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森林:四大银行上市要速度更要质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13:25 证券时报 | ||||||||
孙森林 在建行和中行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工行的股改工作开始启动。本月下旬,国务院批准了工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方案,工行正式公布了“年底前成立股份公司”的计划。据悉,工行将得到汇金公司150亿美元的注资。工行股改工作的启动,意味着四大商业银行上市的步伐又向前踏进了一步。
然而,不能不提的是,四大银行股改上市的动力并非来源于银行自身,而是来自于行政力量,当前政府已经把四大银行上市当做一项政治任务。企业发行股票、争取上市原本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身产生的需要,现在却变成政府以行政力量来推动银行上市。这种“拔苗助长”式的上市,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些担心。 同时让人担心的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关键时刻,屡屡爆出惊天大案,给四大银行的上市之路平添了许多阴霾。原中国银行的行长王雪冰和原建设银行的行长张恩照都在各自银行改制的关键时刻“出事”,震惊世人。有关部门曾经多次表态说,2005年是中行和建行上市的关键之年。然而,进入2005年以后,人们看到的却是中行“高山案”、建行“四亿元被骗案”、农行“巨额骗贷案” ……。涉案金额之巨、人数之多令人咋舌。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案子没有暴露出来,也不知道四大银行能否从根本上杜绝新案件的产生。 不可否认,上市是增大银行的规模,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然而,更应该看到,资本规模大、财务指标健康只是一些外在表现,而不是银行竞争力的实质。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管理有效等内在功夫,而这几方面却正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软肋”。已经暴露出来的银行大案中,多半是银行内部人作案,而且是长期作案,这充分说明了银行内部人犯罪环境的宽松,银行内控管理机制的根本缺陷。而巨额的不良资产也是银行上市的重大障碍,1999年我国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四大商业银行共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贷款,但是到了2002年,四大银行又新增了1.7万亿的不良贷款,这说明四大银行并未从根本上堵住产生不良资产的“漏洞”。工行2004年底不良贷款余额约为7000多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了150亿元,按照这个速度,要想实现把不良贷款“从7000亿元降至1000亿元左右”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我们赞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但是不赞成为上市而进行的突击改制。试想,如果四大银行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就匆匆上市,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吗?能实现政府的初衷吗?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核心问题不是注入多少资金、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出产生“窟窿”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如何弥补缺陷的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同理,不根除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上的痼疾,即使勉强上市,也是将风险转移,欲速则不达。我们应该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四大银行上市“水到渠成”。唯有此,才是正确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