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港股点评 > 《新财富》2005 > 正文
 

中信国金三年打造金融控股样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 16:24 《新财富》

  本刊主笔 李凌/文

  从“中信嘉华”变身“中信国金”,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一番从商业银行到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再造。

  中信国金是由中信嘉华银行收购华人银行、并进行业务重组与整合后,于2002年11月25日换牌上市的。换牌上市前,中信国金的前身中信嘉华银行运用发债及增发新股集资收购华人银行进行扩张,其后对集团业务进行整合,使中信国金在短短3年时间里,总资产规模扩大了35%,股东权益增加28.2%,资本实力不断提高;总收入提高13%,利润增长53.9%(以2004年预期盈利计算),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进行4次分红派息(每股分红共计0.248港元)的情况下,每股净值仍不断提高,价格上涨将近一倍。在2004年8月公布优于市场预期的中期业绩后,公司股价表现跑赢恒指14%,成为香港股市表现最佳的银行股。

  而2002年的那场脱胎换骨的再造,用中信国金董事长孔丹的话来说:就是本集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信国金三年打造金融控股样板

  “再造”三步曲

  第一步 : 收购华人银行做大规模

  收购华人银行使中信嘉华资产从591亿港元增至约800亿港元,扩大了37%,在香港的分行由26家增至47家,并晋身为第八大香港注册持牌银行、第四大资产的上市银行。

  1986年6月,中信公司斥资3.5亿港元收购了当时陷入财务危机的香港本地上市银行—嘉华银行92.5%的股权,嘉华银行成为“中信系”第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也是第二家由中资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1998年,嘉华银行更名为“中信嘉华银行”(简称中信嘉华)。

  在母公司中信集团的支持下,嘉华银行用近10年时间从一家香港小型银行转型为中型银行,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其盈利大幅下滑甚至面临亏损的现实,凸显了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低的缺陷。

  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及提高盈利能力,中信嘉华从2000年开始积极寻找收购对象,并聘请专业顾问就其收购策略提供意见。2001年6月中旬,中信嘉华银行发表通告,称计划发行十年期次级债券作收购合并之用,并明言该行正寻求收购香港一家资产总值与其相若或较少的银行。而按此条件,香港本地可供选择的银行不多。符合“条件”的JGG日本信用保证(626.HK)、AEON信贷财务(900.HK)及廖创兴(1111.HK)三行的大股东均已表示无意出售手上权益,余下的仅剩港基国际(行情 论坛)(636.HK)及华人银行。恰在此时,华银控股的股东调整内部投资结构,急需套现,表示有意转让股权。华人银行是“华银控股”(0655.HK)旗下重要的全资子公司,在香港经营已超过45年,拥有21间分行。

  2001年11月1日,中信嘉华宣布以42亿港元代价收购华人银行全部已发行股本,收购价相当于华人银行2001年6月30日账面值33.2亿港元的1.26倍(附文1)。这项收购行动使中信嘉华资产从591亿元增至约800亿港元,扩大37%,中信嘉华晋身成为第八大香港注册持牌银行(以资产计),香港第四大资产的上市银行。中信嘉华收购华人银行后,规模和业务大幅扩大,在香港的分行由26家增至47家。

  除了资产规模扩大以外,收购华人银行还有诸多好处:比如中信嘉华信用卡业务刚刚起步,而华人银行已经有成熟的信用卡业务,并且还刚刚收购了金融财务机构,双方合并后可以使用同一平台、管理及品牌,中信嘉华利于加强偏弱的零售银行和信用卡业务;中信嘉银中资大客户较多,而华人银行的强项在于中小企业业务,其中小企业客户数目为中信嘉华的3倍,双方可以互补;中信嘉华财务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可以通过收购华人银行弥补。分析双方2001年中期报表,可以得到证实(表1)。

中信国金三年打造金融控股样板

  收购后中信嘉华的整体客户数目增加了20%,其中中小企业客户更大增3倍,有利于未来业务的扩展。但是,在收购前就有分析员指出,华人银行作风保守,呆坏帐比例较高,资产质量较差,中信嘉华收购华人银行的协同效应不大,反而要花很长时间把两家银行合并。

  事实上,除了华人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之外,发行3亿美元资金成本高达7.625%的后偿债券,以及供股产生的摊薄效应,都会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数据显示,2002年,即完成收购后的第一年中信嘉华资本充足率从上年的20.11%下降到19.07%(但仍高于香港同业16.5%的平均水平),税后利润总额由2001年的约6.17亿港元下降到5.39亿港元,降幅达12.64%;每股摊薄盈利由23.28仙降到17.79仙,降幅更是高达23.58%;不良贷款率也由2001年底的4.5%上升到5.6%;呆坏帐拨备增加了58.3%达到了5.4亿元,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贷款余额增长速度。

  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在中信嘉华宣布收购华人银行前后的不同看法,从一个侧面印证这项收购对中信嘉华短期有负面作用,但长期而言却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积极影响。标普在2001年11月1日中信嘉华宣布收购时就曾将其前景评级列入负面观察,但同月15日,标普将评级展望调整为稳定。

中信国金三年打造金融控股样板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