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金融观察
遭遇涨价“风波” 引发上市猜想
娃哈哈 中年危机还是三十而立
这个早春,因一纸不知真伪的“调价通知”,娃哈哈再度被业界质疑。所谓乍暖还寒,不论是上市,还是其他,刚过完30周岁生日的娃哈哈,冷暖又岂是外人能说明白的。
涨价真相?
平静的湖面,被一纸“调价通知”打破,于是,有关娃哈哈(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江湖,波澜再起。
这份在行业里被广泛“传播”的通知,从“表面”上看,出自杭州娃哈哈集团销售公司。主要内容是向其经销商和合作单位公布了旗下几大系列产品的调价情况。并表示:“产品价格从2018年3月1日开始执行。”
原本,产品调价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可随着行业人士的“求证”和媒体对此事的曝光,“一桩小事,逐渐变成了一场风波。”一食品饮料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对新金融记者说。
主流的说法是,娃哈哈调高部分产品的价格,也算顺势而为。君不见,自从进入2018年,食品行业的涨价潮是一浪高过一浪。从啤酒到白酒再到康师傅、统一,涨价早已不是新鲜事儿了。更何况,原材料、包材、物流、人力成本都在涨,如果娃哈哈提价,也不过大势所趋。
更重要的是,“行业都涨价,渠道利润不够,经销商没有积极性,销量会继续下滑……一定程度上说,娃哈哈是被逼涨价也不为过。”一娃哈哈前员工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故事到了这里,还算不上风波。可就是这一纸“调价通知”却将娃哈哈推向了舆论的高点。在媒体热热闹闹地分析娃哈哈涨价也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时,娃哈哈官方发声了。
有媒体报道称,娃哈哈集团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该份文件是伪造的,公司只是调整了少数产品的部分促销政策,主要是营养快线、茶、果汁这些产品的部分促销政策取消了。不过,娃哈哈方面并未否认“少数产品的部分促销政策取消”可能引起的产品市场价格上涨。
至此,众生哗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什么人要去“伪造”一份“调价通知”。更不解的是,据媒体报道,这份“伪造”的通知,甚至在娃哈哈的部分区域市场已被“上传下达”。
“这是一份有问题的通知。”娃哈哈的前员工在看过前述那份通知后称。他表示,很多区域市场,营养快线的售价已经在5元以上了,可“通知”还在说零售价不得低于4元。何况,调价通知大多数时候只说供货价,对零售价不会做特别说明,毕竟市场情况复杂,有限定也未必能执行。
如果将以上种种算作风波,令人扎心的是,此轮虚晃一枪的“涨价”已经伤到了娃哈哈。公开报道称,有媒体发起了“营养快线涨价,对你有啥影响”的投票,有近6万人参与了投票,其中竟有61%的人表示,从来不喝营养快线这类饮料。
或许,那些参与投票的人,恰好不是营养快线的受众,可这样的“结果”也难免令人唏嘘。有关调价,最有意思的说法莫过于“娃哈哈要在上市之前把报表做好看。”可是,这一说法很快被熟悉娃哈哈的知情人士否认。
在该知情者看来,涨价不仅解决不了报表好看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娃哈哈目前所面临的窘境,还会带来更大问题——滞销。
上市前奏?
伴随着娃哈哈“涨价”这等小事儿,一同流出的消息有关 “全员持股”。
消息称:“近日,娃哈哈已将所有员工的股份,按每股2.6元退了,说是为了上市。”相较而言,这应是一桩大事儿,毕竟有关“全员”,有关娃哈哈的上市大计。
经新金融观察记者求证,清退股份一事,娃哈哈已执行完毕。在职员工称,与外界猜测的一样,“为了上市”。
而有关娃哈哈上市的消息,去年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不论是借壳上市还是主体上市,业界都颇为关注。除了娃哈哈近几年不断下滑的业绩,更重要的是,早年,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公开表达过“不上市”的决心,也多次阐述了全员持股的重要性。
2012年,娃哈哈的业绩出现首次下滑,虽然在2013年创造了近800亿元的销售佳绩,但此后几年却一直处于下滑通道,2017年也不例外。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是娃哈哈业绩接连下滑的第三年,全年销售业绩已经跌至529亿元。一个未经娃哈哈官方确认的消息是,2017年,娃哈哈迎来第四个连续下滑年,全年销售额已经跌破500亿元,“实现销售业绩四百多亿”。
“娃哈哈近几年的业绩确实每况愈下,所以老板想借机上市,不然,再拖下去,想上也上不了了。”前述知情人士称。“老板”是娃哈哈员工对宗庆后的称谓,久而久之,圈里人也都叫开了。
上市本无对错,令业界感慨的,无非是宗庆后和娃哈哈此一时,彼一时的无奈罢了。不论是全员持股的利好还是不上市的决心,当它们变得矛盾时,“老板”选择了应时而变。
去年11月,娃哈哈迎来了其30岁的生日。也是在那场生日庆典上,宗庆后公开表示:“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今后在适当的时候会考虑上市。”
于外界而言,这是一次“松口”,对不缺现金、不差钱的娃哈哈集团而言,宗庆后或许在做着某种妥协。
与娃哈哈上市计划相矛盾的恰是全员持股。虽然宗庆后曾说过:“我是为娃哈哈员工打工,还要再干20年。”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1999年,娃哈哈的员工们就迎来了全员持股的时代。
据前述曾就职于娃哈哈的员工说,娃哈哈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工作满一年后,就有了配股资格,当时以每股1元的价格,配了两万股。这些配股每年都会有分红,一般每股按0.8-0.9元分,最高的时候,每股分过1.2元。后来,离职的时候,股份也就退回了。
宗庆后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全员持股的好处。某年“两会”期间,他还对媒体强调,全员持股首先可以使员工的收入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其次,员工持股了以后真正变成企业的主人,这样才是真正当家作主。只有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挂在一起,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才会更强。
可如今,娃哈哈选择走“上市”之路,全员持股就变得不怎么利好了。
宗庆后曾对外披露,娃哈哈拥有15000名股东,而这样的股东数量很有可能触及上市公司股东人数的红线。
有资本圈的人表示,国内上市要求公司股东数量限制在200个以内,且法人股东要追溯到自然人,这是中国证监会核准企业上市的一条红线。如果娃哈哈由15000名股东组建一家公司参股,整合难度较大,或将成为其上市的一大障碍。
“如今看来,娃哈哈已经解决了这一障碍,上市工作已然提上日程。”前述知情人士称。
冷暖自知
宗庆后将娃哈哈上市的初衷归结为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018年,娃哈哈就31岁了。所谓三十而立,可很多时候,想要“立”,首先就得“破”。除了改变“上市态度”积极为上市做准备,这个春天,娃哈哈还完成了一轮人事调整。
据前述知情人士称:“市场部和销售公司老总都有变化,而此次变动是离开者在为去年的业绩埋单。”但实际上,“熟悉娃哈哈的人都知道,不论娃哈哈的销售老总换谁上场,都不太可能提振娃哈哈的销售业绩,老板才是真正的销售总监。重点是,娃哈哈目前的困境,不是涨价、换人就能解决的。”
近几年,娃哈哈帝国一直都在遭遇质疑。而质疑,不仅仅来自业绩,还有其多元化、二代接班,甚至动辄就被翻出的谣言风波。
在前述娃哈哈的前员工看来,业绩下滑虽是事实,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娃哈哈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且利润高、规模大。产品横跨饮料与乳品两大板块,需要同时应对康统、可口可乐、农夫、伊利、蒙牛等企业的竞争。“不夸张地说,娃哈哈一年减少的销售额,是一到两个农夫山泉,近十个汇源……”
再来,在行业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娃哈哈的竞争压力更加巨大,能取得如此业绩已属不易。若换了其他企业,甚至存在整体崩盘的危险。虽然娃哈哈的多元化一直备受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不论是白酒、奶粉还是商业,娃哈哈都及时刹车予以止损,相对而言,公司发展还算稳健。
对饱受争议的娃哈哈的“推新失策”,他也有另一番解读。
营养快线是近年来娃哈哈最大的业绩“功臣”,可继营养快线之后,娃哈哈在十余年内没能做成一个能让娃哈哈“翻身”的新品。这是事实,但放眼整个饮料市场,在这段时间里,鲜有哪个企业做成了一个“营养快线”。不论是可口可乐还是农夫山泉、统一……它们都推出了不少新品,可都没能做大。
与此同时,被行业津津乐道的大单品,红牛、加多宝、六个核桃,无一不是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培育,也无一不处在风口浪尖上。“比之更重要的是,原来那些娃哈哈的长板,正在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短板。”前述知情人士称。
在他看来,娃哈哈渠道联销体的威力在于新品价差不透明,高毛利驱动渠道积极性,获得高增长。但这几年,渠道分化严重,超市、便利、特通等渠道靠新品高毛利无法驱动,电商对线下的冲击更无须多言。可联销体环环相扣,一旦新品滞销,这个就驱动就失灵了,反而会加重滞销,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近几年,徒有品牌知名度的大品牌,已经不能为产品的动销带来推动,对消费者而言,产品不仅要安全、价格合理,还要享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认知度甚至品牌场景联想等,而这些,正是娃哈哈缺少的。
多年来,其对品牌经营略显粗放,短期内已经无法解决。再来,娃哈哈对“谣言”危机没能及时、妥善处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娃哈哈的销售。
“不能否认的是,娃哈哈的现金流一直很好,确实没有负债。利润率、现金流,一直都是老板的底线,铁打不动。换言之,即使娃哈哈的业绩连年下滑,也不会赔钱,只是赚的比原来少罢了。”
尤为关键的是,“我们还要看到,宗庆后今年就73岁了。而娃哈哈这个食品帝国,还在这样一位大伯甚至爷爷级的老人掌控中前行。”前述从业者称。
有关“调价通知”、人事变动、股权清退、2017年业绩以及2018年娃哈哈的发展战略等问题,截至发稿,娃哈哈官方都没给出相应的回复。但在此前的电话沟通中,对方并没有否认人事变动和股权清退等事宜。
对娃哈哈而言,2018年,一切皆有可能。
责任编辑:郭春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