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救市不如政策松绑 基金集体唱空抢反弹减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4:50 东方早报

  许小年:救市不如政策"松绑"

  3月18日,沪指收盘3668点,在连续向下调整2300多点后,创下本轮调整又一新低。如此跌势,令投资者们惶恐万分。该如何解读此轮下跌?该如何认识市场现状?

  这位曾发布"千点论"并一语成谶的经济学家,再次放出惊人之语:如果不从制度上进行改革,我国资本市场就永远摆脱不了狂涨-暴跌的反复循环,他呼吁政策"松绑",放松和解除管制,让市场真正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

  "记忆中这是第三次了"

  许先生,您如何看待股市这轮下跌?

  许小年:股市暴跌,记忆中这是第三次了,1993-94年一次,2001年一次,现在是2008年,每隔七、八年来一次,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周期循环。市场低迷时,政府想方设法提升人气,报纸发社论,官员谈远景,放水注资金,新基金发行,降低印花税,05年是国有股流通给兑价,无非鼓励大家买股票。看看指数上得太快了,就警示风险,控制发行节奏,加印花税,调控基金舱位,打击违规违法活动,震慑投机炒作。说打压也不是一打到底,而是要"快牛"变"慢牛"。这十几年的循环,基本都是同一套路,记者打电话来做访谈,我发现连自己说的都是以前的车轱辘话,毫无新意,不断重复过去那点东西,唯一不同的就是时间和指数点位。

  看来我们没有从前两次吸取什么教训,这次泡沫形成的原因和以前一样,都是价格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泡沫破裂的方式、后果,甚至政策层面的反应估计都和前两次没什么两样。我总搞不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学费?

  "非理性环境中的理性行为"

  什么是泡沫?

  许小年:泡沫就是价格虚高,没有公司盈利的支持,不能持久,一有风吹草动就爆掉。价格为什炒得这么高?是投资者不理性吗?绝对不是。机构也罢,散户也罢,到这市场里来摸爬滚打,都是为了赚钱,谁不希望买的股票涨?谁不小心谨慎地回避风险?问题不是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而是收益和风险的扭曲,而收益和风险的扭曲又来自于制度环境的非理性。

  挤压泡沫之后市场如何走上正轨?

  许小年:股民不看公司的基本面,不看盈利,也不关注风险,因为股价和基本面没什么关系。政府要又快又好地发展资本市场时,鸡犬升天,什么都涨,到了"慢牛"阶段,泥沙俱下,什么都跌。我在深圳碰到一个炒股的企业家,他告诉我,他从来不看公司报表,不是看不懂,因为他也是作企业的,而是看了没用。他每天晚上看电视新闻,早上仔细读报,体会领导讲话的精神,琢磨政策风向,然后决定怎么操作。

  问题就出在这里,政府讲了话,当然希望股民听话,可是如果大家都听话,都相信市场能涨,他们会怎么行动?每个人都恨不得第一个冲进营业厅,第一个下单,好让后面的人来给我抬轿子,争先恐后地进货,价格焉有不涨之理?不但涨,而且一定是暴涨,这就叫"哄抬物价"。去年市场估值已经很危险了,为什么仍然盲目乐观?不就是因为相信党代会前不会跌吗?等到大家都觉得政府要养"慢牛"了,每个人就争着抢在别人前面出货,生怕击鼓传花,自己成了最后一棒,结果当然就是暴跌。

  看政策炒股将会产生哪些后果?

  许小年:只要政府调控价格,市场一定是暴涨暴跌,越强调防止大起大落,越是大起大落。在市场上博弈,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赚钱,揣测政策风向是有必要的,但操作上决不会"服从命令听指挥",涨的时候不会"有序进入",跌的时候也不会"有序撤退"。

  不光是大起大落,看着政策炒股票还有另一后果,也许是更为有害的后果,股票价格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价格信号不能引导资金进入最有效率的行业和公司,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金。我们的市场因此和实体经济脱节,不能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价格信号里一堆噪音,反映的是股民对于政策的预期,对市场传言的追逐,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这就好比在菜市场上,如果价格不反映萝卜、土豆的质量,这样的市场有什么用?还有谁愿意到这个市场上来?它能维持下去吗?

  现在我们强调投资者教育,告诫大家要注意风险,要作价值投资,理性投资,这些都很必要,但投资者并非没有理性,投机炒作是在非理性环境中的理性行为,是追求收益的投资者对非理性环境的理性反应。关键是要把市场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搞对,政府不能再干预了,投资者教育的关键实际上是政府教育。

  "别把股票当选票"

  作为政策制定者,管理层该如何行为?

  许小年:政府为什么总是有强烈的指数情节?为什么总要调控指数?把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混在一起了,"剪不断,理还乱"。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不是慈善机构,价格也首先是配置资源的,不是收入再分配的工具。民生是重要的社会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办法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就要让市场发挥作用,让价格发挥作用,先把饼做大,再谈如何分的问题。老是为怎么分饼发愁,结果饼都做不出来,还有什么好分的?收入再分配主要靠财政和税收政策,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非要市场承担政府的社会职能。

  政府如果放手,如何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损?

  许小年:我们说了多少年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不意味着保证投资回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充分的信息披露,严格的市场规则,平等的投资机会,透明和稳定的政策,这些是对投资者利益最好的保护,这些事情做好了,投资者赔钱也没有怨言,都能正确对待,并不是非要永远上涨才能保持社会和谐。潮涨自有潮落时,政策制定者为什么要天天盯着指数的上上下下呢?政府的工作怎么样,人大、政协会上的代表有评价,媒体有民意的反馈,为什么非要看指数?谁说指数上涨就是政策到位,下跌就是不到位呢?别把股票当成了选票。

  "没有危机,何谈救市?"

  美联储宣布减息,明确表态要救市。比照欧美,我国政府该不该救市?在什么情况下政府才应该出手救市?

  许小年:救市?救什么市?出现危机了吗?我们的金融体系出了大问题吗?经济要进入萧条了吗?美联储近期的一些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的,另一些是救市,我并不认同这些的救市的行动,实际上次贷的根子就是美联储滥发货币,但毕竟次贷问题已危及到美国甚至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经济已处于衰退的边缘,不得不采取措施。国内股市从不正常的高位回落,没有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也看不出经济萧条的迹象,救什么市呢?就像感冒的病人开始退烧,难道不是好事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给他打强心针呢?这会儿来托市,过几天又狂涨,再打压,接着暴跌,不又陷进了政策市的循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样的轮回呢?

  美国的救市与我们所希望的救市有何不同?

  许小年:别人是有危机才救,我们是没危机也救,别人在非常时刻救市,万不得已时才行动,我们把救市当成家常便饭,不仅常规化,而且几乎制度化了,股民的预期也固化了,市场一跌,就千万双眼睛看着政府,政府也就义不容辞,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救民于水火。

  现在业界普遍希望政府调整印花税收政策?您如何看?

  许小年:现在大家又讨论印花税,把这当成救命稻草,印花税哪一次救过命?2001年暂停国有股流通,没能阻止市场的下滑,现在大非小非解禁也不是关键所在,如果怕对市场有冲击,可以先划拨到全国社保基金,以后分阶段逐步释放,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信心的基础,而不是信心的本身。前面已经讲过,只要人们继续把信心寄托在政策上,股市就必然大起大落。政策利好可能只救得一时,但救不了一世,很多场合下,甚至连一时都救不了。要把信心的基础从政策转移到公司的基本面上去,转移到行业和经济的基本面上去,股市才能健康和持续地发展。

  政策救不了市,市场的建设要靠制度改革,像我们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样,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是实质性的和体制性的变化。资本市场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市场博弈的性质,改变游戏的规则,从政策市转变为以基本面为主的定价体系,对投资者而言,要从政策、消息和题材转向以基本面分析为主的营利模式。

  "合理市盈率20倍以下"

  A股已从高位跌下2000多点,动态市盈率已降至20倍左右。您如何评价A股的估值水平?

  许小年:讨论点位毫无意义,千点也罢,万点也罢,判断一个市场是否有泡沫,要看盈利与股价是否匹配。如果盈利增长好,100倍市盈率也不一定有泡沫,如果盈利没增长,5倍市盈率也可能是泡沫。

  当然了,我们这里讲的盈利增长是可持续的长期增长,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而不是像去年那样的超常增长。我看到券商的估算,去年上市公司的盈利中,30%以上是投资收益,炒股票炒出来的,虽说也是钱,但这样的盈利增长不可持续,不能作为估值的基础,今年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极有可能是负增长。所以我更看重主营业务利润,比较靠得住,具有可持续性。

  看看全球的市场,没有一个股市能够长期支撑50倍以上的市盈率。50倍市盈率什么概念?大致要求公司未来几年的盈利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这么高的增长率,没有几家公司做得到,而去年上证A股的市盈率最高时70多倍,你说不是泡沫,还能是什么?

  假设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率是10%,这已是很乐观的估计了,再假定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的精华,盈利增长可以高于GDP的增长,比如说每年15%到20%,股市的合理市盈率就应该在20倍以下,合理的意思是可持续。当然这是算总账,只是一个很粗的概念,不能代替对具体公司的具体分析,而且合理市盈率还与资金成本有关,不存在合理市盈率的绝对标准。

  根据盈利定价,市场波动就小,因为公司盈利比政策稳定,也比较容易预测,。只有价格跟着盈利走,资金跟着价格走,效益好的企业才能拿到钱,股民才能赚到钱,市场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救市不如'松绑'"

  如何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

  许小年:放松和解除管制。

  许小年:股票发行包括增发、基金、公司债和信托发行、并购重组等,都是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自愿交易,民间的事儿,互惠互利,"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没听说开打之前还要报吴王孙权批准。如果审批是为了对黄盖负责,那就要问怎么个负责法?是打坏了孙权包赔吗?如果是这个意思,那股票跌破发行价,审批部门也负责赔偿吗?如果不赔,审批还有什么意义呢?替投资人控制风险吗?也就是让周瑜手下留情了?问题是黄盖本来就想让周瑜把自己打得血肉横飞,如果假打,被曹操看出破绽,那不坏了大事?孙权在这出戏里纯属多余,所以他连面都没露,这就对了。

  市场发行都是民间的钱,不涉及国家财政资金,不需要审批。发多少,什么价格发,既是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也是投资者的自由选择权,双方谈判协商决定发行数量和价格。我们应该学学香港的聆讯制,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保证发行符合法律和监管的要求,合规性监管,而不是审批,也不是以核准、报备为名的审批。

  一搞审批制,监管就成了调节指数的工具,我们的发行节奏不是由企业的需要决定,而是随着指数波动,指数涨就多放行几个,跌的时候就少批或者干脆不批。最近的再融资争议也和指数有关,还被扣上了"恶意圈钱"的大帽子。什么叫"恶意圈钱"?世界上有"善意圈钱"吗?农民卖萝卜都希望多卖几个,卖得价钱高一点,你能说他是恶意圈钱吗?你能要求他综合考虑市场形势,合理确定萝卜数量和萝卜价格吗?而且还要选择恰到好处的上市时间!你不愿意就别买啊,谁也没强迫你买。自己想赚钱,却要人家具有超高的道德水准,这就是投资者的非理性了。黄盖不能自己想立功,又抱怨周瑜"恶意伤人",天下没有这样的逻辑。你可以说他信息披露不充分,但不能指责人家"恶意圈钱",公司管理层对你的"善意"就是对股东的"恶意",他拿股东的钱,当然要为股东谋利益,只要合法,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所有的道义指责。

  除了放松审批制,推进市场化还需哪些措施?

  许小年:除了发行,还有机构的设置、新产品的开发、高管的任命、甚至内部操作和风险控制方面都有行政管制,我们的监管机构越来越像计划体制下的主管部门,管的结果就是市场成长不起来,比如企业债市场,到现在仍然不成气候,私募股权市场甚至连雏形也看不到,审批猛于虎,山羊、猴子都不敢出来。管的结果就是政策市,机构和散户行为趋同,市场上产品和服务趋同,搞金融创新,我们喊了好多年,哪里有创新的空间和自由?都给管死了。趋同化是资本市场最忌讳的,趋同必然是大起大落,趋同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市场就没法繁荣。观点不同才有交易,有人看空,有人看多,才有愿卖的和愿买的,才有愿打的和愿挨的,市场需要分散化、多样化,需要创新的精神和空气,行政管制却无时不在窒息创新。行政管制也没降低风险,相信每一个投资者都能体会到我们市场的高风险。

  没有做空机制,是否也是一大缺憾?

  许小年:做空机制作为一项创新,可以放出来,没有什么时机成熟不成熟的问题,定好交易规则,输赢自己负责,政府不用管。但我不主张散户去炒,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经验,最好不要碰,风险太高。

  松绑之后政府做什么?

  许小年:松绑之后,政府集中精力搞监管。监管这个词翻得不好,给人的印象是"监督"和"管理",它的英文词根是Regular,即"规则"或者"规范",比较好的翻译是"规治",也就是规范化治理,有一点监督的意思,但没有丝毫管理的内涵,我们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顺手就解释和理解成管理了。

  除了规治,政府还要做服务,为经济、企业和投资者服务,以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心的服务,而不是以行政部门为中心的管制。政府能否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我们市场的未来。

  “5·30”赎回潮重现基金集体唱空抢反弹减仓

  最让市场担忧的基金巨额赎回,终于在市场连续下跌甚至暴跌中发生。早报记者昨天了解到,从上周四开始,基金赎回开始放大,而在3月18日市场暴跌之日,不少基金公司的赎回额甚至开始翻倍。

  据悉,在市场暴跌中,一些前期加仓的基金公司由于净值下跌严重,成为赎回的“重灾区”。

  这已给国内各基金经理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逢反弹出货”成为不少基金公司的“课间操”,基金掌舵者们的心理底部也在不断下移。

  “5?30”赎回潮重现

  来自基金销售渠道的消息称,从上周四开始,股票型基金的赎回突然开始放大,经过市场的连续“折磨”,投资者开始巨量赎回。

  “从上周四开始,我们的基金一天比一天赎回厉害,前天赎回的规模已经达到8亿元多。”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昨日透露。

  北京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给出的数目则是,该公司旗下基金本周一赎回超8亿元,而周二赎回已放大到15亿元。

  据悉,这些遭遇巨额赎回的基金均为股票型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仍为净申购。本周二,A股出现大幅下跌,上证指数跌幅接近4%,而赎回在这一天也出现高潮,超过或持平于“5?30”大跌时的最大赎回额。

  不仅仅是北京。几乎是同时,上海也遭遇了净赎回。

  “我们最近几日的日均净赎回大概1亿元,但18日规模达到2亿多元。”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称。

  “我们18日的赎回大概是4亿多元,之前一直几千万元,上周四开始突然跨入亿元门槛。”上海另一基金公司人士透露的数目更巨大。

  上周四正是沪指跌破4000点关口之日。

  基金业内流传,上周四上海机场(600009)暴跌,与深圳某基金公司遭遇巨额赎回的传闻不无关系,但这一广为人知的传闻尚难得到求证。

  “量不是‘特别’巨大。”对于巨额赎回传闻,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昨天强调。

  “不算很多,可能我们这边都跌麻木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

  申购额锐减

  “赎回不算历史天量,跟“5?30”时的最大规模差不多。”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现在客服很忙,每天都接到很多投资者的电话询问是否应该赎回,我们都在加班,对投资者作解释。”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抱怨。

  “我们从银行这些代销渠道了解的情况看,这几天哪家基金跌得越厉害,赎回的量就越大。我们自己公司的情况也如此,哪只基金的净值短期内表现最差,赎回得就越厉害,抗跌性稍微好点的,赎回就相对少一些。”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

  越跌越赎回的现象,在某些基金公司人士眼中是好事,称这是基民相对成熟的表现。“过去基民都是赎回最赚钱的基金,起码现在没有这样做了”。

  上海某基金公司一位人士告诉早报记者,由于该公司旗下基金表现相对抗跌,“赎回和从前差不多,惟一的差别是从前申购量比较大,现在申购减少了,所以显得赎回量放大,但也就是在千万元的门槛上。”

  但这位基金公司人士面对非巨额赎回却表现得更担心:“从我的角度说,我觉得申购减少比赎回增加更令人担心,因为赎回代表着投资者对市场失望,但不申购却代表着投资者对基金忧心,我觉得重塑信心可能还要费点心思。”

  基金酝酿反弹减仓

  “2007年的4000点是温暖的,2008年的4000点却是万丈深渊。”这是一位基金业人士看到的投资者心语,他感触万分。

  事实上,基金经理们对市场的信心也在逐渐丧失,与过去看空不做空的做法相异,目前对市场持悲观态度的基金经理仍不少,不少基金经理则是长期看多、但短期坚决不做多。

  “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在4200点左右大幅加仓,这两天净值跌得很惨,一时半会没人敢加仓了。我们的基金已经减仓了,大家都在等着反弹机会再减仓。”一位基金业人士告知记者。

  某个版本的传闻最近在业界流传很广???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4200点加仓,净值跌幅巨大。

  早报记者昨天证实,某传闻中的基金公司确实在4200点附近加仓,旗下甚至有基金一度仓位超过90%。

  “实际上,据我所知,基金公司在4000点加仓的蛮多的,现在又不得不减下来。”该公司人士表示。

  加了仓的基金不得不再减仓、仓位低的基金加仓谨慎,成为基金操作的现实状态。

  “很悲观”、“其他地区的基金怎么看”,是目前各基金公司人士的口头禅。而在得知北京、广东、上海各地基金公司近乎趋于一致的市场看法后,大家都只能选择以沉默、叹息相对。

  来源:东方早报

  更多精彩资讯尽请关注东方早报网-《牛市》频道

  编辑:倪鹏翔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