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8日21:51 中国产经新闻报

  央企外迁津冀 人才何去何从?

  本报记者 白鑫宇报道

  近日,北京市经信委联合天津市工信委、河北省工信厅在京开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专项活动,津冀30个开发区、北京有疏解调整和在津冀投资需求的200余家企业现场对接,共签下意向投资额311.7亿元的超级大单。

  面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不仅是地方企业,央企也将走出北京,寻找产业升级的新空间。而央企在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储备,无疑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在津冀就业。

  企业外迁潮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提出和产业基地的建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出京发展。

  “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疏解出京成了我们企业做大做强的巨大机遇。”北京杰德伟业家具公司董事长、北京云家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黄赤淳介绍,落户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后,公司承接了6000亩土地,建设了环渤海家具园,到2016年6月共签约56家企业。

  中研普华研究员曹慧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涉及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建等各个方面,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持续加速、交通建设和大气治理一体化等挑战。

  那么政府要做些什么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呢?

  曹慧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三地及三地各主要区域设定区别度明显的功能定位;二是优化政策和投资环境、破除地方保护、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应该尽量“少作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干预个别企业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不要以行政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重组等。

  搬迁之外

  2000年至2012年,北京人口增加700多万,人口过度超载,导致“大城市病”集中爆发。为了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点。

  而为了解决“大城市病”,一系列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大红门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外迁,周边交通拥堵明显缓解;大批工业企业外迁,带动就业疏解;北京电影学院落户怀柔,城市学院迁往顺义,人民大学新校区选址通州,一批高校和著名医院向外疏解,带动人口均衡分布。

  “企业外迁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一环,也是京津冀产业合作的重头戏。”曹慧说道,“这既是改善北京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企业应该积极落实各项外迁政策,协助员工外迁,为外迁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及相关生活安置措施。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及措施,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此吸引更多人才。”

  低端产能的企业可以做到人随业走,而高素质人才不愿意脱离北京却是一直以来没能攻克的难点。此次企业外迁潮中,央企也将走出北京,那么人员方面是否也会相伴地出现高端人才的外迁呢?

  北京软交所总裁胡才勇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目前我们软交所基本的发展思路还是本地化发展,人员的本地化。具体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的方向是以交易所的聚集效应来带动地方发展。我们输出技术、输出服务、输出标准以及输出资金,来吸引更多人才就业。”

  胡才勇也表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绝不是简单地把北京低端产能疏解出去,而是要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共同跨越式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就曾说过,京津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软件。

  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一区域内人才的视野视角也随时在变,去年刚刚毕业就来京成为一名“北漂”的小李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天津、河北发展得再好一点,离开北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谁也不想在北京挤着,不是吗?”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