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河证券: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龙头具估值优势(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 17:27  银河证券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对外开放使国际融合度提高。我们进出口贸易额逐渐扩大,从20几亿美金到200亿美金,出口已经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陶瓷、石材方面,我们以水泥、平板玻璃技术为依托,参与国际工程服务领域的竞争,中财国际在全球除中国以外的市场份额当中,在水泥工程里已经占到了35%左右,加上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装备和工程总承包的提供者,这是不可想像的。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冀东要引进日本的生产技术,海螺集团的宁波水泥厂也是引进日本的技术做起来的。时隔20几年以后,我们成套的技术和装备向世界各地输出,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我们建材行业几代人的努力凝结出来的技术,打了一个翻身仗,没有技术怎么能够占领国际市场?我们可以说建材工业在水泥装备这一方面仅次于高铁,铁道部“七五”开始科技攻关就是两个字“提速”,所以从“七五”到“十一五”都是提速,从每小时几十公里提高到将近400公里。我们现在水泥工业的装备水平要比冶金、矿山、化工超出一大截,占到全球领先水平的行业,这应该值得我们建材人骄傲,凝聚了我们建材行业几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的心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同时还要看到,一些世界先进的企业,矿物公司来华投资,对于我们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推进作用。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尤其带来了新的管理思想、战略思想、市场运作模式,有很多东西使我们国内耳目一新。我们现在通过对外交往,请进来、走出去,已经可以到国际市场上跟国外的同行们同台竞技,互相切磋,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仅在10年以前我们要见到一个洋人,每个单位的接待是高度重视,奉若上帝。在今天我们许多大集团已经不是显得那么隆重了,甚至我们很多的建材企业已经聘用了洋打工者,我走了很多建材企业,一些外国的专家就在我们企业给我们做工,开的工资也不高,他们为我们服务,这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建材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家都是亲身经历,都在这个行业,大家都有很深刻的感受。

  行业还存在和面临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我们行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我们行业还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我归纳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三是我们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四是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所谓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发展方式以及商业模式和产品的驱动力方面,往往一个技术和一个产品问世会引来一大堆的跟进者。由市场供给不足到市场供需平衡,走向市场的供大于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产能过剩。所以我们在许多领域里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恶性竞争,就是打价格战。我们水泥行业16.5亿吨水泥,这些年不知道投入多少资金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和调整我们的技术结构。但是我们去年16.5亿吨的水泥才赚了400亿。国际上的平均水泥售价是80到100美元,我们的平均水泥售价是270元人民币。我们大量的余热发电技术进步这样一些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比如说余热发电可以降低10到15元的成本,我们某些地区一夜之间水泥价格下滑几十块钱,甚至上百块钱,已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我们技术进步这点成果,在恶性市场竞争里面拱手让给了下游。其实建材的价格对于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来讲上去多少下去多少微不足道,我们房地产行业现在主要是地价,北京的房屋最高水平的造价顶多是5千块钱一平米,我们要卖两三万一平,还有建筑施工费用占了一大半,我们材料在建筑施工领域里面的比重仅仅是30%多一点,所以我们涨百分之几对于建筑业的影响微不足道,对于房地产的影响更是微不足道,那是我们行业自身由于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的恶性竞争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把行业发展的成果,由于市场的不规范让利于了社会,让利于了下游。

  二是加工制品业发展缓慢。我们还处在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在原材料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另一方面很多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我们的建筑工业化水平还很低,无论是水泥的应用、玻璃的应用,我们的深加工率都比国际上差得远。我们目前的工业统计口径的水泥深加工率才24%,玻璃的深加工率也在35%,发达国家都在80%甚至是90%以上的加工率,这个里面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我们只是一个原材料供应,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如何适应当代建筑业的发展,提高我们的附加值将成为建材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研发投入低,我们全行业整个年度技术投入不到0.5%,这是全行业总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这是一个低技术的产业,我们建材工业是一个中低技术产业,算不上高科技。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的高科技企业是8%-10%的研发投入,中技术企业是4%-6%的研发投入,低技术企业是3%以下。我们现在连1%都不到,我们不去搞研发哪有创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什么时候大家见过可以跟预分解技术和浮法技术媲美的带有革命意义的技术?这30多年来没有。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投入类大家没有人去做,一些事关行业发展的共性、前瞻性、基础性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也缺少解决机制与重大技术衔接。所以才导致同技术层面,众多的企业围绕在一个很狭窄的技术层面搞同质化竞争。当时水平都差不多,你搞分解我也搞分解,你搞浮法玻璃我也搞浮法玻璃,你搞陶瓷我也搞陶瓷。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千姿百态的需求,而我们建材工业提供的只是一个很单一的产品。所以我说一方面产能过剩,很多需求没有满足。原因在哪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是说我们没有创新能力,最近我到中财集团的一些科研院所,包括建材研究院上星期做了60年大庆,我们有很强大的创新能力。但是制度不到位,这些搞科研的人让他们去赚钱,让他们按照一个企业的标准考核几十亿、几百亿,这是不对的做法,科研院所的分工就应该是出成果、出人才。在我们行业里面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培育起来之前,我们不能够过早的放弃这些科研院所,我们今天的行业技术进步,如果没有前几十年这些科研设计院所的技术积淀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就是我们企业在成为市场主体以后,大多有浮躁心理,短期行为,更多关注的是眼前利益,所以对于技术创新不去总结。我们整个市场秩序,特别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机制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我们的创新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行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果我们建材行业不能够迈过这道槛,我们未来的日子会很难过。

  四是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从政府管理角度,2000年以来,国家建材局撤销以后,我们行业的管理说得轻一点就是削弱,说得重一点就是放弃,这源于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受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派思潮的影响,认为一个竞争性行业国家是可以不管的,全部放手让市场来做,结果不行。这些年我们质量事故频发,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这都是放松和放弃行业管理的害处。在轻工部管的时候能出三鹿奶粉这样的事吗?在建材部管的时候能有这种假冒伪劣水泥出现吗?所以我们行业管理,对于竞争性行业该管什么,应该怎么管,在这个时候是我们需要研究和破解的一道难题,现在非常好的做法就是恢复和成立了工信部,但是工信部在行业内的地位还远远没有到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唐山大地震死了20几万人,汶川大地震死了10多万人,这次新西兰那么大的地震没有死人,智利那么大的地震没有死几个人,我们死人的水平跟海地是一样的,海地是什么国家?是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家,我们是一个高度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汶川大地震里面有一个例子,我看了电视以后感觉很警醒,我们成都的一个民营企业在汶川地震中心捐助了一个希望学校,他们派着自己的管理人员、施工队伍采购材料建完了以后,这个学校在那么强大的地震勉强一个人没死,你们应该说还可以回忆起这一段。虽然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建筑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责任的追究党和政府没有追求,但是我们搞建材、搞建筑业的同仁们不应该回避或者说视而不见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问题?草菅人命,生命权是人权的第一权利,在没有生命权的基础上谈什么言论自由?谈什么游行示威?谈什么民主?那些都是假的,所以我们搞建材的,搞建筑的人,这是我们起码的道德和信守的原则。这就源于我们有一批留美的博士,不了解中国国情,给我们高层领导瞎出主意,出馊主意,所以把各大工业部门都撤销,没有找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竞争性行业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我们恰恰是不该管的投资管得太多,该管的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市场安全、市场秩序这些,因为这是得罪人的地方,管投资是锦上添花,乱给好处,说白了就是这样。我们机构改革里面为什么要增权?增权就是谁有投资权谁掌握拨款的机会,我作为一个学者,不是作为领导讲话,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评价,供你们参考,希望有媒体的记者也不要报道这些话。行业管理有很多问题,我们企业管理水平在提高,但是我们要跟世界优秀的企业,无论在战略管理、投资决策管理、用人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等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年我们的企业走在世界级的优秀企业也很多,世界级优秀企业到我们国内发展的也很多,你们去比一比,就能比出我们跟人家的距离,包括我们中央企业在内,这种差距都应该看到。

  下面我想谈谈我们建材工业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建材行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第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建材行业还面临着一个大规模的建设阶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海螺水泥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