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之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 14:23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日前在北京见到了极度憔悴的顾雏军。据了解,顾雏军掌控的格林柯尔涉嫌挪用科龙资金累计20多亿元,尚有3亿元左右未归还;涉嫌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虚增利润等问题。目前,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已经结束。 对于还款,顾没有表示出任何的犹豫:“不管证监会查出有多少钱,就是卖家底也要把钱还上。”
作为白色家电业的龙头企业,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2004年销售额84亿元,旗下拥有科龙、容声、康拜恩、华宝等冰箱、空调品牌。 《证券市场周刊》获悉,顾雏军眼下正与多位买家谈判,出售手中科龙电器(000921)的26.43%的股权。两个月来,出现在顾雏军谈判桌前的接盘者,都是知名大型企业:惠而浦、伊莱克斯、四川长虹(资讯 行情 论坛)、海信集团、诚通集团……接盘者可以分为三类:外资家电企业,中资家电企业,中资非家电企业。谁重组科龙对中国家电业更有利? 作者:本刊记者 赵燕凌/文 闫 彬/图表 科龙电器——民营家电企业,2000年巨亏后被广东格林科尔收购,今天再度面临死亡的考验。 4月初,四省证监局联合调查大股东涉嫌挪用科龙电器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有限公司(下称科龙,代码000921)资金,5月10日公告科龙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科龙产品产销量急骤跳水。据不完全调查,当月空调销售台数仅为去年同期的48.3%、冰箱销售台数仅为去年的88.5%; 6月,空调销量仅为去年同期的39%、冰箱销售台数仅为去年同期的31%,仅完成当月计划销量的24%。因不能交货,外商本年度订单总额由8亿美元减少了3亿美元。除国际上四大家电企业的贴牌代工外,总开工率不足20%。 2004年销售收入愈80亿元的国内冰箱巨头,倾刻间风雨飘摇,传言、质疑、揣测,令格林科尔系股价全面下跌。问题出在哪里?科龙能否死里逃生?《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深入调查,试图破解这家大型民营家电企业崩塌的来龙去脉。 七月流火 7月的广东闷热难耐。16日,记者来到位于顺德市的科龙总部。厂区悄无声息,保安严格管理进出人员,生怕闯入不速之客,毕竟,几乎全线停产的现实,让科龙人黯然神伤——挥别赖以生存之地,另谋出路总会有些难分舍。 行前,记者会晤了科龙前任高管,尽管此人早已离开科龙,但却肯定地说,科龙不会死。因为对自己多年奋斗过的企业一直很关注,与现任管理层也有一些来往,此人自称对科龙还是很了解的。他的理由很简单,科龙有品牌、有市场、有技术,更有一个不错的生产经营管理团队。如今被立案调查,可能是大股东出了问题,一旦查清之后,该怎么处理照章办事,科龙本身不会死也不应该死。 据了解,广东省政府对此事非常关注,他们不希望一个纳税数亿元的企业就此消亡。全国工商联也在积极斡旋,为科龙重组创造条件。 对于科龙的未来,记者询问过董事长顾雏军,尽管他的情绪不太好,对媒体的抨击及证监会的调查时间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但对科龙还是表现出难以名状的割舍不下。他说,科龙是他旗下最好的资产,一直引以为傲,如今出了问题,自己责任难当,如果有必要,愿意以“出局”来解脱科龙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记者发稿前获悉,调查组已结束调查离开科龙,监管部门尽快提出处理意见也将有利于科龙的重组。 对于科龙而言,熬过流火般的7月,终归是凉爽的秋天。 三月惊魂 2005年3月底,科龙接到来自证监会的电话,通知已对其立案调查。4月5日,调查组正式进驻。此时的顾雏军还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为是一次普通的巡检。 几乎同时,格林柯尔系的上市公司都受到了意义特别的“巡检”。就在证监会调查组正式进驻科龙的前一天,由广东、江苏、湖北以及安徽四省证监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分别进驻美菱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000521)、ST襄轴(资讯 行情 论坛)(000678)以及亚星客车(资讯 行情 论坛)(600213)等3家上市公司,对广东格林柯尔涉嫌违规挪用其控股上市公司科龙电器的资金收购3家公司事件展开调查。 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同时调用四省稽查力量,是因为科龙电器、美菱电器、ST襄轴及ST亚星(资讯 行情 论坛),分属广东、安徽、湖北、江苏四省辖区,由各省证监局分别对辖区内的上市公司调查,也有部分证监局抽调了人手到顺德协同广东证监局对科龙进行调查。 由于巡检与立案调查性质完全不同,从此,科龙踏上不归路。尽管五一期间,科龙不断游说,希望能改为巡检,挨过空调夏天销售旺季,但终未如愿。据科龙内部人士透露,如果立案调查,科龙必死无疑——首先银行自动启动风险预警系统,对科龙只收不贷,流动资金会马上断掉;其次是供货商不会再赊账;经销商不会再打款进来。三方一挤,资金链齐齐断裂,任科龙千头万臂,难过此关。 六月崩塌 从格林科尔的并购速度不难看出,其资金链崩得很紧。作为家电生产企业,又是民营企业,贷款本身就比较难,一旦银行信用受到打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知情人透露,1—4月,科龙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8%,5月份销量开始大幅下降。 6月,空调销量仅为去年同期的39%,只完成月计划销量的19.9%;冰箱销量仅为去年同期的31%,仅完成月计划销量的24%。 被立案调查后,因不能交货,导致科龙及与其合作的外商面临巨大的损失,从5月份至今,科龙国际营销部因无法交货而取消的外商本年度订单总额从8亿美元减少了3亿美元。 目前,只有四大国际家电巨头的代工业务,由于资金是封闭运行的,生产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此时,科龙账上几乎没有生产性流动资金。自5月10日公告被立案调查后,银行立即停止对科龙放贷,并采取划账方式,直接将科龙经销商回款划走,冲抵科龙到期贷款。供应商也停止供应原材料。 上游银行贷款、原料断流,下游经销商回款被银行中途拦断,6月中旬,科龙陷入绝境;进入7月,几乎全面停产。 命悬一线 7月11日,调查组人员分成5组,分别对科龙董事问话,内容包括公司治理、资金挪用、关联交易、资金拆借、转账等。这是自调查组进驻科龙以来,对董事第一次集体问话,也是最严肃的一次问话。 据了解,广东格林柯尔涉嫌挪用科龙资金累计20多亿元,尚有3亿元左右未归还;涉嫌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虚增利润等问题。目前,调查工作已经结束。 很少有人知道,2004年9月,国家审计署悄然进驻科龙,对这家民企展开调查。原因大概有两点:“郎顾之争”引起社会对国退民进是否真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强烈关注;另外,2004年德隆案暴露了资本市场上“系”族企业的资金问题。有关监管机构对“一托多”现象、利用关联公司互保、贷款等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审计署开始对“一托多”企业进行普查,格林柯尔系首当其冲。 国家审计署在科龙调查持续十多天后收兵。 一个月后,中国证监会广东证监局对科龙进行巡检,系内另三家上市公司也同期接受巡检。 安徽省证监局于2004年9月27日至9月30日对美菱电器进行了巡查,在2004年12月16日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两个多月之后的2月23日,公司将巡查情况正式对外公告。而其他公司巡查情况至今未披露。 “国家审计署调查和广东证监局巡检并未引起顾老板的重视,他的精力都在产业扩张上。当时他正在欧洲,为亚星收购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Leyland Product Development Ltd)的事情奔波(2004年11月完成收购事项)。他不在国内,公司高管不知如何解决眼前突如其来的问题,也不知如何和有关调查人员进行沟通。”科龙一位高管说,“当时我们很被动。” 报表之争 据了解,证监会巡查小组出具的科龙《整改》报告和顾雏军、时任科龙审计机构德勤分歧很大,尤其是1.9亿元的“存货拨备”等事项。 《整改》报告中,证监会让德勤对科龙2003年的财务数据进行追溯调整,尤其是存货拨备等,德勤不干,因为存货拨备按照原来的会计准则,是应该计入上一年度(2003年),现在,会计准则变了,说算今年的(2004年)。德勤认为会计准则变化不应该波及2003年,不应该追溯调整2003年的数据,据说,当时德勤态度坚决,甚至计划要到财政部仲裁。 但故事没有讲下去,证监会迅速决定对科龙立案调查。据了解,这次调查动用的调查人员规模创了纪录,而且调查由稽查局直接操刀,由广东省、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协助。 4月29日,科龙2004年亏损的公告面世:科龙电器2004年亏损6416万元原因,涉及商誉拨备7000多万元、存货拨备4700万元,以及预期第四季度坏账拨备增加的约3000万元。此外,科龙电器年底还在存货上增加了1.9亿元拨备。 据了解,这个结果是德勤很不愿看到的,对其中的有关数据,德勤曾和证监会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和国内审计师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于6月28日辞任。 致命调查 证监会的立案调查,使顾焦虑万分,他意识到科龙或他本人真正的危机时刻来临了。在顾看来,此时立案调查客观上就是发出了科龙的死亡令。 空调的旺季是5—7月,通常这段时间的销量占全年销售额的60%。顾雏军四处奔波,找银行协商贷款;向监管部门求情:能否先封账,生产销售旺季过后再立案调,未果。 其实,顾雏军很清楚,科龙倒了,旗下其他公司也必然受到影响。 顾担心的事情很快发生了。在银行获悉科龙被立案调查后,立即停止对科龙发放新增贷款,并加紧催收到期贷款。4月1日,科龙开出的部分商业承兑汇票,已经被停止贴现。 据知情人士透露,立案调查之前,科龙的银行贷款额近30亿元人民币,随着银行只收不贷,目前回收贷款11亿元之多,还有近17亿元未到期贷款。据了解,科龙往年六七月份的回款数额在10亿元左右,但今年只回收了2.8亿元, 这位人士说,科龙主要是资金链问题。据称,自从去年“郎顾之争”爆发之后,顾雏军的信誉危机殃及科龙,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直接导致了“外界对科龙信心的崩溃”。 功过是非 顾一再强调:“大家都看见了,我是真正在做产业,至今没买过任何A股股票,也没做过任何资本炒作方面的生意。我对所收购的企业,都是在认真地整合,一步一步地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并非今天买了明天卖。” 科龙是冰箱行业的四巨头之一,曾经拥有3万多名员工,2004年上缴税款总额5.6亿元,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佛山市,也算得上纳税大户。此外,科龙电器对顺德配套产业和就业的拉动也非常大。 当地政府不希望科龙垮掉。 5月25日,星期三,广东省政府有关负责人出面,召开科龙的各家主要贷款银行、广东省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希望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科龙提供贷款,以使科龙能够恢复正常生产,员工有就业岗位。 但效果不大,银行仍然不肯给科龙提供新增贷款,到期也不予展期。其中,一家银行欲给科龙贷款,但条件极度苛刻:科龙贷款1.9亿元,银行要求其提供近14亿元的股权、资产做抵押,科龙无力承受,只好作罢。 殃及鱼池 受科龙影响,格林柯尔系全线危机。5月11日,格林柯尔系5家上市公司股价集体下挫,其中,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8056.HK)当日报收于0.57元,跌幅达12.31%。科龙电器H股(0921.HK)股价下跌16.31%;科龙电器A股(000921)封于跌停。同时,*ST亚星(600213)跌停、美菱电器(000521)下跌4.62%。 不仅如此,信用危机同样波及到这几家公司。各地银行对这些公司也不同程度地收紧银根。 5月18日,江苏扬州某饭店,当地政府出面召集亚星客车的供应商、经销商、债权银行开会,希望各方支持亚星客车的生产。 会上,亚星客车的主要经销商、供应商代表表达了对亚星公司的信任及愿意友好合作的态度,但银行界则态度谨慎。 由于地方国有企业亚星集团仍然是亚星客车的第二大股东,扬州市常务副市长王荣平在会上的讲话显得情真意切。他说,这个会议不同一般,是在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对于是否参加这个会,他自己也很犹豫,因为当初顾雏军收购亚星客车,他是政府方主要拿主意者。现在科龙被立案,他很重视,也很关注事态的发展,更关注对亚星客车的影响。 不过,王认为,科龙的事情对亚星客车影响应该不大,因为两家公司除了最终控股股东相同外,没有任何业务上的关联。 他还判断说,顾应该是个做实业的人,当初他们对顾做过很多调查,从银行系统、工商系统查顾雏军极其企业的综合情况,他也亲自跑到顺德,通过关系查科龙实际纳税情况。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顾确是在做实业,在顺德,科龙的纳税额比美的还多。回来后,我就塌实地写汇报材料,认为可以同意由顾收购亚星客车。现在证监会调查科龙,和亚星客车没有直接关系。供应商、经销商、银行应该肝胆相照,渡过难关。” 尽管如此,银行仍然不敢轻易放款。直到现在,亚星客车还是很难拿到银行的贷款。 在收购亚星之前,顾雏军还在扬州建立了一个联动项目——科龙在华东年产280万台冰箱的出口生产基地——扬州科龙电器有限公司。但在该基地,记者只看到两位维修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没有工人上班,寥寥几箱半成品在空旷的车间里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已经安装好的生产设备寂寞地矗立着。 一位工人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听说这个厂的大老板出了事儿,他没钱了,可能要卖这个厂。原来的几百号工人现在都下岗了。” 未尽尾声 5月27日,《证券市场周刊》在北京见到了极度憔悴的顾雏军,此时,他一贯的自信更有些自负的神态已消失贻尽,一脸愁容。 因为正在调查期间,顾没有谈及有关调查的内容,只是一再强调:“我个人有问题,我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但不要毁掉科龙,这是一家好公司,更不要使其他几家公司受到拖累……”泪光在他宽大的镜片下闪动。 顾说,他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补齐挪用的资金,还要准备好可能面对的罚金。据江西科龙有关人员说,去年他们提出准备将价值约4.6亿的厂房、土地使用权装入上市公司,但因总部不了解江西挪用之事,也就没有重视,如果早知此事,也就都还上了,不至于导致后来的这么严重事情发生。对于还款,顾没有表示出任何的犹豫:“不管证监会查出有多少钱,就是卖家底也要把钱还上。” 科龙是格林柯尔旗舰,在顾雏军眼里,是块可雕可琢的宝贝,其他几家上市公司不是亏损就是勉强微利,如果失去科龙,顾雏军的整个A股板块就没有价值。所以,顾实在舍不下科龙。 据悉,目前至少有十几家公司有意收购科龙,包括内资、外资、国企等。顾在电话里对《证券市场周刊》说,希望媒体报道时不要将其妖魔化,就算有再大的错,毕竟还在兢兢业业地做企业,当初如果不重组科龙,也许科龙根本活不到今天。 据顾身边的人说,转让股权之事耗费顾很大精力。由于顾一直割舍不下科龙的控股权,曾经为选择买主摇摆不定。 据了解,科龙重组又多了中间力量——全国工商联。现在,全国工商联正和证监会、广东省政府等协商,牵头科龙的重组工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