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月6日,一年一度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公布,这份名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首次重点关注到农业的供给侧问题,《意见》指出,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政策关注“三农”这一庞大的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开始突出。主要是传统的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升级之间的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当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没有市场时,不仅会影响到农民收入,也会让中国更加依赖进口,因此,能否解决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决定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农业政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意见》中对中国现存农业问题的描述比较具体与深刻,《意见》提到中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多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产量屡创历史新高,但品质却比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015年中国粮食缺口500亿斤,却进口了2500亿斤,这说明中国产品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过剩,比如市场缺大豆,但增产的是玉米。这种局面就会导致部分品种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此外,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一些农产品成本高、品质差,使得国内外价格倒挂,毫无竞争力。以大豆为例,国产大豆在进口大豆面前节节败退,主要是成本高以及品质差。

  针对农业现有的弊病,《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的话说,就是“要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也就是说,解决目前农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农业的产业化,而不是继续当前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农生产。部分农村的空心化导致耕地抛荒以及在种植补贴与保护价收购的刺激下,将耕种视为无风险套利,尽管收入很少,但赔本的可能性很小。这种套利思维,主要是因为耕地太少不可能赚大钱,而在补贴与托底收购的双重保护下,不种白不种。这种状态往往导致耕种不重视市场,只在意政府的补贴与收购价,因此不可能关注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也不关注产品质量,因为保护价决定了好坏都一样的价格。

  因此,目前的矛盾根源,主要是基于小农生产的传统模式以及相关补贴带来的扭曲,导致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较低,成本高,产品供需结构失衡,重视产量而不是质量与品种。政府也注意到这些问题,正在推动耕地的流转,从而为农场化生产铺平道路,只有改变目前不合时宜的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考虑到农村空心化趋势以及人口红利期已过,耕地集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让农产生产现代化,农民职业化,才能提高效率,满足市场。

  中国政府也开始致力于解决以上扭曲现象,去年提高粮食收购标准后,低质量的产品不再享受统一的保护价,从而让农业生产不再是安全的套利,而是具有市场风险。玉米价格的下跌也会刺激农民改种其他市场需求旺盛的作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农民增收的前提下,让市场起到主导作用,将有利于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