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易水寒:无名氏的股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00:15 中国经济时报

  易水寒

  张昌华在《书窗读月》里有一篇文章《哀无名氏》,介绍了他和无名氏的交往,为我们保留了一段无名氏晚年的宝贵资料。

  无名氏,原名卜乃夫,1917年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完成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等长篇小说曾经风靡一时。1997年我从旧书摊上买到这两部小说的盗版合集,该书封面介绍十分香艳,我以为是艳情书,怀着一种偷窥的心理带回家,结果看到的是文采斐然的爱情小说。之所以说文采斐然,皆因我阅读时对其文采根本没抱期待。而那流畅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完全打乱了我既定的阅读指向,甚至把我的心灵都悄悄净化了一下。于是,我记住了无名氏这个名字。事后回忆,其实那就是琼瑶小说的前身,如果我预知其面貌,或者有人提前给我介绍,我也不会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它是在我完全不设防时闯进来的。所以,一部作品好不好,跟阅读期待也有关联。一些作品,单拿出来还算不错,可因为作者名声太大或者炒作过火,其作品反而跟着吃亏。

  不管怎么说,无名氏凭着这两部小说在文坛上有了一席之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出版无名氏的作品,编辑张昌华开始和无名氏接触。已经八十高龄的无名氏,从台湾飞到南京,又应邀到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去讲学,只身拎着一个很大很大的皮箱,单枪匹马走天下。他从台北打电话给大陆的朋友,一聊就是半个小时以上。张昌华收到的无名氏的信,接到的他的电话非常多。无名氏十分健谈,张怕他长途话费负担过重,劝他省着点,他说自己不在乎,难得找朋友聊天!张猜测,莫非是他孤身一人在台北太寂寞了?

  张昌华记述,无名氏私下里说,近年来他的日子不好过,赴台后新组家庭的破裂和寄人篱下的悲凉,以及经济的拮据,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摧残。他说他很想在他能动的时候,多爬点格子,多攒点钱,以便到杭州买房子,将来在西子湖畔度过他的余年。

  一个年过八旬的人,还在谋划自己的未来,这是不是太过凄凉?2002年10月10日,无名氏黯然去世。张昌华翻出无名氏的来信,读到“但为了生活,仍不得老牛耕田也”一句时,不由得一阵鼻酸,“殊不知这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八十五岁的老作家煮字疗饥的悲吟”。

  有一段背景张昌华没在文中介绍,即,无名氏其实算不得台湾作家,1949年以后,无名氏留在了大陆,度过了反右、文革那段让文化人备受凌辱的岁月。这期间,无名氏隐居杭州一隅,竟获全身。八十年代初,无名氏获得平反,有了自由行动的机会,却在出访香港时,辗转到台湾并定居——他的二哥卜少夫是新闻界的老前辈,曾任《中央日报》、《申报》总编辑和新闻天地社社长,小弟卜幼夫也是台湾新闻界的要人。当时的状况是,大陆已开始解冻,无名氏却闹出这样一场小风波。诚然,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哪里定居都一样,但作为作家,要卖字维生,台湾的市场显然不如大陆更广阔。无名氏实际上也不是什么政治人物,他的出走如风吹水纹,转瞬就过去了。临终前几年,他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大陆的出版界。设想,他当初若没出走一事,以他的名声和阅历,是不是更好混一些?以后的大陆文学界也会越来越现实,卖一天字吃一天饭,竞争激烈,但起码在无名氏有生之年,生存条件显然更好一些。

  他在股票探底的时候都没买,却买了一支高开低走的股。人生如赌博,诚若斯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