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证券行业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创新走多远”和“风控收多紧”两个话题。
市场化趋势不可逆转
始自去年初的券业创新牵动的不仅是行业目光,而是已涉及每一位投资人的利益。证券行业由2005年前的“剩者为王”时代,到2006~2009年的“规模制胜”时代,如今已转到“创新驱动”时代。
宏观层面,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不会重回计划经济时代,而是朝着市场化纵深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政府要向市场和社会放权”。
金融自由化进程将加快。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综合经营,银行控股保险、基金、信托等逐步从试点走向扩展,各类金融子系统间的业务交叉日趋明显。在此背景下,市场化、脱媒化和混业化成为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趋势,客观效果将表现为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
微观层面,证券行业持续放松管制,回归到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自由竞争阶段,券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为增强。
从诞生至今,证券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治理使得系统性风险几率大幅降低,证券行业不再为生存焦虑;传统盈利模式无以为继,部分券商近几年陷入生存困境;决策层钝化困局凸显,与投行狼性文化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券商业务重点和竞争焦点发生转移——从过去同质化的经纪、投行业务转向资管、资本中介及其他创新业务;行业转向多样化、市场化、差别化等。
拉长时间的轴线,当今券业与10年前不同,和昨天亦不同。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但难以复制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根据旧经验思维新命题已不恰当。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曾表示,新形势前,中信证券和其他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无明显优势。
金融自由化下的混业经营趋势,引得不少市场人士担忧商业银行对证券业的进一步侵蚀。试想如若工行全面进军证券行业,目前国内所有券商的抵抗无异于螳臂当车,届时券商沦为银行的证券部或许并非危言耸听。
创新,在此刻被赋予证券公司摆脱低端化、同质化、通道化、边缘化、乃至被收编的突围使命。
然而,纵观证券行业历史,创新天然存在阻碍。大部分券商在单一的通道盈利模式中生存,依靠牌照红利维系生存。新时代下,秉持“剩者为王”原则,最终可能“剩者为寇”。
创新对于时代、对于公司、对于个人,均是智慧、胆气、风险的红利。既然是对现有产品、市场、服务方式的突破,一定伴生着试错和失败,没有人能轻易否定,这是创新者的代价,亦是机会。
底线是合规及防系统风险
最近关于“券商别把别人的垃圾捡起来”的说法,引发了业界对创新风控的多种猜测。
券商对于风险的教训主要集中于综合治理前。曾经多少行业巨头折戟沉沙,豪情万丈付与流水。然而,这种行业生存风险通过第三方客户资金存管等制度已基本屏蔽;加之证券行业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成立,中国券业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大幅降低。
创新开闸后,监管层提出证券行业发展要“定准底线,放开空间”,那么券商经营的底线是什么?
市场参与各方对底线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大多数券商而言,底线就是保证生存。当前涉及生存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基础风控系统和创新业务风控体系。
基础风险历来是国内券商的短板,这个行业长期主要与股票单一品种打交道,很多从业者的风险意识仅停留在自营股票亏损,对于营销、产品销售以及声誉等风险,缺少具体认知。
创新风险则更是新事物,这个无法预先有效设定的风控体系只能在创新业务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遗憾的是,一些公司对政策的错误解读所导致的创新叫停,或令其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
就行业而言,目前风险指数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偏低。譬如券商出现的经营风险将由股东承担;行业恶性竞争可通过协会协商解决;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则通过民事诉讼来获得赔偿。
或许只有某一券商损害了公众利益,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倒闭,券业才能逐步懂得尊重投资人、维护客户利益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道理。
监管层的市场化思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一位监管人士曾表示,监管部门并不担心也不害怕券商的倒闭,倒下者能为生存者留下教训,这个行业才会真正健康。
另一位监管者去年在一闭门会议中表示:“只要券商建立了自身的风险指标体系,可以将风险容忍度设为零;他们可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很多监管者看来,现阶段证券行业坚持的底线就是不爆发系统性风险以及行业的合规运营。
美国金融危机一度让国人畏惧金融创新。但历史表明,每经历一个大周期,经济体和其金融系统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崩溃,继而复苏再生。
后来者的中国也会遵从这一规律。金融从业者要做的是敬畏市场,尊重自然规律,防范基础风险,而非因噎废食,拒绝前进。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一个习惯旧有模式的行业投身新时代总有诸多不适,这些“不适”有些可以自我修复,有些需要刮骨疗伤,前提是,参与各方都应拿出“改变”和“被改变”的勇气与魄力。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