给大小非减持开辟机构接筹的渠道等一系列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政策的措施应陆续出台。但是应当认识到,市场中长期趋势有其自身的规律,政策干预只能是短期和例外。“我去年讲过,一个高估值和泡沫的市场,有三种可能的取向:戳破、做大、消化。我不赞成人为地去戳破泡沫,而应消化和吸收泡沫。要在震荡中消化,使供求能在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上平衡起来。”

  涨幅过大后的正常回落

  对于股指在较短时间内大幅下滑的原因,华生分析认为,“都是过热惹的祸,大起之后必然有大落,过高的市场估值是市场大跌的主要原因。我们的股市两年时间从1000点上到6000点,上涨幅度过大,所以,现在股指回落,也是正常的。”

  华生曾于2001年7月1日发表了《漫漫熊市的信号》一文。并在去年10月表示如果市场还不进行调整,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自己的这些言论及预见,华生表示,从去年10月以来证券市场开始出现调整,规避了将股市一口气推到8000或万点的可能,避免产生最坏的结果。这也说明市场一直有理性的声音存在,而且,证券监管部门也一直在顶住市场压力,不断地提示投资风险,进行投资者教育。

  “不过,遗憾的是,政府的实际操作措施并没有完全跟上,大量基金的发行、分拆等,使得股指不断升高,虚高的赚钱效应又使得新的资金大量涌入。”他说。

  调整充分了才能更好发展

  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华生认为,股市大跌是因为市场主动性的调整不够,“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包括美国次贷危机、国内物价上涨和紧缩的宏观政策,再加上融资供给力度加大等,多种原因叠加起来,催生了市场一波又一波的非理性下跌”。

  华生表示,从1000点上涨到6000点,又深度回落到现在的3700多点,属于大级别的调整,是恐慌性的下跌。同时,华生也强调,这不是大熊市的来临,只是大牛中的大调整。“现在股市仍处于牛市当中,前期涨得太高,回调是市场本身调整的需要。”他说。

  对于本轮调整的持续时间,华生说:“我去年底说过,调整的时间恐怕不是用天或月计算,而是要用年来计算。应该对此次调整的时间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调整充分,市场才能持续健康、更长时间的向好。”

  相关评论:

  王国刚:股市只能监管不能调控

  政府该不该在股市出现非理性下跌中出手相助?就此,著名经济学家、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国刚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股市只能监管不能调控。

  他认为从宏观面看,中国经济是支持中国股市持续走牛的最大推动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股市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市场,一定要让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而监管部门对于股市只能监管不能调控。如果不加以改变,今后还将出现类似的问题。

  他说:“政策一直是我国股市的一个主导因素,包括政府部门的意图、计划和思路都直接间接地对股市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由政府部门导向股市走势的现象还将发生。”

  所以,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如果市场走好,政府是否又将出手调控股市?

  中国股市没有进入熊市的理由

  我国股市从2005年6月走出的这波牛市行情,是对我国股市长期背离实体经济的畸形状况进行的一次大修正,同时,也是我国经济20多年持续健康发展成果在股市上映射的结果。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没有进入熊市的理由。大调整只会让投资者与监管者更加理性,同时,大调整也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中国是不是已经发生股灾了?”“中国股市是不是完了?”作为一位经济学研究者,最近我不断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这次股市的调整幅度的确比较大。与去年10月16日的最高点相比,截至3月18日,上证综指已经下跌40%。而且,我国股民投资股票的持仓时间一般比较短,大家更习惯于以短期的涨跌计算自己的盈亏,因此,更容易放大股市短期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这既与我国股市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我国股民的投资习惯有关。但作为研究者,必须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个问题,唯如此,才能摆脱短期因素干扰看清问题的本质。

  股市属于虚拟经济的一部分,是实体经济映射出来的影子。因此,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依附于实体经济才能存在。两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当实体经济走向比较温和的时候,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基本趋于一致。当实体经济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或因迎来某个历史发展机遇突然提速的时候,当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或隐患逐渐累积的情况下,虚拟经济会先于实体经济提前将这些变化表现出来。

  目前,无论是根据股市提前反映、滞后反映还是同时反映实体经济变化的特征,都无法得出我国股市已经进入熊市的结论。

  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现象曾经比较严重。比如,从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在实体经济呈两位数字增长的情况下,上证综合指数却从2245.43点一直下跌到998.23点,下跌幅度达到55.6%。股市与实体经济如此长时间、如此大幅度的背离现象,在成熟市场是难以想象的。这是由于我国股市的一些固有缺陷导致的。比如,当时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两类股份,两类股东利益相背离,妨碍了股市基本功能的发挥。再比如,当时国企改革进行到攻坚阶段,股市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承担改革成本的功能。

  但是,如今,国企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类企业,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公司,其实力今非昔比。股市承担国企改革成本的职能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初步完成,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与广大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同向性关系已建立起来。

  因此,我国股市从2005年6月走出的这波牛市行情,并非一种极端的涨势,而是对我国股市长期背离实体经济的畸形状况进行的一次大修正,同时,也是我国经济20多年持续健康发展成果在股市上映射的结果。可以说,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当股市的基本功能得以恢复,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性关系就已经开始确立起来,而随着金融、石油、煤炭等大市值股票的上市,我国股市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联动性进一步加强,现今已经很难将二者分割开来。

  只是,许多人对于股市与实体经济联动性关系的快速确立在心理上仍然感到有些突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官员担心股市的过快上涨累积泡沫,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因此不断逆势采取调控措施。二是注重短期效应的投资者蜂拥入市。这使得股市对实体经济的直观反映似乎要在一夜之间集中完成。

  尽管这种反映表现得过快,但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性毕竟是一种自然的常态的反映,而非极端的反映——哪怕股市在短时间内有着快速的飙升,也是股市常年与实体经济背离之下遭到过分压抑的释放。一旦这种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周期就会变得趋同且呈现出温和的一面——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股市也都是经过这个过程逐渐成熟起来的——大起大落的现象就会减少,倘若人为进行调控以使指数位于某个想象中的合理位置,只会扭曲股市的本来运行轨迹而陷入一种畸形的路径。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依然在健康发展,其增长速度已经令世界刮目相看。我国目前虽然受到美国次债危机、雪灾、通胀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毕竟是有限的,即使它提前投射到股市上,也远不至于使股市走出一波超过40%的调整。我坚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动性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股市对实体经济运行轨迹的背离尤其是极端的背离不会走得太远。换个角度看,这种极端而过度的反映在给市场带来恐惧的同时,也给类似巴菲特这样的冷静的投资者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目前的调整并非股灾,而是非理性杀跌弥漫于市场的结果。历史上的股灾都是在实体经济出现难以克服的隐患的时候发生的,表现为股市与实体经济的交替下滑。而我国目前的实体经济仍然处于健康发展趋势之中。我认为,这次的股市大调整并非全是坏事。首先,股市的这种调整会让市场更加健康,同时,也让投资者更加理性。由于实体经济是向上的向好的,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理应走出一波壮观的牛市。经过这次调整后,投资者今后会更加理性地对待股市的上涨,少一份狂热多一份理性的中国股市将更加健康。其次,这次大调整也将促使有关部门理性地对待股市的涨跌,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股市的过度波动。

  当然,虽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性已经形成,我们也应该注意大小非减持等现象对股市利益同向性造成的伤害,如果不对这种减持行为进行规范,有可能因利益的再次分化使股改的部分努力付之东流,并可能使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性受到影响。同时,也应该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改变一味通过IPO、再融资等扩张资本市场的做法,转而通过严格退市等措施,促使资本市场整体质量的稳步提升,在质量提升之下再进行稳步扩张,以使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性进一步加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才会减少,投资者对股市的走势才能有明确预期,才能避免追涨杀跌情绪的蔓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的融资等基本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虚拟经济才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投资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博弈加剧 等待管理层适时出手

  ●内忧外患下的非稳定因素:通胀形势严峻,调控压力加大;次贷危机影响远未结束,A、H股压力并未消除;流动性紧缩压力开始显现;A股开户数持续回落显示市场相当低迷;A股再融资和解禁压力大于资金供给。

  ●目前市场估值压力并不明显,但让市场担忧的是受雪灾、出口下滑、原材料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一季报业绩可能有明显下降压力,从而导致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市场将对2008年、2009年业绩作出新的判断。

  ●管理层多次表达了平稳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意愿,不希望暴涨、暴跌。而针对近期市场快速下跌以及逐渐扩散的恐慌气氛,相信管理层会在适当时机出手调控市场,其中调整印花税征收政策是主要手段。

  ●基于市场处在重新寻找合理估值水平阶段,市场参与各方也处在不同的博弈状态:流通股股东和限售股股东、市场和管理层、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公募和私募,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进入股改牛市后的大调整期,投资者宜保持谨慎原则,等待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一、内忧外患下的非稳定因素

  1、通胀形势严峻,调控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我国CPI同比增长8.7%,增幅创下自1996年以来的月度新高。该数据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使得负利率形势进一步加剧。从2008年全年看,物价上涨趋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整体上涨幅度将比2007年略高。但由于雪灾影响及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原油、粮食、原材料等价格上涨,我们认为全年CPI可能突破4.8%提高到5.0%以上,同时维持全年GDP增长率为10%-10.5%的判断。

  央行仍存在加息的可能性,但在结构上存款利率增幅可能大于贷款利率增幅。我们认为央行从紧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3月18央行宣布3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发行定向票据,还可以有窗口指导,甚至用行政命令干预银行的信贷规模等,但对付物价上涨最有效的办法是加息。

  2、次贷危机影响远未结束,A、H股压力并未消除

  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及信贷市场带来的第一次冲击发生在去年7、8月份,当时危机刚刚集中爆发,以巴黎银行为代表的各家机构陡然发现很难再获得便利的融资,由此也引发了各大央行的一波注资狂潮;2007年末2008年初,随着花旗、美林和瑞银等全球几家顶级银行开始冲减巨额资产,货币市场压力再度陡然增大,以美联储为首的多家央行也罕见联手,共同以各种形式向银行体系大举注资;2008年3月,第三波信贷危机再度爆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迅速救市,扩大证券借贷项目,向其一级交易商出借最多2000亿美元的国债。与此同时,美联储还表示将与欧洲央行、瑞士央行的临时性互惠货币安排的规模提高。欧洲央行、瑞士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也纷纷推出向金融市场注资举措,以缓解流动性压力。

  此次次贷风暴中心在美国,但对A股和港股的影响似乎更为严峻,这当中是否有非理性成份值得关注。美国道·琼斯指数从去年10月份最高点调整到今年最低点,最大跌幅为19.4%,而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最大跌幅分别为33.65%和32.07%。

  3、流动性紧缩压力开始显现

  从我们计算的超额流动性指标(截至2007年12月)来看,市场流动性仍处于不断紧缩中,这对应了近几个月来的指数调整。后市这一指标仍将在紧缩货币、物价上涨因素下持续负值趋低运行。

  从热钱进出度量来看,除去年10月份资金流出125亿美元外(和港股直通车、QDII关联较大),11月份、12月份出现资金净流入,分别为80亿美元和23亿美元,相比2007年1、2、3、4几个月动辙200亿、300亿美元来说缩量厉害。由于人民币加息和升值预期不断强化,外资进入仍值得期待。

  1月份我国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FDI)达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78%,境外热钱流入压力加大。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海外大量投资资金涌入,表明中国经济依然是当前全球经济的最亮点。

  4、A股开户数持续回落显示市场相当低迷

  A股市场新增开户数变化很好反映了市场从乐观转向低迷状态。2007年“5·30”前后,市场乐观情绪蔓延,对应的周开户数最高达335万户;2007年三季度前后也有一波小高潮,但2007年10月以后开户数却持续回落,进入2008年后最低周开户数只有46万户,较高峰期下降86%。由此看来,A股市场已经到了相当低迷的状态。

  5、A股再融资和解禁压力大于资金供给

  数据显示,2007年至今年2月25日,上市公司再融资对市场影响相对较大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再融资消息出台当日市场大幅下挫5.14个百分点,而平安当日也很快跌停。截止目前,再融资方案涉及资金4043亿元,这其中包括增发、配股、分离交易可转债等融资形式。另外还包括20家新股的发行,涉及资金542亿元,这样粗略估计近期股票市场包括IPO、再融资等方式产生的资金需求可达到4600亿元。除了再融资压力外,2008年以后的未来几年,股改解禁压力已经成为长期压制市场的实实在在的压力。统计显示,未来三年是限售股解禁高峰,2008年全年理论解禁市值达2.98万亿,2009年有7.46万亿,2010年达9.12万亿。

  而未来一段时期,资金供给很难超过股票供给,靠资金推动型的牛市恐怕很难出现,市场需用通过估值水平的修正来进行调整。如果2008年A股调整的主要原因来自解禁压力,那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假设,下一轮牛市可能要到2010年以后,未来2-3年A股市场都将以调整格局为主。

  二、A股市场估值分析

  1、估值压力并不明显,等待一季报的考验

  从目前主要市场指数2008年的预测市盈率来看,沪深300指数为23倍,上证50为21倍,已经处于较低位置。直观的对比一年期存款利率4.14%的倒数,和我国GDP长期持续高增长背景,这个估值水平是比较扎实的,能够被理性投资人接受。从目前已公布的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情况看,业绩增长在50%以上是可以实现的。

  而让市场担忧的是,受雪灾、出口下滑、原材料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一季度业绩可能有明显下降压力,从而导致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如果调整业绩预测后未来市盈率仍然能维持在20倍附近,那么市场底部可能逐渐显现。现在需要等待的是2008年一季报的考验。

  2、A-H股溢价收窄,倒挂现象重新出现

  我们一直担心的A-H股溢价收窄压力终于出现。在次贷危机影响下,H股市场下跌对A股产生了一定的牵引作用。从A-H股差价情况来看,H股受外围市场下跌影响估值不断往下调整,对A股整体估值带来较大压力。但这轮调整A股估值下降得更为明显,截至3月12日,A-H股溢价水平为65%,部分蓝筹A股相对H股溢价明显收窄,中铁、平安、工行、交行、招行、人寿等大盘股溢价率在30%以内。考虑到两个市场的资金成本、参与主体、市场管制等因素,部分蓝筹股似乎已经进入非理性下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3月12日中国中铁A股收盘价8.17元,已经低于H股的8.25港元,市场低迷气氛可见一斑。

  三、资本市场政策展望

  管理层多次表达了平稳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意愿,不希望暴涨、暴跌。针对近期市场的快速下跌以及逐渐扩散的恐慌气氛,相信管理层也会在适当时机出手调控市场。

  1.印花税征收政策

  该政策是管理层调控股市的主要手段。在“5·30”市场处于低价股狂潮之际,管理层突然大幅提高印花税导致市场应声下落。此后为了恢复市场投资信心,曾有传言印花税单边征收,但因为市场仍然处于高涨状态,此项政策未能推出。在近期市场再次跌破4000点之际,市场再次呼吁单边征收印花税。3500点曾是管理层呵护的一个区域,时间过了一年,大盘最低也探至3600点一线,利好政策应该会不期而至。

  2.融资、再融资政策

  随着流动性过剩,股票市场成为吸收流动性的主要市场。但是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加速、通胀率加速,国内流动性过剩可能出现拐点,那么管理层也有可能会改变以往加快IPO以及再融资政策。目前看,管理层对再融资的态度还是以市场化解决为主、控制为辅的策略,但这样的政策可能会为市场所不能承受。如果股市继续暴跌或者长期低迷,管理层将会改变融资、再融资政策。

  3.大小非解禁相关政策

  进入2008年以来大小非解禁压力陡增,虽然短期内解禁的股票抛压不大,但是如果对牛市预期一旦发生改变,那么后期压力对于疲弱的市场而言是不堪重负的。按照规定,管理层不太可能干预大小非的解禁,但是当市场无法承受的时候,管理层也许会有相关政策出台。

  4.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政策

  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已经准备了一年多,管理层也不断表态股指期货准备工作就绪,也引起市场不断炒作大盘指标股的风潮,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随着大盘蓝筹股不断下跌,市场不断呼吁尽早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业务,以增加大盘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但不少市场人士预测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短期内难以推出。不过随着蓝筹股逐渐大幅下跌,不排除管理层近期先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业务时间表的可能,以增加投资者对大盘蓝筹股的信心。

  四、市场趋势判断和投资建议

  从宏观经济、外部环境以及供求关系看,A股市场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市场弱势特征明显。弱势现象的一个特征是已经有A-H股倒挂现象出现,弱势现象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新股收益率明显下降。如果以上市首日新股开盘价卖出计算新股收益率,则新股单次收益率(中签率×上市首日开盘价相对发行价的涨跌幅)最高的为中国石油,即从申购至卖出申购资金的单次收益率为3.71%。自从中国石油上市后,新股收益率水平开始明显下降,新股收益率在2007年11月达到高点后随大盘回落呈明显下降。上海市场新股单次收益率下降到2008年3月的0.14%(中国铁建)、深市中小板的0.11%,两市平均单次收益率均呈下降趋势。

  鉴于短期市场弱势特征明显,并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消化整理,投资者宜保持谨慎原则,2008年保持偏低的持股比例和较高的现金应当是稳妥的策略。

  大盘蓝筹股整体受宏观调控影响比较大,加上限售股解禁、再融资等对市场冲击较大的因素都集中于大蓝筹股,因此,短期内大市值股压力比较大。如果说去年“5·30”小盘股用了2个月调整到位,那么大盘股调整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最近已经或将近“腰斩”的金融股和地产股,调控压力和估值优势并存。金融和地产行业仍将继续受益于宏观经济长期成长,关注下半年蓝筹股复苏机会。

  基于市场处在重新寻找合理估值水平阶段,市场参与各方也处在不同的博弈状态,流通股股东和限售股股东、市场和管理层、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公募和私募,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进入股改牛市后的大调整期,等待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来源:东北证券

  更多精彩资讯尽请关注东方早报网-《牛市》频道

  编辑:倪鹏翔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