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1日19:50 综合

  免责声明:此文属于个人观点和分析,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不代表新浪立场。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微信公众号:股票说

  8月19日晚,乐视发布半年报。2016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25.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4亿元,同比增长11.64%。

  收入大涨125%,电视、会员和广告收入都大涨。但是,小股细看下去,隐忧并没减少。

  1、 会员收入—虚高

  2016年上半年,会员收入27.10亿元,同比增长152%。但是,细看下去,发现三个问题:

  1) 收入确认问题

  小股查阅,乐视中报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其中,网络付费业务确认依据是:根据当月实际销售的服务价格确认为当期收入。

  根据当月销售的会员费作为当期的会员收入。也就是,当月卖了多少会员,就计当月会员收入,比如,当月卖了100万个年费会员,当月就全部确认为收入。

  这个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主体所获得的净损益。

  举个栗子:一名乐视会员在2016年1月1日,买了价值198元的一年期乐视会员。按照乐视的会员收入确认依据:198元是一月份销售的会员收入,计入一月份会员收入。但是,根据会员权利,会员在一年以内都能享受到乐视的会员服务,就是说,乐视在一月份以后的十一个月里,都要为这位会员提供版权和带宽服务。乐视有后续的版权成本和带宽成本。

  这就是收入提前确认,成本费用推后确认。

  乐视会员不仅仅有一年期的,还有两年期,甚至有五年期(买会员送手机)。这种时间跨度更长的会员收入,对当期收入影响更大。

  2)关联交易问题

  2016年上半年,乐视会员收入27.10亿元,是乐视广告收入(15亿)的一倍左右,同比增长152%。按照152%的增长率测算,2016年的会员收入超过60亿。这个会员收入规模应该远超其他视频网站(腾讯、爱奇艺和优酷)的规模。会员数据存在虚高成分。

  乐视的会员收入来源:视频网站里独自购买的会员、电视捆绑销售的会员、手机捆绑销售的会员、易到捆绑销售的会员和其他业务交叉销售的会员。

  从电视和手机的销售规模来看,乐视会员的关联交易应该不会小。2016年,4月14日,乐视搞了一场硬件免费活动,公开资料显示,总销售额23.2亿元,其中乐视会员收入20.2亿元,电视销售54.9万台,手机销售58.2万台。从这个数据也可以证实,乐视的会员关联交易很大。这就涉及到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乐视会员出现爆发式增长?

  3) 会员捆绑销售—税收优惠

  根据税法,服务类的增值税是6%,产品类是17%。两者之间相差11%。根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据: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为4.7%。11%的税收差距,完全可以秒杀掉竞争对手。

  2016年4月14日,乐视总销售额是23.2亿,会员收入20.2亿,占比87%。当日,电视销量54.9万台,手机销量58.2万台,确实是充会员送手机,实现了“硬件免费”。

  服务和产品的增值税不同,是乐视硬件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一块,乐视硬件的成本比竞争对手低10%。同是拼性价比,乐视的优势就更明显。这也是乐视手机第一年就销售1000万台,乐视电视销量大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这一招,暴风领悟了,正在做。暴风电视也是会员捆绑,也在搞买会员送电视。

  增值税的不同,让内容企业占了接近10%左右的便宜。坦白来讲,这对其他硬件公司并不公平。这种税收方面的优势对硬件行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好处,更不能促进硬件产品的创新。

  当然啦,乐视和暴风的这一招,能否持续使用,也是一个问题?其他硬件公司的跟进,这种优势是否还有这么大,也是一个问题?

  2、 应收账款高

  2016年年中,应收账款项目金额为41亿,同比增长64%。母公司报表显示,16年年中,应收账款项目金额为45.45亿,15年中为23.57亿,同比增长92.83%。同期,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0.84%。

  在乐视主营业务里,电视销售和会员销售,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应收主要集中在广告收入这一块。

  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0.84%,合并报表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64%,母公司报表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92.83%。

  说明,广告收入的质量在恶化,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在提升。

  3、 存货剧增—跌价风险增大

  2016年年中,存货金额为20.42亿,2015年年中为6.62亿,同比增长208.4%。2016年中硬件终端成本为66.05亿,同比增长142.23%。

  存货的增长幅度,比硬件终端销售的增长幅度要高不少。库存控制能力恶化。

  2016年年中,存货跌价准备为547万。存货大部分是电视和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快,跌价速度快。相对于20.42亿的存货,547万跌价准备显得偏少。

  2016年年中,预收款为3.87亿,这个数据也能说明,乐视的电视和手机等终端产品,并不一定像官方宣传“非常火爆”那样。

  同时,3.87亿预收款和20.42亿的存货,说明,乐视的供产销效率并不高。乐视主攻互联网营销,但是供应链效率并不一定比传统企业高。

  4、 现金流—造血能力弱

  2016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89亿,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18.04亿。2016年上半年,新增版权的价格为12.53亿。18.04亿里,大部分都是购买版权和开发支出支付的金额。假设,大部分的版权购买金额和开发支出算是一项经营活动。那么,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为负的,而且金额不会小。

  从这个角度说明,乐视本身的现金流状况并不好,自身造血能力有限。

  当然,乐视目前的筹资现金流还是非常好的,股权增发,债券发行和大股东借款。整体现金流还是非常充沛的。

  5、 贾跃亭减持承诺问题

  关于贾跃亭减持承诺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是贾跃亭唱高调,给市场带来了前后不一致的解读。

  针对我们上次文章提出“大股东减持承诺”的质疑,乐视在中报里进行了回应。

  乐视回应:如公司沉淀不必要的控股股东资金,反而会对经营业绩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大股东借款采用随借随还模式,公司根据生产经营所需以及经营业绩统筹考虑来保证借款的时间和规模。

  乐视回应是个文字游戏。可以这样理解:目前乐视网资金充裕,若是借了大股东的资金,会对公司有负面影响。相当于是,大股东要无息借钱给公司,公司却说这个会有负面影响。你说奇葩不奇葩。但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是大股东,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乐视真的不需要钱吗?

  从15年10月30号(大股东2015年最后一笔减持日)开始,乐视的短期借款项目一直维持在15亿元左右,短期借款主要是银行的短期贷款,同期,乐视的长期借款也是一直增长的,16年年中,长期借款金额为22亿。另外,乐视16年8月5日公告,拟发行30亿债券。

  从这些方面来看,乐视一直在进行有息负债融资。是缺钱的。

  拿大股东承诺的无息借款替换银行的借款,不是可以节约利息费用吗?

  这么简单的算术题,上市公司乐视网却算不明白!只能说明,是在装睡!

  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解读?

  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贾跃亭减持时,原本只愿意借上市公司一半资金,如果是这样,那是瞒天过海;第二种可能,贾跃亭15年6月份减持时,乐视急需资金,所以,就把减持的所有资金全部借给乐视网,当10月份再减持时,发现乐视网的融资通道已经打开,资金需求不再是问题,所以就把减持资金用作其他地方。

  从目前的公开情况看,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小,第二种可能性大,也符合减持时机和乐视发展现状。

  但是,不管怎样。前后不一致,还是说明贾跃亭过于高调,出现了“口头支票”情况。

  从乐视中报整体来看,借助于超级电视销量大涨,乐视网收入翻倍。但是,在靓丽的收入背后,隐忧一直存在,而且有恶化的趋势。

  会员收入问题,应收账款问题,存货问题,包括以前就有的版权摊销和开发支出过多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在加重。只有乐视不断实现规模大幅增长,才能稳住财务报表的压力。如果,收入进入缓慢增长状态,那时,利润就很难看了。

  贾跃亭说,未来十年内,不会把盈利当成重要的目标。

  换句话说,是不是,情怀股不需要利润。

  市场一直有种声音,不少机构投资者也持有这样看法。关于乐视网估值,应该要对贾跃亭进行估值。毕竟,像贾跃亭这样优秀的企业家,市场上极度稀缺。

  换句话说,是不是,股票应该有情怀附加值。

  (文中的信息来源于公开信息,但不能保证所有信息都是真实的,也不能保证所有逻辑是正确的。文章仅供阅读所用,不能作为投资参考。)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控地王”措施将在三季度落地

从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政策走向来看,既然有“地王”频现的现象,市场也会因此存在系统性的风险,那么,三季度也势必会有相对应的“控地王”的措施,以防止市场出现系统性的风险。

房地产信贷飙升的三大主因

日本当年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导致经济衰退25年之久,至今还没有走出衰退泥潭。美国运用房地产结合金融来推动本国经济,结果酿成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的教训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实体经济的稳定才是经济繁荣的定海神针。

当中国走出去遭遇日本走出去

中国“走出去”海外投资,遇上日本海外投资,将是一场长期的鏖战,不但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从多角度寻求突破口,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与协助。

金融体系已成为最大土地储备者

聆听“历史深处的马蹄声”,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超级资产沸腾的年代,非理性繁荣的狂飙隐忧深重,有些已经破灭,有些还在发酵。重温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路径和发生机理,我们才能对非理性繁荣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