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容是中国股市的第一要务
《21世纪》:您不赞同平准基金等做法,但面对资本市场“跌跌不休”的局面,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戴立宁:也许大家不一定赞成,但我认为股市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市场,主要就是钞票和股票的交换。什么东西多什么东西就不值钱,这是不变的。我可以举一些数据来谈,2005年到2008年间,新上市公司的数目是比较有限的,这也就意味着新增的股票量并不多。但问题是很多人没有看到,开户人数增加的速度在此期间是非常快的。以股指大涨的2007年为例,全年上市公司总数增长了8.7%,但开户人数增长了76.9%,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可能有太多的人拿钱在追逐有限的股票,所以2007年10月股指突然涨到6000点不是偶然的。
但是问题是股指怎么又会大跌呢?是不是股票跟钞票的关系产生了变化?暂且不谈宏观层面上的流动性问题,我觉得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重视,就是大小非的解禁。
刚才已经说了,从2005年到2008年,新上市的公司比较有限。假如我们把A股市场比作一家百货商场,这也就是说商场里的新商品很少,但旧商品却突然增加了很多,因为股改后的很多限售股逐渐到期可以流通了,主要是所谓的大小非解禁。这些非流通股大部分都属于过去上市的一些国有公司。这些国有公司从效率上来说并非中国经济最好的部分,相对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一些新兴民营企业在推动,所以年代越久的上市公司,其资质往往越差。你可以想想,这么多比较差的股票一下子涌入市场,这个市场会发生什么事?反之,那些颇具成长性的公司却不太容易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那这个市场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结果,也没什么稀奇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要谈股改的问题了。
《21世纪》:股改曾经被誉为是中国股市里程碑式的事件,当初在一些乐观人士看来,似乎股改之后,中国股市的主要痼疾就解决了,您对此怎么看?
戴立宁:股改的用心是良苦的。我们现在主张的是股东平等原则,假如我持有某公司的股票,那一股和另一股之间的权利义务除非事先约定,那就应该是平等的。但A股因为特殊的历史因素,使得一些公司同样的股票一部分可以在市场买卖,另一部分则无法在市场交易,而流动性决定价格,由此造成了不公平的结果和一系列的问题。监管机构希望能改变这一局面,而且投入了很多心力去做这个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问题真的是中国股市最重要的问题吗?举例来说,在国外,很多上市公司也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别,例如谷歌上市的时候就有一大批限售股,但这些股份后来的解禁也并未对股价造成严重问题。
其实,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分,监管层要把非流通股从证券交易的角度全部消除,这是不可能的。例如,公司上市的时候一般都有一定的门槛,但有些公司,因为商业周期等方面的原因,其在上市的时候符合标准,但上市后业绩逐渐变差,需要增资,这时候它已经不符合上市和增资的标准了,那要不要允许它增资呢?它已经明显低于上市标准了,怎么能让它再向大众投资者要钱融资?假如不许融资,那还有什么办法?当然你可以考虑退市,但退市的后果很严重,因为这样一来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就会受损,所以监管层一般不愿意采取这么极端的做法。不能继续融资,又不能退市,但公司不增资的话可能也会慢慢破产清盘,最后还是会伤害到大众投资者的利益,这等于说搞成了一个死不得、活不了的半吊子,那监管层如何来保护大众投资者的利益?
实际上,在这时候监管者通常还是准许公司增资的,因为不增资就无法购买新机器,公司也就活不下去。但又不能伤害到大众投资者,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增资不是公开募集,而是私募。私募基金往往是有钱人组织的,他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的专家,既然它觉得有投资利益,干嘛要阻止它?而且这些人把公司买下来盘活对其他股东也有好处。但既然获得这些资金所出售的股票是用私募形式交易的,那这些股票也不能随意在公开市场上买卖。
从这点来看,我们过去投入了那么大的力量去做股改,这是否值得?我认为我们真正要做的工作是扩大市场,因为中国的骄傲不是过去几千年的历史,而是以后让更多更新的公司上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