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复旦教授评说上海华商证券市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14:26 经济参考报

  另外,在发行过程中,还有“溢价发行”、“股款临时收据流通”、及“附加承募费”等等名目,不一而足。

  1943年伪上海证券交易所复业后,投机之风,炽烈如故。一些专以搜刮散户为获利捷径的企业家和投机大户,利用大众对于股票产生的厌恶心理,“投井下石,故意将股市放空压低,以便在散户忍痛斩弃时,再趁机拖进。致使市场惊波骇浪,无有已时”。在此阶段,交易所场外交易、黑市猖獗始终未能禁绝。更大利益。

  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前,由于军事局势已趋于明朗,加上伪中储币恶性膨胀,有加无已,大票面之伍千、一万元钞票相继发行,有资者为保本起见,除囤积货物,即买进股票黄金,因此其时“股票市气之鼎沸,价格之激昂,实属无以复加”。以至于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涨停板”,“几至无日无有”。这时股市“市面之疯狂,价格之爆跳”,“起伏高低,实动人心魄”。股价的高价与年初时相比,“甚有相差四千倍者”。可以说,在投机手段多样和股价起伏跌涨方面,抗战时期的上海证券市场同样是创造了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的新纪录。

  产业与金融业结合催生企业公司

  由于这期间股票市场上的资金资本运动,直接催生了近代中国工商企业发展史上少见的机构——企业公司。何谓企业公司?据当时人的观察,认为“似兼有英美投资事业之性格;且直接参与企业之经营与自行建业。是则所谓企业公司,实为集合大宗财力,投资、管理、或经营工商实业的机构”。抗战爆发后新设之企业公司,“其业务大多包括如下四款:1、工商农矿企业之投资管理;2、国内外贸易暨运输仓库业务;3、买卖有价证券;4、买卖及经营房地产等。”“是则企业公司无异于百业公司矣”。

  这种“无异于百业公司”的企业公司,在抗战时期上海的设立,“蓬勃一时,竟如雨后春笋”。据“战时上海之企业公司”一文的作者陈禾章估计,抗战爆发后新设的企业公司,“不下三百余家”。在他编制的“沪市企业公司设立年月统计表”中,共有企业公司146家,其中“成立于民国三十年以前者计十四家,三十年者三家,三十一年四十三家,三十二年五十七家,三十三年二十九家”,“而其蓬勃兴起,则在三十一年十月以后”。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公司与股市间的关系,其大量出现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繁荣同步。显然,证券市场的繁荣和投机为此期极力利用其扩大实力和势力的企业家和投机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活动舞台。三十三年一月一下出现十六家企业公司,其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伪证券交易所复业,导致上海的各种势力“组织企业公司,准备逐鹿股市”之故,与“一时股市兴高采烈”间相互呼应的关系十分明显。关于这一点,当时人吴毅堂在《中国股票年鉴》一书中对此有所分析:“原来中国股票继外股上市之后,已获资金市场之青睐,上海企业界把握此千载一时之良机,在股市大显神通,展开所谓附业战与股票战。一时附属事业之扩充与增添,仿如雨后春笋,新股票之推行与拉抬,亦层出不穷。此种发展,乃完成新兴企业财团之初步形态。当伪币通货一元化实现,企业公司之兴起,达于高潮,虽多以投资性质为美名,实则深具控制股票公司之意义。新兴企业财团以此作为基础,而为拓殖之新据点,从事积极的活动,老股票之拉抬,新公司之创办,旧组织之吸收、收买、合作、改组。以各种不同之方式,藉以培养自己之实力。惟作风过滥,大有饥不择食之势……迨伪证交复业,企业界之活跃,又燃起第二次火焰,企业公司之新潮亦澎湃奔腾,不可一世……”。

  应该说,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大见成效的。也就在这短短的期间内,中国企业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与金融业结合的巨大企业集团——企业公司,而且不止一个集团一个行业。据统计,这期间出现的企业集团,有所谓五大集团六大体系之说,其中,五大集团之首的新亚集团,在抗战爆发之前,尚不过是“资本仅有数十万元之组织,初不料十年发展,形成范围最庞大,机构最复杂体系。依当时情形,隶属于新亚财团下之公司厂商,有三十六家之多,各公司资本总额在十万万元以上。从体系言,可分为新亚系、新亚副系及新中系三大系统”。其他的各大企业集团和体系除了规模略小外,情况也大体类似。这些企业集团“内部构成分子有企业地产一类公司为之扩大范围,擘划经营;有银行信托一类公司为之周转资金,予以支援;一方面从事基本事业之积极推展,以巩固集团之基础;一方面运用种种方法,向外扩展。总之,集团之内,枝连气通,一方稍受波折,可以群力挽救……”。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的企业发展史上,通过证券市场这个平台的资本运动,无论在企业集团的扩展规模还是在扩张的速度上,以及通过这种资本运动所创造出来的新型企业财团的特色上,抗战时期的上海都创造了新的纪录。

  虽然此后由于环境的变动和此前“作风过滥,大有饥不择食之势”留下的后患,再加上日本投降抗战结束导致的时局变动,仅仅一两年之后,这些企业集团即出现分化甚至瓦解,但在中国近代企业发展史上出现的这种空前绝后的局面,与这期间证券市场的繁荣投机热与产业之间出现的紧密连动关系,却是我们应当关注的现象之一。

  (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