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详情]

新华社|2017年02月05日  17:48
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在哪?
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在哪?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说。[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2月05日  22:20
人民日报社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日报社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定要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2月06日  07:10
中农办副主任韩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中农办副主任韩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快提升现代种业、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智能化。[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2月06日  03:29

媒体解读

第一财经日报:农业转变由量向质 供给侧改革促生机会
第一财经日报:农业转变由量向质 供给侧改革促生机会

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2012年以来发布得最晚的一次。与2016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一致。[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02月06日  06:30
中国证券报:将催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投资机会
中国证券报:将催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投资机会

该文件的发布将催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投资机会,多家券商看好这一投资主线,土地流转、玉米去库存、农垦改革、种业改良等将受到市场重点关注。[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02月06日  02:45
上海证券报:指路农业供给侧改革 主攻农业供给质量
上海证券报:指路农业供给侧改革 主攻农业供给质量

去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很多问题还没碰到硬处,今年将继续深化改革,重点解决如何提升农业效益和质量。[详情]

上海证券报|2017年02月06日  00:09
证券日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融资
证券日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融资

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详情]

证券日报|2017年02月06日  04:44
经济参考报:撬动资金投入三农为一大亮点
经济参考报:撬动资金投入三农为一大亮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三农”改革工作时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确保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方面确定了多项措施,成为一大亮点。[详情]

经济参考报|2017年02月06日  00:59
每日经济新闻:将划生产保护区 利好大豆等农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将划生产保护区 利好大豆等农产品

设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信息,对我国的大豆、蔗糖、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02月06日  01:00
中国新闻网:细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惠农红包
中国新闻网:细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惠农红包

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7年02月06日  00:31

投资机会

一号文件公布:五大顶级券商推荐最受益概念股(名单)
一号文件公布:五大顶级券商推荐最受益概念股(名单)

玉米去库存相关个股有中粮生化、登海种业、象屿股份等,土地流转重点关注对象为北大荒、辉隆股份、亚盛集团。[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05日  18:24
任泽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可关注六大主题
任泽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可关注六大主题

新浪财经|2017年02月06日  06:47
安信证券陈果:农业股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爆发吗?
安信证券陈果:农业股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爆发吗?

预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地流转、稳定粮食生产等任务将是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新重点。[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2月05日  19:15
农业供给侧改革蓄势:市场化改革引导产业调整
农业供给侧改革蓄势:市场化改革引导产业调整

  原标题:农业供给侧改革蓄势:地方政策直指产业结构 ⊙记者 金嘉捷 ○编辑 谷子 全国两会临近,“三农”问题再度引起公众关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方向,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多部委先后出台相关操作文件。黑龙江、陕西、吉林、浙江、福建等地相继召开“三农”工作会议,细化落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河北省发布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 “今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更加注重市场导向、绿色导向和规模导向。”农业部专家告诉记者,更加灵活多样的改革手段也将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深度调整。 地方政策围绕一号文件布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六大主题。从地方落实情况来看,政策侧重结构调整、绿色生态、制度改革等。 针对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方面,全国粮食产量第一的黑龙江省在省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提出,靠调整种植结构、多种作物组合大力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牢牢抓住水利、农机、科技、生态四条主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强化粮食销售加工市场化和种粮收益保障法制化两个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操作方式等。 陕西省农业工作会议则提出,今年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这个“基本盘”不变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优势产业调结构,全年计划改造乔化、发展矮化苹果各30万亩,建设汉丹江猕猴桃基地5万亩,发展关中奶畜、陕北肉羊产业板块,新建10万吨茶叶基地及设施蔬菜、高山蔬菜各50万亩。 在绿色生态方面,福建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四大专项行动”,具体包括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行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 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河北省近期出台的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经营性资产,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确权登记任务,基本实现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覆盖。 各个省份也结合自身农业特点,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在吉林省农委主任农业局长会议上,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民收入被确立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5个预期目标。2017年,吉林省将整体推进土地确权、全程农机化和信息进村入户。 浙江省农业工作会议会议则明确“五化”工作,即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手段智慧化、田园美丽化。具体包括,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推进农业发展合理布局、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功能多元等。 市场化改革引导产业调整 当前农业政策体系处在改革关键期,市场化是方向之一。 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例,国家调控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行政力量,通过市场引导也成为重要途径。一位农业专家表示:“到目前这个节点,农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往前走的步伐有可能加快,更加运用市场化机制的力量。” 市场化改革对于产业的影响也正逐步显现。在国家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大背景下,去年玉米产量和价格均有下降,进口动力逐步减弱。 而玉米产业的变化,也将传导至其他粮食产业。比如,低价玉米或将挤压饲料用的劣质小麦市场,食糖市场也可能受影响。调减后的玉米地区或将增加大豆、稻谷、蔬果等种植。 今年农业改革还加大了绿色导向。对此,上述专家表示,一个是在产品质量上怎么样更加安全,另一个是在环境建设上,包括农业、农村环境。 去年12月,农业部和财政部发布《建立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调整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这意味着未来整个农业政策体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在今年的绿色农业重点工作中,“将以养殖业污染治理为契机,改变农村的肥料产业结构,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今年国家在这块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可能层级推进减税、补贴等扶持政策。”北京中环农科生态农业研究院院长印光对记者表示,这对于沼气、生物质能、生态有机农业等产业都是利好推动。 长江证券研报分析,清洁生产、农业节水工程、农业环境问题、重大生态工程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获得重点关注,将带动相关环保领域景气度提升。其中,规模化养殖推动大型沼气行业长期景气度上行,市场潜力空间约600亿;农业节水提升至战略性位置,“十三五”期间新增市场空间超千亿;耕地治理提上日程,“十三五”期间试点市场规模5000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与2016年一号文件相比,今年文件中删除了“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的表述,提及“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对此,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农村互联网金融本应发挥互联网优势、降低信息和运营成本,发挥农村普惠金融作用,但过去农村一直是伪互联网金融的重灾区。今年作出的一个重要调整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把过去粗略的互联网金融概念具体到技术对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上。[详情]

上海证券报 | 2017年02月15日 01:32
中央农办主任:财政资金作药引子 吸引资本投向农业
中央农办主任:财政资金作药引子 吸引资本投向农业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 文章导读: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凌笪乡张家湾村民组村民秋收场景。CFP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6期) 解读人: 中央农办主任 唐仁健 采访人: 《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平 朱隽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详情]

中国经济周刊 | 2017年02月13日 22:15
一号文件首提严打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一号文件首提严打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一号文件首提严打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农村金融发展“稳”字当先 戴闰秒 2月5日,指导“三农”工作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同时,删除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提法,并首次提出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有分析指出,这种变化和如今农村金融不容乐观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农民手上有了闲钱,却缺乏正规的投资理财渠道,银行的服务下沉不够,使不法机构有了可趁之机。近年来, 部分以“合作社”“农村金融”“P2P理财”等为幌子的非法金融行为,让不少农民成为了受害者。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从顶层设计来讲,政策目标很明确,对于确立大家工作方向是有好处的。但从落实来说,责任主体的明确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县以下的基层,谁作为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诈骗的主体,到现在可能都存在分歧。 加快金融创新 作为农业方面的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金融方面的大篇幅表述引人关注,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这给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空间。 不过,和去年不同的是,此次一号文件删除了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等内容,这被很多人视为风向转变。黄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虽然没有具体提到“互联网金融”这个字眼,但文件实际上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还是有很多体现的。 “一方面,现在大家对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并不是真正理解,提了容易被误导。另一方面,社会上以互联网金融为名义的集资诈骗很多,恐怕文件也不愿意再强化名称上的东西,所以避免了使用这个字眼。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最新成果,应该在‘三农’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应该被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工具。”黄震表示。 事实上,这次一号文件中关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容,不仅规定了有关传统金融机构创新的几个方面,如要求传统金融机构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县域网点下放审批权限等内容。同时,还提出了要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加强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确保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方面确定了多项措施,成为一大亮点,这使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将由此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希望金融CEO陈兴垚对记者表示。 农村合作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这次一号文件里特意提出非法集资的问题,说明这已经上升到极高的高度了。农民的钱没有地方去、金融知识欠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非法集资乃至诈骗的陷阱。尤其是以合作社为幌子的诈骗,之前也出了不少相关的事件。”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吴彬博士对记者表示。 据此前媒体报道,2014年,河北邢台隆尧县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80多亿元,波及16个省市的人群;2015年,河南西平县某投资担保公司从全县4000多户农民手中揽走资金近2亿元;同样在2015年,安徽宁国百乐福农村资金互助社非法集资或过亿元,波及600多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2014年一号文件曾对这一问题指出, “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 此后各年度一号文件均一再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并适时制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管理办法。 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再次明确, “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 “从中可以看出,这对于判定资金互助组织的合法边界和如何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提供了政策性标准,而且,只要坚持以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为组织基础,按照上述标准进行资金互助活动,应该都在合法范围内,可以防范步入非法集资的陷阱。”吴彬分析称。 黄震认为,从顶层设计来讲,目标很明确,对于确立大家工作方向是有好处的。从落实来说、责任主体的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县以下的基层,谁作为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诈骗的主体,到现在可能都存在分歧;另一方面,这些地方也缺乏专业人才去做金融监管的事情,加之农村地方广袤、人员分散,管理也是个问题,这些都不是喊个口号就能解决的。 金融服务不足 目前,农民手里的钱正在逐渐增多。一方面,农业生产加工得到了资金回报,也希望自己的这些收入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将资金汇回老家,希望能有投资理财渠道。 “农民手中的钱多了,但是到现在并没有很便捷的理财投资方式提供给农民,所以他们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了诈骗中。”黄震称。 事实上,虽然金融改革创新很活跃,但大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到了农村,金融的基础还是非常薄弱。有分析认为,农村金融现状概括起来是农村非法集资、诈骗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高利贷非常严重。 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免费赠送礼品与高息诱惑。“一般就是路边支个摊子,买理财产品送米送油;或者宣传免费给化肥等产品,然后进行投资返利;或者是给出极高的存款利息,我就曾经见过宣传利息达16%的。尤其是这些都鼓励介绍熟人一起参投,就像传销一样,被骗的农民就像滚雪球一样多。其实银行的门口都有滚动宣传的防骗提醒,不过真的防不胜防。”一位在农村银行工作过的人士表示。 究其现象根本,是因为农村的投资渠道仍然狭窄,而正规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将服务下沉。 “我春节回农村,发现我的亲戚仍然需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到邮局去取钱汇款。目前正规金融机构并没有将服务下沉,让农民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银行等,很难深入到农村基层,创新很难落地。而且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大城市可以搞大数据监测预警之类的,但县以下这些地方没有这种技术力量,更没有相关人才。这就注定农村成为了金融领域最薄弱的地方。”黄震表示。 吴彬则认为,目前来看,国家还是希望通过信用社来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与统一管理。由于农村情况的特殊性,农村金融尚无法在短时间内像城市里一样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农村金融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还有政治和社会问题,所以一定要稳字当先,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群众性事件。因此,国家在农村金融的口子不会开太大。”吴彬称。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关键词 银行 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 完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 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 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 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案。 保险 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 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制度 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 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差别化考核。 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 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 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 业务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 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 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详情]

中国经营报 | 2017年02月11日 00:44
一号文件调结构为主基调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现
一号文件调结构为主基调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现

  一号文件调结构为主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现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近日,一直备受瞩目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作为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 (下称“一号文件”),一改近年来更多着墨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开宗明义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地位。 受一号文件利好消息影响,2月6日大连玉米期货的表现抢眼。近月主力C1705当日最高价一举上行至1632元/吨,振幅3.5%,成交量更是达到了天量级别,总计约372万手;2月7日价格走势未能延续,成交量也有所回落,但仍旧在200万手左右。远月C1709合约的走势也有相似之处,2月6日最高价为1718元/吨,当日90万手的成交量也达到了合约上市之后的巅峰水平。 调结构为主基调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刚过,各地陆续开始积极部署春耕备耕工作,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粮品种如何布局事关重大。2017年一号文件恰逢此时发布,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以及农业补贴制度等内容的阐释为新一年的农业种植指明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首提农村改革,2017年则明确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第一次出现在一号文件标题中。如果说2014-2016年是改革的初步试探、试验阶段,那么我们可以认为,2017年将是改革全面开展、深入推进的一年,称其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年,恰如其分。”华粮科技市场分析师罗帅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说。 罗帅表示,2015年末,供给侧改革进入国人视野,2016年工业品市场迎来大行情。其实就农产品而言,市场在2016年已经预热,农产品价格跟随大宗商品市场波动走出了自己的独有行情。随着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开展,农产品市场也将出现更多的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玉米网高级分析师汤薇表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面积还得保证,在保持重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大豆、杂粮杂豆、薯类的种植主要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此外,政府肯定会完善或进一步加大相关品种基层种植调整补贴机制。对于国产大豆来说,随着“粮豆轮作”及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国内大豆种植将呈恢复性增长,但还面临进口冲击、育种生产优化及配套下游产业消化问题,短期内行情大幅调整有难度。 在过去的一年,玉米价格大幅下降,这对传统玉米产区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的农民韩晓艳来说,是个考验。现在我们就是扩大面积种一些蔬菜,秋葵、裸仁南瓜、有机玉米。以前都追求高产,现在得追求质量。据记者了解,多年来国家保护价收购,不少农民只重产量不重质量。 玉米市场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质量低的自然就卖上不价。这让当地农民清醒地认识到,“坐在炕头上就把粮卖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对于玉米来说,去年国家调减了非优势产区的大约3000万亩的播种面积,今年则有可能继续再调减1000万亩。 “市场一般认为,玉米调减后,将主要增加大豆的播种面积,实际上根据中华粮网的调研显示,东北地区确实明显扩大了大豆的播种面积,但在黄淮地区,农民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花生、大豆、杂粮都占相当比例,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地区改种青贮玉米,实质上是在继续播种饲料作物。”罗帅告诉记者。 罗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恢复生息会产生一定的利好,主要是可以保住我们对蛋白、食用大豆的基本需求;但因此试图一劳永逸,认为可以完全拯救大豆产业,则可能性微乎其微。饲料蛋白需求决定了中国每年至少需要8000万吨以上的大豆,换算成播种面积是至少5亿亩,无论如何调整播种面积,我国都不可能摆脱对美豆、巴西大豆的高度依赖。 提高DDGS进口税利于去库存 受一号文件利好消息影响,2月6日大连玉米期货的表现抢眼。近月主力C1705当日最高价一举上行至1632元/吨,当日价格振幅3.5%,成交量更是达到了天量级别,总计约372万手。对于玉米期货大幅上涨的成交量,有市场人士解读认为“一号文件”精神是造成此轮资金热情的因素之一。 “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将会显著改善以往临储收购托市下供需失衡持续加剧的局面,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将渐趋平衡,利好玉米期货价格。近期盘面多头亢奋入场并明显偏好C1801合约,也说明了政策的利多预期。”中国玉米网分析师张荣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号文件政策的细化和落实以及玉米市场供需矛盾的缓解都是需要时间的,不要期待一步到位的市场,不要忽视改革过程中供应压力对玉米价格的拖累,另外资金力量、情绪也是期货市场必须考虑的因素。 过去几年国家高价收购的临储玉米,目前面临亏损局面,2015/16年度临储玉米为前3年最低价格,仍为2000元/吨,国家2016年拍卖的玉米均价仅为1600元/吨左右,承受了巨大的亏损,且占用了国家大量的财政资金。2016/17年度玉米价格市场化后,国家虽然承受较大的种植补贴及流通加工环节补贴,但减少了大量财政资金占用。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5/16年度末,国内玉米期末库存达到2.5亿吨,2016/17年度调减了部分玉米种植面积,加上天气因素,2016/17年度玉米产量下降至2.3亿吨,按照原有的消费状态,仍出现过剩。业内人士表示,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有利于降低玉米库存。 面对庞大的玉米库存,我们也可以参考2014/15年度开始实施的棉花临储政策转为市场定价政策效果,棉花价格市场化降低了国内棉纺织企业用棉生产,服装制造业有好转迹象。棉花去库存良好,2014/15年度国内棉花期末库存一度高达至1245万吨,预计2016/17年度棉花期末库存下降至930万吨。 “棉花价格市场化减少了进口棉进口数量,2011/12年度棉花进口一度飙升到544万吨,2014/15年度下降至167万吨,2015/16年度进一步下降至95万吨左右水平,预计2016/17年度进口仅为85万-90万吨。棉花价格市场化减少了棉花进口同时优化了我国棉花种植区域,目前我国棉花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棉花质量显著提升,进而提高了下游棉纺织品质量。”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5/16年度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改为市场价格及多种补贴政策并行,有利于优化我国玉米种植区域,提升玉米质量。种植补贴政策主要涉及东北优势产区,而东北非优势镰刀弯地区不补贴。玉米价格市场化直接降低了终端用粮成本,我国养殖成本远远高于国际主要出口国,其中饲料原料大幅高于国际原料成本为主要因素。 此外,林国发表示,玉米酒精行业作为深加工重要行业,年消化玉米在1000万吨左右。国内燃料酒精行业无法大量生产,主要由于国内DDGS(酒糟蛋白饲料)无竞争优势,玉米酒精生产主要产值在DDGS,大量的DDGS进口挤占国内玉米酒精市场空间。2016年末国家提高了DDGS进口关税,有利于国内DDGS需求增加,从而大幅度提升玉米生产酒精行业产能利用率,预计2015/16年度玉米酒精新增玉米需求量超过500万吨,行情景气度显著提升,且仍在持续。 与此同时,近期有消息称,政府再次出台东北地区饲料玉米加工补贴政策,这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饲料用粮成本。但由于东北地区原本是主要产区,玉米价格偏低,加上本地区饲料产量偏低,预计效果一般。 对此,饲料企业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政策执行时间较长,将会对当地养殖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影响,但从市场流传的版本可以看到政策实施时间只持续到6月底,可以说非常短。此外,国家出台相关玉米政策更多偏向东北地区,但实际上玉米需求更多集中在华北及华南地区,特别是养殖行业,单纯补贴东北地区将会导致区域价格扭曲,不利于行业发展。 “玉米政策核心是减少进口(含替代品增加),增加下游产品出口及国内需求。以饲料为例,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足可以挡住进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而华南地区进口玉米、高粱、大麦价格仍与国产的性价比相似,饲料加工补贴单纯补贴东北并未能有效满足国内饲料玉米需求。”林国发表示。 [详情]

华夏时报 | 2017年02月10日 22:16
一号文件再成农业发展催化剂 猪周期猪产区或将改变
证券日报 | 2017年02月09日 03:35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解读:产业融合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解读:产业融合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

  制图:李姿阅 产业融合 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③)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杨尚勤 何予平 王茂林 刘 洋 采访人:本报记者 朱 隽 常 钦 来源:人民日报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突出亮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作出重要部署,必将推动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在广袤田野上异军突起。 扶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抓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件事,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推动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乡村独特优势,为把优势资源化为优势产业,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眼于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一号文件提出,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可以预计,通过制度、科技、商业模式创新和农业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会得到跨越式发展,衍生出众多新的产业和业态,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为了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一号文件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安排。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人才支撑方面,一号文件提出整合落实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全面对接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农产品网络零售商增加,交易种类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大量涌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到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 针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制约瓶颈,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解决从村到乡镇物流配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关键是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为此,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些将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和平台。 无论是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还是通过其它形式和途径,都必须把握好一条重要原则,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另一方面要引导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2月08日 03:16
农业基层创新成一号文件亮点 玉米难蹈黑色系飙价之路
第一财经日报 | 2017年02月07日 06:33
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减少玉米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减少玉米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减少玉米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李勇今年打算做一点改变。 作为湖南平江县丰鼎水稻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现在他还租种有200亩左右水稻,这比过去高峰时期的300亩左右数量有所降低。 之所以降低种植面积,是因为租地费用高,而种植一般水稻并不挣钱。今年听说很多原生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水稻能卖上好价钱,他也准备试试。 “现在联系了几个农户,准备试种一下,就施农家肥,看最后效果如何。”2月6日,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他这样的行为,其实无意中契合了目前国家强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供给方也要随之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走市场路线。 “农民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原先很多产品比如玉米产量太大,造成价格下跌严重,现在减少一般玉米种植面积,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他说。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根据上述《意见》,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产品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为此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意见》指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为此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 中国社科院农业所李国祥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玉米种植过剩的问题。一般籽粒玉米不种植,但是可以种植大豆、杂粮等。同时玉米本身种植结构也可以调整,比如种植青储玉米,这是用于养殖的饲料。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39万亩。日前农业部也决定,各地今年将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则指出,减少口粮用玉米种植的确有必要,现在批发市场上玉米价格每斤不到1元,减少种植面积后可以促进价格回升,毕竟现在农民玉米被收购的价格最低的只有每斤6毛钱,对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是一大打击。 此前,2015年国家临时玉米收储价格是每斤1元左右,2016年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结果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大,迄今市场价格每斤不到9毛钱。 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在强调减少一般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指出,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要注意因地制宜。比如各地到底适合发展什么,地方政府等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服务。 “比如过去东北一些干旱地区适合种植杂粮,事实上杂粮产量尽管低,但是现在需求在上升,价格并不低。”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此前农民比较愿意种植水稻和玉米,是因为这两种作物亩产高,且价格不低。杂粮以及大豆等产量比较低,且价格差异大,像大豆亩产只有几百斤,农民种植意愿不高,所以国家需要给以补贴,这方面的具体政策还待研究。 不过,很多比较好的农产品,比如珍贵用材林、森林食品,食用菌等,尽管价格高,农民并不一定懂如何种植,而且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否适合也是一个问题。 种粮大户李勇说,农产品结构调整农民不是不懂。比如稻田养鸭、养鱼、养虾,增加收入,这是可以的。但是像他这样的土地承包户,稻田如果搞养殖,需要专业技术不说,还涉及到更多的人工,风险其实很大。 但是搞点优质原生态大米,产量低点,价格高一点,还是可以接受的。“这的确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他说。 (编辑:何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ingjun@21jingji.com;hemiao@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2月07日 05:37
媒体刊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让生产不再是安全套利
媒体刊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让生产不再是安全套利

  以市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月6日,一年一度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公布,这份名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首次重点关注到农业的供给侧问题,《意见》指出,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政策关注“三农”这一庞大的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开始突出。主要是传统的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升级之间的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当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没有市场时,不仅会影响到农民收入,也会让中国更加依赖进口,因此,能否解决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决定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农业政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意见》中对中国现存农业问题的描述比较具体与深刻,《意见》提到中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多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产量屡创历史新高,但品质却比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015年中国粮食缺口500亿斤,却进口了2500亿斤,这说明中国产品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过剩,比如市场缺大豆,但增产的是玉米。这种局面就会导致部分品种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此外,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一些农产品成本高、品质差,使得国内外价格倒挂,毫无竞争力。以大豆为例,国产大豆在进口大豆面前节节败退,主要是成本高以及品质差。 针对农业现有的弊病,《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的话说,就是“要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也就是说,解决目前农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农业的产业化,而不是继续当前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农生产。部分农村的空心化导致耕地抛荒以及在种植补贴与保护价收购的刺激下,将耕种视为无风险套利,尽管收入很少,但赔本的可能性很小。这种套利思维,主要是因为耕地太少不可能赚大钱,而在补贴与托底收购的双重保护下,不种白不种。这种状态往往导致耕种不重视市场,只在意政府的补贴与收购价,因此不可能关注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也不关注产品质量,因为保护价决定了好坏都一样的价格。 因此,目前的矛盾根源,主要是基于小农生产的传统模式以及相关补贴带来的扭曲,导致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较低,成本高,产品供需结构失衡,重视产量而不是质量与品种。政府也注意到这些问题,正在推动耕地的流转,从而为农场化生产铺平道路,只有改变目前不合时宜的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考虑到农村空心化趋势以及人口红利期已过,耕地集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让农产生产现代化,农民职业化,才能提高效率,满足市场。 中国政府也开始致力于解决以上扭曲现象,去年提高粮食收购标准后,低质量的产品不再享受统一的保护价,从而让农业生产不再是安全的套利,而是具有市场风险。玉米价格的下跌也会刺激农民改种其他市场需求旺盛的作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农民增收的前提下,让市场起到主导作用,将有利于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2月07日 05:37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李勇今年打算做一点改变。 作为湖南平江县丰鼎水稻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现在他还租种有200亩左右水稻,这比过去高峰时期的300亩左右数量有所降低。 之所以降低种植面积,是因为租地费用高,而种植一般水稻并不挣钱。今年听说很多原生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水稻能卖上好价钱,他也准备试试。 “现在联系了几个农户,准备试种一下,就施农家肥,看最后效果如何。”2月6日,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他这样的行为,其实无意中契合了目前国家强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供给方也要随之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走市场路线。 “农民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原先很多产品比如玉米产量太大,造成价格下跌严重,现在减少一般玉米种植面积,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他说。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根据上述《意见》,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产品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为此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意见》指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为此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 中国社科院农业所李国祥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玉米种植过剩的问题。一般籽粒玉米不种植,但是可以种植大豆、杂粮等。同时玉米本身种植结构也可以调整,比如种植青储玉米,这是用于养殖的饲料。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39万亩。日前农业部也决定,各地今年将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则指出,减少口粮用玉米种植的确有必要,现在批发市场上玉米价格每斤不到1元,减少种植面积后可以促进价格回升,毕竟现在农民玉米被收购的价格最低的只有每斤6毛钱,对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是一大打击。 此前,2015年国家临时玉米收储价格是每斤1元左右,2016年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结果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大,迄今市场价格每斤不到9毛钱。 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在强调减少一般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指出,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要注意因地制宜。比如各地到底适合发展什么,地方政府等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服务。 “比如过去东北一些干旱地区适合种植杂粮,事实上杂粮产量尽管低,但是现在需求在上升,价格并不低。”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此前农民比较愿意种植水稻和玉米,是因为这两种作物亩产高,且价格不低。杂粮以及大豆等产量比较低,且价格差异大,像大豆亩产只有几百斤,农民种植意愿不高,所以国家需要给以补贴,这方面的具体政策还待研究。 不过,很多比较好的农产品,比如珍贵用材林、森林食品,食用菌等,尽管价格高,农民并不一定懂如何种植,而且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否适合也是一个问题。 种粮大户李勇说,农产品结构调整农民不是不懂。比如稻田养鸭、养鱼、养虾,增加收入,这是可以的。但是像他这样的土地承包户,稻田如果搞养殖,需要专业技术不说,还涉及到更多的人工,风险其实很大。 但是搞点优质原生态大米,产量低点,价格高一点,还是可以接受的。“这的确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他说。[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2月07日 05:37
农业供给侧改革蓄势:市场化改革引导产业调整
农业供给侧改革蓄势:市场化改革引导产业调整

  原标题:农业供给侧改革蓄势:地方政策直指产业结构 ⊙记者 金嘉捷 ○编辑 谷子 全国两会临近,“三农”问题再度引起公众关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方向,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多部委先后出台相关操作文件。黑龙江、陕西、吉林、浙江、福建等地相继召开“三农”工作会议,细化落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河北省发布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 “今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更加注重市场导向、绿色导向和规模导向。”农业部专家告诉记者,更加灵活多样的改革手段也将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深度调整。 地方政策围绕一号文件布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六大主题。从地方落实情况来看,政策侧重结构调整、绿色生态、制度改革等。 针对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方面,全国粮食产量第一的黑龙江省在省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提出,靠调整种植结构、多种作物组合大力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牢牢抓住水利、农机、科技、生态四条主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强化粮食销售加工市场化和种粮收益保障法制化两个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操作方式等。 陕西省农业工作会议则提出,今年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这个“基本盘”不变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优势产业调结构,全年计划改造乔化、发展矮化苹果各30万亩,建设汉丹江猕猴桃基地5万亩,发展关中奶畜、陕北肉羊产业板块,新建10万吨茶叶基地及设施蔬菜、高山蔬菜各50万亩。 在绿色生态方面,福建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四大专项行动”,具体包括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行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 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河北省近期出台的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经营性资产,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确权登记任务,基本实现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覆盖。 各个省份也结合自身农业特点,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在吉林省农委主任农业局长会议上,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民收入被确立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5个预期目标。2017年,吉林省将整体推进土地确权、全程农机化和信息进村入户。 浙江省农业工作会议会议则明确“五化”工作,即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手段智慧化、田园美丽化。具体包括,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推进农业发展合理布局、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功能多元等。 市场化改革引导产业调整 当前农业政策体系处在改革关键期,市场化是方向之一。 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例,国家调控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行政力量,通过市场引导也成为重要途径。一位农业专家表示:“到目前这个节点,农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往前走的步伐有可能加快,更加运用市场化机制的力量。” 市场化改革对于产业的影响也正逐步显现。在国家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大背景下,去年玉米产量和价格均有下降,进口动力逐步减弱。 而玉米产业的变化,也将传导至其他粮食产业。比如,低价玉米或将挤压饲料用的劣质小麦市场,食糖市场也可能受影响。调减后的玉米地区或将增加大豆、稻谷、蔬果等种植。 今年农业改革还加大了绿色导向。对此,上述专家表示,一个是在产品质量上怎么样更加安全,另一个是在环境建设上,包括农业、农村环境。 去年12月,农业部和财政部发布《建立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调整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这意味着未来整个农业政策体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在今年的绿色农业重点工作中,“将以养殖业污染治理为契机,改变农村的肥料产业结构,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今年国家在这块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可能层级推进减税、补贴等扶持政策。”北京中环农科生态农业研究院院长印光对记者表示,这对于沼气、生物质能、生态有机农业等产业都是利好推动。 长江证券研报分析,清洁生产、农业节水工程、农业环境问题、重大生态工程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获得重点关注,将带动相关环保领域景气度提升。其中,规模化养殖推动大型沼气行业长期景气度上行,市场潜力空间约600亿;农业节水提升至战略性位置,“十三五”期间新增市场空间超千亿;耕地治理提上日程,“十三五”期间试点市场规模5000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与2016年一号文件相比,今年文件中删除了“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的表述,提及“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对此,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农村互联网金融本应发挥互联网优势、降低信息和运营成本,发挥农村普惠金融作用,但过去农村一直是伪互联网金融的重灾区。今年作出的一个重要调整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把过去粗略的互联网金融概念具体到技术对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上。[详情]

中央农办主任:财政资金作药引子 吸引资本投向农业
中央农办主任:财政资金作药引子 吸引资本投向农业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 文章导读: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凌笪乡张家湾村民组村民秋收场景。CFP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6期) 解读人: 中央农办主任 唐仁健 采访人: 《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平 朱隽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详情]

一号文件首提严打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一号文件首提严打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一号文件首提严打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农村金融发展“稳”字当先 戴闰秒 2月5日,指导“三农”工作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同时,删除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提法,并首次提出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有分析指出,这种变化和如今农村金融不容乐观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农民手上有了闲钱,却缺乏正规的投资理财渠道,银行的服务下沉不够,使不法机构有了可趁之机。近年来, 部分以“合作社”“农村金融”“P2P理财”等为幌子的非法金融行为,让不少农民成为了受害者。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从顶层设计来讲,政策目标很明确,对于确立大家工作方向是有好处的。但从落实来说,责任主体的明确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县以下的基层,谁作为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诈骗的主体,到现在可能都存在分歧。 加快金融创新 作为农业方面的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金融方面的大篇幅表述引人关注,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这给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空间。 不过,和去年不同的是,此次一号文件删除了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等内容,这被很多人视为风向转变。黄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虽然没有具体提到“互联网金融”这个字眼,但文件实际上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还是有很多体现的。 “一方面,现在大家对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并不是真正理解,提了容易被误导。另一方面,社会上以互联网金融为名义的集资诈骗很多,恐怕文件也不愿意再强化名称上的东西,所以避免了使用这个字眼。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最新成果,应该在‘三农’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应该被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工具。”黄震表示。 事实上,这次一号文件中关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容,不仅规定了有关传统金融机构创新的几个方面,如要求传统金融机构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县域网点下放审批权限等内容。同时,还提出了要求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加强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确保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方面确定了多项措施,成为一大亮点,这使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将由此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希望金融CEO陈兴垚对记者表示。 农村合作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这次一号文件里特意提出非法集资的问题,说明这已经上升到极高的高度了。农民的钱没有地方去、金融知识欠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非法集资乃至诈骗的陷阱。尤其是以合作社为幌子的诈骗,之前也出了不少相关的事件。”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吴彬博士对记者表示。 据此前媒体报道,2014年,河北邢台隆尧县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法集资80多亿元,波及16个省市的人群;2015年,河南西平县某投资担保公司从全县4000多户农民手中揽走资金近2亿元;同样在2015年,安徽宁国百乐福农村资金互助社非法集资或过亿元,波及600多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2014年一号文件曾对这一问题指出, “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 此后各年度一号文件均一再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并适时制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管理办法。 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再次明确, “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 “从中可以看出,这对于判定资金互助组织的合法边界和如何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提供了政策性标准,而且,只要坚持以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为组织基础,按照上述标准进行资金互助活动,应该都在合法范围内,可以防范步入非法集资的陷阱。”吴彬分析称。 黄震认为,从顶层设计来讲,目标很明确,对于确立大家工作方向是有好处的。从落实来说、责任主体的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县以下的基层,谁作为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诈骗的主体,到现在可能都存在分歧;另一方面,这些地方也缺乏专业人才去做金融监管的事情,加之农村地方广袤、人员分散,管理也是个问题,这些都不是喊个口号就能解决的。 金融服务不足 目前,农民手里的钱正在逐渐增多。一方面,农业生产加工得到了资金回报,也希望自己的这些收入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将资金汇回老家,希望能有投资理财渠道。 “农民手中的钱多了,但是到现在并没有很便捷的理财投资方式提供给农民,所以他们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了诈骗中。”黄震称。 事实上,虽然金融改革创新很活跃,但大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到了农村,金融的基础还是非常薄弱。有分析认为,农村金融现状概括起来是农村非法集资、诈骗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高利贷非常严重。 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免费赠送礼品与高息诱惑。“一般就是路边支个摊子,买理财产品送米送油;或者宣传免费给化肥等产品,然后进行投资返利;或者是给出极高的存款利息,我就曾经见过宣传利息达16%的。尤其是这些都鼓励介绍熟人一起参投,就像传销一样,被骗的农民就像滚雪球一样多。其实银行的门口都有滚动宣传的防骗提醒,不过真的防不胜防。”一位在农村银行工作过的人士表示。 究其现象根本,是因为农村的投资渠道仍然狭窄,而正规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将服务下沉。 “我春节回农村,发现我的亲戚仍然需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到邮局去取钱汇款。目前正规金融机构并没有将服务下沉,让农民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银行等,很难深入到农村基层,创新很难落地。而且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大城市可以搞大数据监测预警之类的,但县以下这些地方没有这种技术力量,更没有相关人才。这就注定农村成为了金融领域最薄弱的地方。”黄震表示。 吴彬则认为,目前来看,国家还是希望通过信用社来实现农村金融的发展与统一管理。由于农村情况的特殊性,农村金融尚无法在短时间内像城市里一样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农村金融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还有政治和社会问题,所以一定要稳字当先,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群众性事件。因此,国家在农村金融的口子不会开太大。”吴彬称。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关键词 银行 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 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 完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 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 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 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案。 保险 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 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制度 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 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差别化考核。 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 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 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 业务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 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 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 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详情]

一号文件调结构为主基调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现
一号文件调结构为主基调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现

  一号文件调结构为主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现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近日,一直备受瞩目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作为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 (下称“一号文件”),一改近年来更多着墨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开宗明义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地位。 受一号文件利好消息影响,2月6日大连玉米期货的表现抢眼。近月主力C1705当日最高价一举上行至1632元/吨,振幅3.5%,成交量更是达到了天量级别,总计约372万手;2月7日价格走势未能延续,成交量也有所回落,但仍旧在200万手左右。远月C1709合约的走势也有相似之处,2月6日最高价为1718元/吨,当日90万手的成交量也达到了合约上市之后的巅峰水平。 调结构为主基调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刚过,各地陆续开始积极部署春耕备耕工作,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粮品种如何布局事关重大。2017年一号文件恰逢此时发布,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以及农业补贴制度等内容的阐释为新一年的农业种植指明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首提农村改革,2017年则明确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第一次出现在一号文件标题中。如果说2014-2016年是改革的初步试探、试验阶段,那么我们可以认为,2017年将是改革全面开展、深入推进的一年,称其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年,恰如其分。”华粮科技市场分析师罗帅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说。 罗帅表示,2015年末,供给侧改革进入国人视野,2016年工业品市场迎来大行情。其实就农产品而言,市场在2016年已经预热,农产品价格跟随大宗商品市场波动走出了自己的独有行情。随着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开展,农产品市场也将出现更多的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玉米网高级分析师汤薇表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面积还得保证,在保持重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大豆、杂粮杂豆、薯类的种植主要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此外,政府肯定会完善或进一步加大相关品种基层种植调整补贴机制。对于国产大豆来说,随着“粮豆轮作”及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国内大豆种植将呈恢复性增长,但还面临进口冲击、育种生产优化及配套下游产业消化问题,短期内行情大幅调整有难度。 在过去的一年,玉米价格大幅下降,这对传统玉米产区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的农民韩晓艳来说,是个考验。现在我们就是扩大面积种一些蔬菜,秋葵、裸仁南瓜、有机玉米。以前都追求高产,现在得追求质量。据记者了解,多年来国家保护价收购,不少农民只重产量不重质量。 玉米市场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质量低的自然就卖上不价。这让当地农民清醒地认识到,“坐在炕头上就把粮卖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对于玉米来说,去年国家调减了非优势产区的大约3000万亩的播种面积,今年则有可能继续再调减1000万亩。 “市场一般认为,玉米调减后,将主要增加大豆的播种面积,实际上根据中华粮网的调研显示,东北地区确实明显扩大了大豆的播种面积,但在黄淮地区,农民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花生、大豆、杂粮都占相当比例,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地区改种青贮玉米,实质上是在继续播种饲料作物。”罗帅告诉记者。 罗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恢复生息会产生一定的利好,主要是可以保住我们对蛋白、食用大豆的基本需求;但因此试图一劳永逸,认为可以完全拯救大豆产业,则可能性微乎其微。饲料蛋白需求决定了中国每年至少需要8000万吨以上的大豆,换算成播种面积是至少5亿亩,无论如何调整播种面积,我国都不可能摆脱对美豆、巴西大豆的高度依赖。 提高DDGS进口税利于去库存 受一号文件利好消息影响,2月6日大连玉米期货的表现抢眼。近月主力C1705当日最高价一举上行至1632元/吨,当日价格振幅3.5%,成交量更是达到了天量级别,总计约372万手。对于玉米期货大幅上涨的成交量,有市场人士解读认为“一号文件”精神是造成此轮资金热情的因素之一。 “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将会显著改善以往临储收购托市下供需失衡持续加剧的局面,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将渐趋平衡,利好玉米期货价格。近期盘面多头亢奋入场并明显偏好C1801合约,也说明了政策的利多预期。”中国玉米网分析师张荣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号文件政策的细化和落实以及玉米市场供需矛盾的缓解都是需要时间的,不要期待一步到位的市场,不要忽视改革过程中供应压力对玉米价格的拖累,另外资金力量、情绪也是期货市场必须考虑的因素。 过去几年国家高价收购的临储玉米,目前面临亏损局面,2015/16年度临储玉米为前3年最低价格,仍为2000元/吨,国家2016年拍卖的玉米均价仅为1600元/吨左右,承受了巨大的亏损,且占用了国家大量的财政资金。2016/17年度玉米价格市场化后,国家虽然承受较大的种植补贴及流通加工环节补贴,但减少了大量财政资金占用。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5/16年度末,国内玉米期末库存达到2.5亿吨,2016/17年度调减了部分玉米种植面积,加上天气因素,2016/17年度玉米产量下降至2.3亿吨,按照原有的消费状态,仍出现过剩。业内人士表示,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有利于降低玉米库存。 面对庞大的玉米库存,我们也可以参考2014/15年度开始实施的棉花临储政策转为市场定价政策效果,棉花价格市场化降低了国内棉纺织企业用棉生产,服装制造业有好转迹象。棉花去库存良好,2014/15年度国内棉花期末库存一度高达至1245万吨,预计2016/17年度棉花期末库存下降至930万吨。 “棉花价格市场化减少了进口棉进口数量,2011/12年度棉花进口一度飙升到544万吨,2014/15年度下降至167万吨,2015/16年度进一步下降至95万吨左右水平,预计2016/17年度进口仅为85万-90万吨。棉花价格市场化减少了棉花进口同时优化了我国棉花种植区域,目前我国棉花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棉花质量显著提升,进而提高了下游棉纺织品质量。”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5/16年度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改为市场价格及多种补贴政策并行,有利于优化我国玉米种植区域,提升玉米质量。种植补贴政策主要涉及东北优势产区,而东北非优势镰刀弯地区不补贴。玉米价格市场化直接降低了终端用粮成本,我国养殖成本远远高于国际主要出口国,其中饲料原料大幅高于国际原料成本为主要因素。 此外,林国发表示,玉米酒精行业作为深加工重要行业,年消化玉米在1000万吨左右。国内燃料酒精行业无法大量生产,主要由于国内DDGS(酒糟蛋白饲料)无竞争优势,玉米酒精生产主要产值在DDGS,大量的DDGS进口挤占国内玉米酒精市场空间。2016年末国家提高了DDGS进口关税,有利于国内DDGS需求增加,从而大幅度提升玉米生产酒精行业产能利用率,预计2015/16年度玉米酒精新增玉米需求量超过500万吨,行情景气度显著提升,且仍在持续。 与此同时,近期有消息称,政府再次出台东北地区饲料玉米加工补贴政策,这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饲料用粮成本。但由于东北地区原本是主要产区,玉米价格偏低,加上本地区饲料产量偏低,预计效果一般。 对此,饲料企业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政策执行时间较长,将会对当地养殖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影响,但从市场流传的版本可以看到政策实施时间只持续到6月底,可以说非常短。此外,国家出台相关玉米政策更多偏向东北地区,但实际上玉米需求更多集中在华北及华南地区,特别是养殖行业,单纯补贴东北地区将会导致区域价格扭曲,不利于行业发展。 “玉米政策核心是减少进口(含替代品增加),增加下游产品出口及国内需求。以饲料为例,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足可以挡住进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而华南地区进口玉米、高粱、大麦价格仍与国产的性价比相似,饲料加工补贴单纯补贴东北并未能有效满足国内饲料玉米需求。”林国发表示。 [详情]

一号文件再成农业发展催化剂 猪周期猪产区或将改变
一号文件再成农业发展催化剂 猪周期猪产区或将改变

  一号文件再成农业发展催化剂 “猪周期”和“猪产区”将有新变化 ■本报记者 桂小笋 生猪价格巨大的波动及挥之不去的猪周期曾经让各界为之头疼,不过,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猪周期正在发生变化。 2月5日,2017年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其中提及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等事项,这被外界认为,生猪养殖行业正在迎来转机。“在大力支持及利好农村发展的同时,对于生猪养殖行业来说,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卓创资讯的研报认为,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种可能,是规模养殖占比率提升,生猪行情亦将趋于稳定,猪周期或逐渐延长。 对于相关上市公司而言,一号文件提及的政策无疑是“东风”,“国家鼓励‘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的现代农业,对我们公司在东北、华北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型的现代养猪业是好事。”大北农副总裁、董秘陈忠恒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除了养殖行业之外,一号文件提及的农村电商等事项,也颇受外界关注,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段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此前是行业探讨的热门话题。 猪周期或将改变 一号文件提及,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等。 对于这些内容,卓创资讯的研报认为,从一号文件的内容来看,明确提出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同时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中央政府在大力支持及利好农村发展的同时,对于生猪养殖行业来说,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两年随着生猪养殖的环保政策越来越严峻,多数养猪场面临搬迁、拆迁。尤其是南方地区拆迁力度较强,水网区域养殖逐步北迁,对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区冲击最大,早在2015年仅福建省拆迁的养猪场高达1.3万家,散养户的数量越来越少。同时对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产生较大影响,2016年淘汰母猪同比增幅9.47%。规模场补栏量有限,远远不及养殖场拆迁的速度。生猪养殖行业将会进一步整合,规模化养殖场陆续扩建,不达标散户逐渐淘汰,生猪行情亦将趋于稳定,猪周期或逐渐延长。”卓创资讯认为。 养殖业上市公司扩建产能 规模养殖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及,此前即有多份前于农业的政策,提及了养殖行业规模化发展的事项。 而占据了融资优势的上市公司,在规模养殖上即动作频繁。例如,温氏股份、牧原股份都曾发布定增方案,募集资金投向生猪产能扩建等方面。 此外,从地域上来看,东北地区的生猪养殖行业被认为有快速发展的可能。有券商研报称,一号文件将“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东北地区生猪养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并带动饲料需求提升。” 企业也加快了在此区域的投入。“公司目前在东北养猪进展良好,下一步将利用一号文件出台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推进公司养猪产业的发展。”陈忠恒称。 农村电商配套建设将提速 综合来看,一号文件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注度极高,而利用电商等互联网经济手法盘活农村经济,也一直是行业在积极探讨、实践的话题。 “对于农村电商,近年来的政策屡屡提及,农村淘宝也在此领域倾注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从此前发展的试点中可知,农村淘宝和政府合作的试点中,验收合格率是最高的。目前,我们有506个已经建成农村淘宝的县市,141个正在建设中的县市,有2.83万个行政村设立了农村淘宝的网点,除了对应的2.83万名村小二服务村民之外,还有2.35万名淘助手同时投入工作中。” 农村淘宝公共事务部总经理郑威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对于农村电商而言,物流是发展中最受关注的点,“从和一些合作县市的交流来看,农村淘宝被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不用担心,菜鸟网络发展迅速,再整合当地的物流企业,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品直接入村。” 郑威介绍,对比过往一号文件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可知,农村电商在今年被单独提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经过过去政策的铺垫,今年一号文件中关于农村电商的问题抓取了一些核心事项,比如依靠企业力量解决不了的物流问题,农村物流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依靠两大支柱来推动,传统供销和邮政系统、电商平台。” 依靠这两大支柱推动,打通农村电商的物流神经之后,农产品及农村服务的上行将有更大的可能,“阿里巴巴本身就是最大的上行平台,数据显示,去年农产品的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农村淘宝兼顾了多方的诉求,在税收、增收、就业等问题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对于县市而言,单纯借助平台力量导流量拉动农产品及服务的销售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何留存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淘宝升级3.0版本,更多的上行诉求将成为可能。例如,我们曾经帮一些知名度有限的特色农产品在产品特色打造、品牌辨识度提升、营销方式更新上进行系统的帮扶,从而实现产品的‘改头换面’。当前,农村淘宝打造了自己的专属品牌‘淘乡甜’,从2015年开始,致力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预售农业,这些很大地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除了农产品上行,农村淘宝也致力于工业品上行和服务业上行。平台拥有3.5万家乡镇的服务类商家,就近上门为村民提供婚嫁、汽修、家电等民生服务,在盘活本地生活上,给了农村更多的想像空间。”[详情]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解读:产业融合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解读:产业融合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

  制图:李姿阅 产业融合 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③)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杨尚勤 何予平 王茂林 刘 洋 采访人:本报记者 朱 隽 常 钦 来源:人民日报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突出亮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作出重要部署,必将推动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在广袤田野上异军突起。 扶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抓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件事,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推动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是乡村独特优势,为把优势资源化为优势产业,一号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着眼于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一号文件提出,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可以预计,通过制度、科技、商业模式创新和农业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会得到跨越式发展,衍生出众多新的产业和业态,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为了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一号文件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安排。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人才支撑方面,一号文件提出整合落实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全面对接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农产品网络零售商增加,交易种类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大量涌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到2020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 针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制约瓶颈,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解决从村到乡镇物流配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关键是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为此,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些将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和平台。 无论是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还是通过其它形式和途径,都必须把握好一条重要原则,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另一方面要引导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详情]

农业基层创新成一号文件亮点 玉米难蹈黑色系飙价之路
农业基层创新成一号文件亮点 玉米难蹈黑色系飙价之路

  农业基层创新 成一号文件亮点 记者 邵海鹏 玉米难蹈“黑色系”飙价之路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虽然姗姗来迟,不过含金量却一点都不少。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近五年来,一号文件着眼于“三农”工作全局,这是本届政府一号文件的特点。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核心。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文件中针对“三农”工作的具体内容,很多都来源于基层创新,亮点颇多。对于应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业内也认为“思想上进步了,方向找准了,步骤措施可行”。 刚刚过去的2016年,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供给侧改革的元年,具体到农业这一微观层面,也是玉米实施“镰刀弯计划”的第一年。同样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以黑色系为主的大宗商品出现了价格的狂飙,那么玉米因前期收储政策的改变和高库存压力而暴跌后,是否会重蹈“黑色系”的道路? 一号文件的新内容 今年一号文件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其中一个方面是“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具体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一体”指的是田园综合体。 上述“三区、三园、一体”的概念即承载了抓手的角色。在国务院新闻办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称,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此次一号文件格外重视和关注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这是思路上的亮点。使农业生产向更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的地方集中,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建立产业技术体系,有利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此外,一号文件对“三农”目标也有了新的概括,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生态保护方面,除了重视种植业之外,还要重视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如“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等。由种植业转到养殖业、优化农业产能,这样的部署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新领域。 在培育新动能方面,文件对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均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如“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政策放开的同时,也有如“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等严格的限制以及禁止项。 叶兴庆分析称,虽然有前置条件,但从总体来说还是向前走了一步。 对于当前出现的返乡创业人群,他认为,这是有针对性的现象,当前国内仍处于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阶段。不过要注意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问题,需要从现在起就在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才不会使农村凋敝衰落。 对于文件中出现的基层创新,叶兴庆提到,这都是从地方实践调研中发现的,这也是为了想让更多的地方了解到这些基层的工作思路,而且中央倡导重视发扬基层创新。 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 “很多农民讲,(玉米)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2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谈及他到黑龙江调研时的情况。 他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 由于中国此前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价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韩俊称,这个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四省区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占到了88%。调研发现,即便是农民也认为“这个政策必须要调整”。 文件专门强调,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主要农作物的政策也不同,比如稻谷、小麦,坚持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玉米推进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新疆棉花,调整完善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大豆,调整目标价格政策。 上海汇易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咨询师李强对第一财经分析称,当前的整个改革方面更加清晰了。由于需要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小麦的价格在一定的范围内还会再下调。大豆会调高目标价格。至于玉米,相对以前更进了一步,“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他预测,将来会大力发展燃料乙醇。未来2~3年是燃料乙醇快速发展或扩展的阶段,是一个布局产业的大好机会。 对于这“第一场硬仗”,韩俊评价实行的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有五个好处,即激活了市场、搞活了产业链、提升了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 不会重蹈“黑色系”道路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玉米实施了“镰刀弯计划”,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而当年的籽粒玉米产量也较上年下降了3000万吨。当前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于玉米价格,资本市场(期货、券商)看多的占主流。从数据来看,玉米期货前20名主力持仓,多头主力基本上是券商系资金。 之所以看多,中粮期货研究院副总监付斌分析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于宏观逻辑的推演,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力量在去年黑色系商品表露无遗,即便玉米的产业情况不同于黑色系,仍然给资金带来想象空间。二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显露出缩减趋势,这是个不断发酵的潜在利多。三是因为收储政策的改变和高库存压力,玉米主力合约期价从2015年初的2500元/吨迅速暴跌至2016年的1391元/吨,这是2006年的价格水平,资金做多处于历史低位的玉米,安全边际高,想象空间大。 做空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业资金,产业这块的逻辑基于产业链本身的供需和高库存。产业观点认为目前国内玉米库存过高,不好化解,以套保做空为主。当然今年产业资金在期货端的亏损也很厉害,因为价格持续上涨。 据文华财经数据,截止到2月6日,玉米期货市场沉淀保证金48.5亿元,单边持仓量2136535手,相当于2136.5万吨玉米现货量。一号文件发布后,首个交易日玉米市场增仓1031904手,新增流入资金12.3亿元。付斌对第一财经称,这种增仓幅度在玉米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可见资金押注玉米上涨的热情非常高涨,一般这种情况下价格会延续涨势。 他认为,市场上存在资金做多玉米的情况,但不是恶意炒作,也是基于政策预期的理性投资。至于能否演化成2016年黑色系还有待观察,因为农产品的产业状态和工业品还是有区别的,预计玉米会涨,但幅度和波动率会远小于黑色系。[详情]

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减少玉米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减少玉米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减少玉米种植 发展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李勇今年打算做一点改变。 作为湖南平江县丰鼎水稻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现在他还租种有200亩左右水稻,这比过去高峰时期的300亩左右数量有所降低。 之所以降低种植面积,是因为租地费用高,而种植一般水稻并不挣钱。今年听说很多原生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水稻能卖上好价钱,他也准备试试。 “现在联系了几个农户,准备试种一下,就施农家肥,看最后效果如何。”2月6日,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他这样的行为,其实无意中契合了目前国家强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供给方也要随之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走市场路线。 “农民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原先很多产品比如玉米产量太大,造成价格下跌严重,现在减少一般玉米种植面积,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他说。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根据上述《意见》,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产品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为此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意见》指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为此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 中国社科院农业所李国祥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玉米种植过剩的问题。一般籽粒玉米不种植,但是可以种植大豆、杂粮等。同时玉米本身种植结构也可以调整,比如种植青储玉米,这是用于养殖的饲料。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39万亩。日前农业部也决定,各地今年将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则指出,减少口粮用玉米种植的确有必要,现在批发市场上玉米价格每斤不到1元,减少种植面积后可以促进价格回升,毕竟现在农民玉米被收购的价格最低的只有每斤6毛钱,对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是一大打击。 此前,2015年国家临时玉米收储价格是每斤1元左右,2016年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结果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大,迄今市场价格每斤不到9毛钱。 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在强调减少一般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指出,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要注意因地制宜。比如各地到底适合发展什么,地方政府等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服务。 “比如过去东北一些干旱地区适合种植杂粮,事实上杂粮产量尽管低,但是现在需求在上升,价格并不低。”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此前农民比较愿意种植水稻和玉米,是因为这两种作物亩产高,且价格不低。杂粮以及大豆等产量比较低,且价格差异大,像大豆亩产只有几百斤,农民种植意愿不高,所以国家需要给以补贴,这方面的具体政策还待研究。 不过,很多比较好的农产品,比如珍贵用材林、森林食品,食用菌等,尽管价格高,农民并不一定懂如何种植,而且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否适合也是一个问题。 种粮大户李勇说,农产品结构调整农民不是不懂。比如稻田养鸭、养鱼、养虾,增加收入,这是可以的。但是像他这样的土地承包户,稻田如果搞养殖,需要专业技术不说,还涉及到更多的人工,风险其实很大。 但是搞点优质原生态大米,产量低点,价格高一点,还是可以接受的。“这的确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他说。 (编辑:何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ingjun@21jingji.com;hemiao@21jingji.com)[详情]

媒体刊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让生产不再是安全套利
媒体刊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让生产不再是安全套利

  以市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月6日,一年一度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公布,这份名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首次重点关注到农业的供给侧问题,《意见》指出,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政策关注“三农”这一庞大的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开始突出。主要是传统的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升级之间的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当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没有市场时,不仅会影响到农民收入,也会让中国更加依赖进口,因此,能否解决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决定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农业政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意见》中对中国现存农业问题的描述比较具体与深刻,《意见》提到中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多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产量屡创历史新高,但品质却比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015年中国粮食缺口500亿斤,却进口了2500亿斤,这说明中国产品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过剩,比如市场缺大豆,但增产的是玉米。这种局面就会导致部分品种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此外,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一些农产品成本高、品质差,使得国内外价格倒挂,毫无竞争力。以大豆为例,国产大豆在进口大豆面前节节败退,主要是成本高以及品质差。 针对农业现有的弊病,《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的话说,就是“要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也就是说,解决目前农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农业的产业化,而不是继续当前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农生产。部分农村的空心化导致耕地抛荒以及在种植补贴与保护价收购的刺激下,将耕种视为无风险套利,尽管收入很少,但赔本的可能性很小。这种套利思维,主要是因为耕地太少不可能赚大钱,而在补贴与托底收购的双重保护下,不种白不种。这种状态往往导致耕种不重视市场,只在意政府的补贴与收购价,因此不可能关注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也不关注产品质量,因为保护价决定了好坏都一样的价格。 因此,目前的矛盾根源,主要是基于小农生产的传统模式以及相关补贴带来的扭曲,导致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较低,成本高,产品供需结构失衡,重视产量而不是质量与品种。政府也注意到这些问题,正在推动耕地的流转,从而为农场化生产铺平道路,只有改变目前不合时宜的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考虑到农村空心化趋势以及人口红利期已过,耕地集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让农产生产现代化,农民职业化,才能提高效率,满足市场。 中国政府也开始致力于解决以上扭曲现象,去年提高粮食收购标准后,低质量的产品不再享受统一的保护价,从而让农业生产不再是安全的套利,而是具有市场风险。玉米价格的下跌也会刺激农民改种其他市场需求旺盛的作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农民增收的前提下,让市场起到主导作用,将有利于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李勇今年打算做一点改变。 作为湖南平江县丰鼎水稻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现在他还租种有200亩左右水稻,这比过去高峰时期的300亩左右数量有所降低。 之所以降低种植面积,是因为租地费用高,而种植一般水稻并不挣钱。今年听说很多原生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水稻能卖上好价钱,他也准备试试。 “现在联系了几个农户,准备试种一下,就施农家肥,看最后效果如何。”2月6日,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他这样的行为,其实无意中契合了目前国家强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供给方也要随之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走市场路线。 “农民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原先很多产品比如玉米产量太大,造成价格下跌严重,现在减少一般玉米种植面积,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他说。 解决玉米种植过剩问题 根据上述《意见》,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产品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为此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意见》指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为此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 中国社科院农业所李国祥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玉米种植过剩的问题。一般籽粒玉米不种植,但是可以种植大豆、杂粮等。同时玉米本身种植结构也可以调整,比如种植青储玉米,这是用于养殖的饲料。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39万亩。日前农业部也决定,各地今年将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则指出,减少口粮用玉米种植的确有必要,现在批发市场上玉米价格每斤不到1元,减少种植面积后可以促进价格回升,毕竟现在农民玉米被收购的价格最低的只有每斤6毛钱,对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是一大打击。 此前,2015年国家临时玉米收储价格是每斤1元左右,2016年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结果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大,迄今市场价格每斤不到9毛钱。 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在强调减少一般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 《意见》指出,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中国农科院农业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指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要注意因地制宜。比如各地到底适合发展什么,地方政府等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服务。 “比如过去东北一些干旱地区适合种植杂粮,事实上杂粮产量尽管低,但是现在需求在上升,价格并不低。”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此前农民比较愿意种植水稻和玉米,是因为这两种作物亩产高,且价格不低。杂粮以及大豆等产量比较低,且价格差异大,像大豆亩产只有几百斤,农民种植意愿不高,所以国家需要给以补贴,这方面的具体政策还待研究。 不过,很多比较好的农产品,比如珍贵用材林、森林食品,食用菌等,尽管价格高,农民并不一定懂如何种植,而且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否适合也是一个问题。 种粮大户李勇说,农产品结构调整农民不是不懂。比如稻田养鸭、养鱼、养虾,增加收入,这是可以的。但是像他这样的土地承包户,稻田如果搞养殖,需要专业技术不说,还涉及到更多的人工,风险其实很大。 但是搞点优质原生态大米,产量低点,价格高一点,还是可以接受的。“这的确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他说。[详情]

专家解读一号文件:农民钱袋子今年会更鼓
专家解读一号文件:农民钱袋子今年会更鼓

  支撑。徐 骏作(新华社发) 农民“钱袋子”今年会更鼓(热点聚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邱海峰 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在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对此,专家指出,相比于农民增收传统动力的减弱,返乡下乡创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新动能,而随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进一步支持,这些将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渠道。 “谷贱伤农”时有发生 当前,中国农民增收正遭遇挑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乏力,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导致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衰减。 “解决农民增收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十分重要。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及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其中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仍是目前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但近年来农产品生产结构性矛盾严重,部分产品供过于求、有效供给不足,‘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从供给侧入手、加强结构性改革就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唐仁健表示,把“农民增收”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的第一位,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 以“新”为主拓展渠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必须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潜力、培育增收新动能。”韩俊表示。在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方面,返乡下乡创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和渠道。 韩俊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内容很足,分量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如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相比于农民增收传统动力的减弱,近年来,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农村电商助推大量农村年轻人收入大幅增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很多都市人‘新宠’,不少农民从中受益。”张正河表示,同时,新产业新业态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一些在城市学到一定知识、积累足够经验的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则带动了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接下来,随着一号文件的进一步支持,这些将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新方向。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为农民增收指引新方向的同时,在财政、金融方面,一号文件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唐仁健指出,据测算,“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农业农村就需要3.4万亿元的投资,这方面任务很重,但对“三农”来讲,无论如何还是要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必须增加,不管增多少也要增加。 “确保农业农村投入,要一手抓整合,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另一手抓撬动,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唐仁健表示。 “加强金融服务对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十分重要,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足,融资难融资贵困扰着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今年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这将为农民增收增加底气。各地应做好落实工作,推动改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张正河说。[详情]

唐仁健韩俊解读一号文件:如果农产品不安全 改革就不算成功
唐仁健韩俊解读一号文件:如果农产品不安全 改革就不算成功

  制图:李姿阅 张芳曼 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 如果农产品不安全 改革就不算成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顾仲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走在前面 现阶段老百姓对农产品、食品的最大关切概括起来是六个字:优质、多样、个性,其中优质方面最大关切就是吃得安全、放心。 “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就是要绿色、安全和放心。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恐怕就不能算成功。” 唐仁健说。 “农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说比别的领域、别的行业要求更为迫切,也应该走在前面。”唐仁健说,在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兴农方面,一号文件主要提出了四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释放了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的强烈信号。在以前多年讲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上,新提出“农村增绿”要求。 二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产品优质化。同时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 三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把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提出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等措施。 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网络。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获突破性进展,积极效应逐步显现 在介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和成效问题时,韩俊表示,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极效应正逐步显现。 首先,激活了市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高价收购的玉米只能在粮库里睡大觉,东北玉米市场比较萧条。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主体入市,去年“北粮南运”日益活跃。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随行就市,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现在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畜牧业过腹转化和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提升了国产玉米竞争力。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到2015年5月、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去年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减少了30%—40%。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逐步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 第五,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按照20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和平均亩产折算,一斤玉米财政补贴2毛钱。卖粮收入加上补贴,普通农民种玉米有利可图。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能为推动而推动 农村土地制度在农村是一项具有基石意义的制度,对这项制度的改革,中央历来持审慎态度和稳慎导向,一直提的原则性要求是“稳定和完善”,稳定在先,完善在后。“在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上,有些方面总认为现在推动不够、创新不够。我认为不能为推动而推动、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本着看准的,而且是长期、用大历史观看准的,我们再来动、再来推。有些没看准的力求不动、暂时不动,因为改了、推了,如果不准不妥的话,有可能犯历史性、颠覆性错误。”唐仁健表示。 但是任何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与时俱进的问题。根据各地试点探索,一号文件在土地制度方面提出几点推进措施: 第一,“三块地”试点试验。去年开始,中央已安排在全国33个县进行试点,今年年底准备进行评估总结验收。去年推行的面还不够宽,土地征收制度只在3个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15个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在15个县推行。“今年在这项试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的要求是统筹协调推进,这六个字的意思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两项推广到33个县,面扩开了。” 第二,维护进城农民“三权”即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五中全会提出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地方对有偿资金从哪儿来感觉非常困惑。因此,一号文件明确,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 第三,探索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一号文件要求,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详情]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改革要牢牢守住三条底线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改革要牢牢守住三条底线

  改革要牢牢守住三条底线(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②)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赵 阳 罗 丹 王 宾 陈春良 采访人:本报记者 赵永平 顾仲阳 来源:人民日报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主线。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如何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当前,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 以粮食生产为例,一方面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量、库存量也在增长。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达12325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2500亿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怎么调? 突出“优”字,调优产品结构。优化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思路,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大种植结构,推进种养加协调发展。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向主产区、优势区转移集聚。 突出“绿”字,调好生产方式。以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为重点,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继续实施轮作休耕,搞好生态修复,以“退”为“进”,让农业更“绿”。 突出“新”字,调顺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建好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下乡创业园等平台。 需要强调的是,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不再关心基本供给量。要牢牢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动能在改革,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深化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激活市场,用市场的力量发掘农业农村潜力。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农民利益并重的原则,有序扎实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政策指向性和精准性。 激活要素,撬动农业农村资源的市场价值。要不断深化和分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保证增量,更要用好存量,通过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提升支农资金使用效能。要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 激活主体,把农村打造成干事创业的热土。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强对规模适度家庭农场和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扶持,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详情]

专家:涉农企业融资绕不开土地价值重估
专家:涉农企业融资绕不开土地价值重估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涉农企业融资绕不开土地价值重估 承包权确权过程中如何合理划分界定土地承包权,如何平衡农民和承包者的利益等是关键问题 主持人孙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强调,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银证保齐发力。今日本报从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等方面请专家学者给予分析,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孙 华  日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公布,其中,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保障有效供给。同时,一号文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 对此,天风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宋雪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号文件鼓励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推广PPP在农村基建融资中的应用。这对于双重受益于土地价值重估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涉农公司,特别是农垦集团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据同花顺统计显示,2017年以来,涉农企业融资规模达25.72亿元,其中,增发10.72亿元,债券发行15亿元。 宋雪涛指出,这些涉农公司的上市融资和兼并重组绕不过对土地价值的重估,特别是农村土改之后,承包权确权带来的土地价值重估是重要问题。承包权确权过程中如何合理划分界定土地承包权,如何平衡农民和承包者的利益,如果在法律框架下具体化土地承包权的抵押性质,这些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彭玉镏也对记者表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拓展至农业领域,农业政策导向也将由‘保量’转变为‘增质’,着力解决其中的结构性问题。农村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起重要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完善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治理结构。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转型升级,既要产业资本支撑,更要市场平台扶持。在工业产能过剩、城市资本过剩的形势下,通过人才下乡、资本下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农村产业链,打造城乡一体化的产供销平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切实让“三农”受益。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一号文件既是农业攻坚克难的行动指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临门一脚或最后一公里。” “但在涉农企业融资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农村金融立法,从制度上保证农村金融业务的规范,做到真正服务三农,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彭玉镏认为。[详情]

一号文件影响:粮水地激活产业链 玉米价跌利好养殖业
一号文件影响:粮水地激活产业链 玉米价跌利好养殖业

  中央一号文件深度影响:粮、水、地三大改革主题激活产业链 ⊙记者 金嘉捷 ○编辑 谷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站上风口。 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发布。作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细则,农业部6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在一些专家看来,中央一号文件及农业部实施意见确定从粮食、水价和土地三大改革主题出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农业产业链产生深度影响。 粮食价改:玉米价格成本降低 利好深加工和养殖业 近年来,国际粮价大幅下跌,国内农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亟待形成。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 “现在要让农产品价格跟着国际市场走,同时保障农民利润,政府适当补贴。”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对记者表示:“玉米实现市场定价,稻谷、小麦依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此基础上,今年可能会对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稻谷价格进行微调。” 其实,自去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以来,玉米价格已经开始下跌。“这有助于降低饲料养殖、深加工等企业的成本负担,同时加工原料的质量水平提高也帮助提升加工企业效益。”刘志仁说。 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力度。昨日农业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特别是玉米深加工。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下游深加工行业中,燃料乙醇有望迎来较大利好。近期,燃料乙醇价格在原油反弹及对进口美国干玉米酒糟(DDGS)双反终裁落地的双重催化下上涨,再加上玉米市场化定价、去库存加速的影响,企业采购成本降低和效益向好,行业有望迎来业绩增长期。 水价改革:节水灌溉空间巨大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 在绿色生产主题下,节水灌溉有望成为发力点之一。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此外,加快水权水市场建设,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和进场交易。 “目前全国大部分农田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如果改成喷灌,用水量将减少至前者十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记者说,现阶段推行喷灌还存在几大问题,一是水的市场还没形成,现在农村农田灌溉都是来自江河、地下水等免费的用水,如何收费没解决;二是农田灌溉设备贵、投入成本高,传统农民缺乏积极性去做,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和资金支持去推进。 地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正在快速推进。近日,四川省印发《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四川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首次要求实现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并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分步骤、分区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用水水权回购转让机制。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PPP给予极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而节水灌溉是农业领域最适宜推进PPP合作的方向。在政策鼓励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节水灌溉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将受益于这一政策的推进。 土地改革: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土地问题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热词,今年也不例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这个规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和推进措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6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盘活农村存量的建设用地,主要是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此外,在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最新报告中表示,土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而适度规模经营则是农业机械化、推进农田水利基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有利于促进节本增效。 而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到2020年,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提高至40%,较2015年上升10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土地改革思路已确定:农村土地主要有三块,一是承包地,当前要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集体建设用地,将来经营性建设用地要逐步入市,目前在试点扩围中;三是宅基地,今年或将制定宅基地统一标准。”刘志仁说。[详情]

14个政策红包如何装进粮农口袋 成本和售价倒挂待解决
14个政策红包如何装进粮农口袋 成本和售价倒挂待解决

  14个政策红包如何装进粮农口袋 谭浩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5日发布,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发出一系列惠农“红包”,将实实在在地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全面实现小康还是扶贫工作,最终的落脚点都会集中到农民身上,集中到尚没有脱贫的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民。因为,如果农村的贫困问题不解决,贫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全面小康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扶贫攻坚战也不会取得最终胜利。而种粮不发、粮农不富,则是“三农”工作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要知道,粮食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础,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存的条件。恰恰是这一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成了目前实现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难题。在很多地方,粮农不富、粮农受穷、粮食浪费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县集中。800个产粮大县中,产量超10亿斤的有400多个,约占全国总量的54%。但是,正是这些承担着粮食主要供应任务的产粮大县,却大多是财政穷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就多达105个,“高产穷县”让产粮大县陷入经济发展困局。 造成这些地区成为财政穷县和国家级贫困县的原因,主要是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且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也就是说,如果粮食生产与其他经营两个方面,有一个能够得到解决,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农民脱贫问题也能基本得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尽管政策红包已经连续发了14年,这些地方却仍然维持现状,其他经营之路没有走得出来,粮食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的问题也没有能够得到解决。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两大方面的问题,政策红包对这些地方来说,执行的效率就大打折扣,执行的效果也很难体现。 我们注意到,14个政策红包,可以说已经面面俱到,有的方面已经多次强调。那么,为什么贫困县、贫困农民仍然有那么多呢?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如何领导、指导、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方面,还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办法与手段,没有把“三农”工作真正放在心上。譬如粮食销售问题,很多地方只鼓励农民多种多收,却从不为粮食销售提供方便。结果,粮食连年丰收,农民却连年不富,甚至出现粮食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现象。 不仅如此,面对粮食连年丰收、粮食销售难度越来越大,部分地方政府也没有很好地对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进行重新布局和协调,没有利用政策手段、资金扶持、资源配置等鼓励农民进行其他经营项目的探索与试验,而是任凭农民自己调整。结果,粮食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种粮农民则越来越穷,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抛荒现象。 今年的1号文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从多个方面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譬如防止卖粮难、科学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发展农村电商等,应当说这些措施都很重要,也很实在,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创新,在于如何指导和引导农民。如果14个红包都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贫困问题可能早就解决了。因为,目前遇到的“三农”问题,在14个红包中都有具体的解决办法与措施。 就目前“三农”问题的实际来看,重点应当在两大方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亦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善以粮食为单一生产结构的现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减轻粮食销售的负担,减少粮食浪费现象;二是疏通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通道,不只是粮食,其他经营也要有比较畅通的销售渠道。显然,这项工作的主体应当在地方政府,而不是农民。很多地方都在抱怨财政太穷,而不思考思路太窄。至少,在如何帮助农民解决销售渠道方面,地方政府是没有多大作为的,是在等待农民自身解决的。所以,这个问题必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警觉。在此基础上,考虑引进工业项目,且引进的工业项目应当与当地的农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农业和粮食生产等方面的优势。 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有了比较好的粮食产粮,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果能够再在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政策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经纪人、农业经纪企业、农业经营企业,把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他作物、工业产品等销售到其他地方,那么,这些地方的经济就会越来越活,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也会越来越浓。最终,经济就会从单一的种粮经济转型成多种万分混合的综合经济,农民脱贫问题也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14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14农个大红包,且这些大红包里面还隐藏着无数个小红包。如何让这些红包有效传送到广大农民、特别是粮农手中,直接关系到农村脱贫、农民脱贫,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如期实现。[详情]

中央发布这份关乎数亿人的文件 都能带来哪些实惠?
中央发布这份关乎数亿人的文件 都能带来哪些实惠?

  中央发布这份关乎数亿人的文件 都能带来哪些实惠?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文约13000字,提出了6个部分、33个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谋篇布局。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它写入一号文件,对于农民有什么实际意义?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在有了纲领性文件之后怎么落到实处?又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呢?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含义,就是要通过有效的供给来满足优质的需求。回顾过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举例来说,通过施化肥、打农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等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满足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意义? 多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一直可以概括为“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所说,农业发展要有稳、有进、有新。 但是在发展当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农民的收入虽然仍旧在增加,但是有没有持续的后劲?农业生产方式是否合理?特别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力怎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回答。 做好改革关键看什么? 这次中央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命题,想要实现有效供给,首先就要找到优质的需求,针对这些优质的需求再去打造那些有效的供给。做好这个“改革”,除了做好文件中提到任务,还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变化: 从总量到结构的变化 过去在农业领域,大家主要解决总量问题。以粮食为例,产量实现连续增长,我们就认为发展得不错,但到了现在,我们发现,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构问题很明显。过去的一两年当中,很多农民种植的玉米增产,结果出现了玉米卖不出去的情况,反倒是大豆需求量很大,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大量地进口大豆。这就是结构性的问题。 做好从“总量”到“结构”的有效转变,就要我们坚持市场导向,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优化供给结构。 从低效到高效的变化 另一方面,如何满足优质的需求?我们要把那些过去无效的供给逐渐变成有效的供给;把过去低效率的供给逐渐变成高效率的供给。这个所谓的高效率,就是要明确,到底要满足什么样需求?意味着对农产品需求的把握要精准。 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变化 过去的农业生产当中,相对低端的生产比较多一点。用有效的供给满足优质的需求,还要让农业生产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因为农业领域的优质需求更多的体现在中高端。 从非绿少绿到有绿增绿的变化 过去我们农业生产方式当中,有些地方少绿色,有些地方几乎还体现不了绿色,跟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现在,要逐渐让没有绿色变得有绿色,已经有了绿色的,还要不断地增加农业生产方式当中的绿色含量。 绿色生产方式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实现的现代生产方式,事关食品安全、事关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总之,就是要避免出现“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检验改革是否成功  要看老百姓得到哪些实惠 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几亿农民能不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如此,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还会通过购买和消费影响城市居民的感受。 因此,检验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效,不仅要看农民的钱袋子是不是能够鼓起来实现稳定的增收;在现代农业体系之下,新型农民是否能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业;农民的生产资料土地能不能通过改革去激活,让土地的利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还要激活市场,关注农产品市场中的信号、秩序、供销的关系等等。 关照好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几亿人 如今,在几亿农民当中,还有一批人已经介乎于城乡之间,你既可以把他算作农民,但他们其实又已经长时间在城镇地区工作,他们也是一群特别需要关照的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需要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能力,回到家乡去做一个农民,成为这个职业当中的劳动者;还有很多人也许就要逐渐在城镇当中落脚,通过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让他更稳定的在城市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到一句话,“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言下之意就是,要把每一位农民,包括传统的农民和新型的农民他的需求,准确、精准地满足好,这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更广泛的三农领域的改革要干的事情。[详情]

中农办:一号文件提出保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盘活存量地
中农办:一号文件提出保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盘活存量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唐仁健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以下为实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目前一直在推进,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安排?谢谢。 唐仁健: 确实各方面都非常关心关注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农村是一项具有基石意义的制度。对这项制度的改革,中央历来是持审慎态度和稳慎导向。一直提的原则性要求是“稳定和完善”,稳定在先,完善在后。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么审慎,是因为这项制度确实对老百姓、对农民来讲,是性命、是命根子,是他们的基本保障,到现在为止,这个属性仍然没有改变。去年4月25日在安徽的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他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他说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这是大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我觉得这个讲得非常好。在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上,有些方面总认为现在推动不够、创新不够,我认为不能为推动而推动,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本着看准的,而且是长期、用大历史观看准的,我们再来动、再来推,有些没看准的力求不动、暂时不动,因为可能改了、推了,如果不准不妥的话,有可能是犯历史性、颠覆性的错误。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一直以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但是任何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根据各地试点的探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有关土地制度方面,应该说也是有一些推进。主要有几点: 第一,所谓“三块地”的试点试验。就是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有一个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试验。从去年开始,中央已经安排在全国33个县进行试点,今年还要试点一年,到今年年底准备进行评估总结验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法。但是去年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建设用地入市三项推行的面还不够宽,征地制度只在3个县,经营性建设用地只在15个县,宅基地在15个县。今年在这项试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的要求是统筹协调推进,这六个字的意思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两项推广到33个县,面扩开了。 第二,关于“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对进城农民来讲,怎么维护。五中全会提的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进城了,政策是不强制收,但是可以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怎么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关于“有偿”,在前期一号文件政策调研制定过程中,地方反映,有偿的资金从哪里来,感觉非常困惑。因此,这次中央一号文件讲了,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的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这也是根据地方的实践、基层的要求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规定。 第三,为了探索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地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个规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和推进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盘活农村存量的建设用地,主要是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刚才提到的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可以用于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审慎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不出乱子,所以文件也设定了一些前提和要求。刚才讲的防止外部资本的控制是一个,另外韩俊同志点到的违法开发房地产、搞庄园会所等等都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完全可以用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谢谢。[详情]

中农办: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村金融规定的篇幅最长
中农办: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村金融规定的篇幅最长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今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在经济下行、财力增收困难的背景下,怎么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确实是个问题。“特别想提醒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写得也是最长、最多的。” “十三五”农业农村投资测算需3.4万亿元 “有关部门曾测算“十三五”时期到底农业农村需要投资多少钱。”唐仁健说,“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测算需要3.4万亿。其中交通部门测算,仅农村公路建设,还不是建设本身,养护资金就需3400多亿,这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已经落实的、看得到的资金大约有1/3强。” 他进一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三农”来讲,无论如何还是要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必须增加,不管增多少也要增加。这次文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更重要的是,一个是“眼睛向内”,二是“功夫在诗外”。“眼睛向内”就是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实现两手抓。[详情]

中农办:将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中农办:将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韩俊表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以下为实录: 中新社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关于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非常受农民的关注,影响也很大。我想问一下,现在的进展和成效有哪些?对于下一步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有收储制度改革有哪些打算和安排?谢谢。 唐仁健: 激活市场,这是最重要的举措,汪副总理讲,这是第一场硬仗,韩俊同志一直参与这方面的工作,请韩俊同志来回答。 韩俊: 您问的问题确实社会各个方面高度关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最近三年,在这方面的改革确实有很多举措,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我们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试点,去年又在东北四省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开展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个政策2017年不会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刚才重点问了玉米,我再详细说一下。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在密切跟踪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激活了市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价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那个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四省区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占到了88%。现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主体入市,这个局面已经形成。东北玉米市场前两年是比较萧条的,去年“北粮南运“日益活跃,铁路部门压力很大。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开始随行就市,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过去很多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是用从国外进口的玉米,特别是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玉米酒糟替代国内的玉米。现在价格随行入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这样畜牧业过腹转化或者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我几次去东北调研,感受到加工企业的开工率持续回升,甚至一些企业开始扩大玉米加工产能。 第三,提升了竞争力。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5月、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差价这么大,国内的企业就不用国内玉米了,我们的玉米是躺在库里睡大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前几年因为玉米价格高,农民种玉米赚钱,所以大量的农民不种大豆改种玉米,现在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逐步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光黑龙江玉米的播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第五,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这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给东北四省区下达了390亿元的补贴资金。按照20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相当于每亩补170元,按照平均亩产来折算,一斤粮食相当于补2毛钱。东北四省区每亩地补多少有差距,是按2014年的播种面积来补,各省播种面积2015年和2014年的数差距比较大,这个补贴现在已经发到农民手里去了。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农民卖粮的收入加上补贴,农民讲,种玉米还是有账可算、有利可图的。我到黑龙江调研,很多农民讲,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农民也知道,粮食买来就放在库里,根本调不出去,没人到东北调粮食。这个政策是必须要调整的。 当然,对一些租地大户来讲,如果考虑到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会低一些。东北地区流转土地一亩地资金要500元,收益会低,有的甚至会亏本。应当看到,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政策变了,一些地区流转土地的租金已经开始出现自动下调的趋势。比如在黑龙江,一亩地的租金去年下调了150元左右,这是合理的。 实践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我们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当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历新年刚刚过,现在东北农民又是一个卖粮高峰。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谢谢。[详情]

中农办:一号文件从七方面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中农办:一号文件从七方面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贴息,加大政府债券等7方面。 经济日报记者: 我想问唐主任,刚才您提到现在财政增收趋缓,但是农业农村发展还有许多花销的地方,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陆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谢谢。 唐仁健: 农业农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在经济下行、财力增收困难的背景下,怎么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确实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有关部门曾经测算,在“十三五”时期,到底农业农村需要投资多少钱,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测算需要3.4万亿,其中交通部门测算,仅农村公路建设,还不是建设本身,养护资金就需要3400多亿,这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已经落实的、看得到的资金大约只有1/3强。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非常严峻,到底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对“三农”来讲,无论如何还是要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必须增加,不管增多少也要增加。这次文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个是眼睛向内,二是功夫在诗外。眼睛向内就是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实现两手抓。 一手抓“整合”,就是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怎么整合?我们这些年在黑龙江的“两江平原”、扶贫领域已经实行了很大程度的探索,但是总的来讲,基层和地方的同志反映,这个整合是“上整下不整”,上面有政策、有要求,但是在整的具体过程中,下面有很多困难和难言之隐。基于这个考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这点上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就是要求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的整合改革,具体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大专项”就是以前农口的资金共几十项,每个部门也是十几项,有的还要更多,今后要求每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整合成几个大的专项,今后就按这个渠道往下拨钱。“任务清单”就是每年都定一个约束性或者包含一部分非约束性建设任务的清单。约束性任务就是当年必须专款专用,对非约束性任务,地方有一定的统筹整合权,可以灵活使用。这样就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前期文件制定、调研当中,大家反映这个整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另一只手抓“撬动”,就是刚才我讲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PPP。二是实行以奖代补。你干了,我以奖的形式代补贴。三是贴息,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去年中央已经建立了担保体系,各省基本都建立了,现在向市县一级延伸。还有其他渠道、其他行业,也可以建立涉农的担保体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是考虑贷款银行出现风险时怎么给他们一定的补偿。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现在很多行业很热,但是农业领域相对比较少。七是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 这些措施如果用好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刚才讲的,至少“十三五”时期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就能够建立起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也能够疏通资金回流农村的“毛细血管”,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写得也是最长最多的。谢谢。[详情]

中农办:质量兴农比别的行业领域要求更为迫切
中农办:质量兴农比别的行业领域要求更为迫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唐仁健表示,农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说比别的领域、别的行业要求更为迫切,也应该走在前面。 以下为实录: 中央电视台记者: 有一个问题想请问唐主任,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招?谢谢。 唐仁健: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心是最强烈、最突出的,这和刚才讲的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有密切关系。现阶段正处在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大概人均8000美金左右、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也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快速升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老百姓对农产品、食品最大的关切概括起来是六个字:优质、多样、个性。优质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刚才讲吃得安不安全、放不放心。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相对别的行业或者别的领域来讲,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是绿色安全和放心,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恐怕就不能算成功,所以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必须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这种考虑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本身的需要,也是在还多年欠下的历史旧账,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产品很多都是直接进肚子的,本身的生产也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培育孕育过程,农村广袤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也是我们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们讲面源污染就是这种大面的污染。我点的这三个方面表明,农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说比别的领域、别的行业要求更为迫切,也应该走在前面,也应该趟出一条路来。具体的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释放了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的强烈信号。这次文件在相应的地方把优质、安全、绿色非常鲜明地放在前面,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在刚才通稿的介绍中,我们除了多年强调农业生产要绿色之外,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上也强调绿色,在以前多年讲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上,这次特别加了“农村增绿”,这是新提出的要求。 二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看齐的,尽量向发达国家接轨、看齐。加快实现内外标准的统一,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包括公用的品牌、区域的优势品牌、很多传统优势的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通过品牌的建设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产生正向的激励。 三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文件中提到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这已经起步。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等。总之,把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网络。谢谢。[详情]

中农办主任: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场硬仗是玉米收储改革
中农办主任: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场硬仗是玉米收储改革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敏)2月6日,国新办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相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在会上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硬仗,就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他指出,去年我国实行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地区间、品种间有了价差,实现了优质优价,激活了市场,促进了加工,搞活了产业链,提高了国产玉米竞争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详情]

中农办主任:十三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投3.4万亿
中农办主任:十三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投3.4万亿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测算,供水、道路、电力、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入的资金约为3.4万亿。[详情]

中农办:农业供给侧改革远超一般结构调整 不限生产领域
中农办:农业供给侧改革远超一般结构调整 不限生产领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彻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 以下为实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刚刚唐主任提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当前的农村农村发展形势做出的研判,是一种新的提法。但是实际上农业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我想请问的是,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过去的调结构具体区别在什么地方?在举措上有什么不同?谢谢。 唐仁健: 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实从来没有间断过。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们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掀起了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大家记忆犹新的水果水产的发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所以现在产品这么丰富。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我们的粮食产量到了1万亿斤,具体讲,我印象是1996年第一次突破1万亿,1998年仍然保持1万亿斤以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就有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中央也提出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样的重要判断。在这些背景下,再连同后来的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促成了中央当时提出要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上世纪最后20年,有这些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口号和要求。但是这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总的感觉是既有传承和延续,但是更有创新和发展。大体有三点不完全相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通俗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前面我讲到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显然比以前的范围大大扩展、内涵大大丰富。要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当然也包括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规定,但是要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靠我刚才讲到的“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个“激活”,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总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彻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有关举措的考虑和安排方面,和以前的结构调整也有很多新的不同和要求: 一是从产业发展纵向来看,支持农业生产领域,尽管仍然是重点,但是现在已不远远局限于生产领域。现在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特别是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储运、运销等领域,这方面的支持和发展措施非常多。比如在第15条,发展现代食品工业那一条里面,这次提出在优势农产品产地要打造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另外要实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动,因为主食跟我们消费者关系都很密切。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中央厨房在东部地区,上海、山东等地非常多,非常突出。另外要开发功能性、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和以前仅仅着眼于田头、着眼于初级产品不完全一样。 二是从横向来看,除了重视支持农业本身,优化农产品本身的供给以外,这次文件特别强调,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之外,还要着力推动满足对农业的观光、休闲、康体等,我们叫体验性、服务性的需求。另外还要满足群众对青山绿水,概括叫生态性、绿色化的需求。这些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所以这些方面,包括刚才韩俊同志讲的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是这些内容,所以在这些方面的措施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考虑和安排。谢谢。[详情]

中农办:一号文件重视返乡创业 用地等政策含金量高
中农办:一号文件重视返乡创业 用地等政策含金量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韩俊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内容写得很足,份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以下为实录: 中国日报记者: 唐主任好,现在各种农村创业和返乡创业发展很快,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也蓬勃发展,请问一号文件对此有什么政策支持?谢谢。 唐仁健: 这方面确实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方向和渠道,我们给予了很大关注和重视。具体考虑和有关情况请韩俊同志来介绍。 韩俊: 正如您讲的,最近几年大批农民工、企业主甚至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下乡返乡创业蓬勃兴起,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非常迅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把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谈到返乡下乡创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自然就会想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确实需要拿出当年发展乡镇企业的那股劲头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营造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浓厚氛围,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形成新的异军突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内容写得很足,份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有关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的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谢谢。[详情]

中央农村工作组:经济下行压力大 难保三农投入大幅增加
中央农村工作组:经济下行压力大 难保三农投入大幅增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唐仁健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财力增收也很困难,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两位数以上的、大幅度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以下为实录: 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记者: 一号文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一号文件也是连续14年关注“三农”领域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改革的持续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请唐主任介绍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的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谢谢。 唐仁健: 确实如你所说,新世纪以来,从2004年开始,连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已经发出了14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件事情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是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比前13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每一个文件在每一年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是一号文件本身有内在的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且很多政策、很多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做完的,所以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这次文件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所以今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就是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包括稻谷、小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碗里尽可能装中国粮。建设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是为了确保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够保持基本自给,这些品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这五大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相互融合。主要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这和刚才的产业园有所区别。目的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这个落在创新高地上。创业园,现在很多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他们要创业创新,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现在很多地方都打造了这样的创业园,效果非常好。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这个是前提),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总体上来讲,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讲的是平台、抓手、载体。 第二方面,这次文件十分注意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出要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等方面的政策,就是人、地、钱这些要素。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我们农田有效灌溉系数只有0.53,比很多发达国家低了0.2个点。尤其在华北、西北、东北这三北地区,是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但是现在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多年以来我们搞一些引水、调水、南蓄水的工程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这些工程还要搞。但是从长远看,从中国的国情看,解决好缺水和高耗水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搞节水。因此,这次《意见》强调要把节水作为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进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 财政资金的使用,这次文件提出要做好整合和撬动这两篇文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财力增收也很困难,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两位数以上的、大幅度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这次总量强调的是适度增加,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应该办的事情办好,撬动就是用财政资金作“药引子”,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在用地政策方面,这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闲置宅基地利用和允许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新业态。这方面文件中还有一些规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讲了。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认为有新意的地方,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见物也见人,也就是在农业的主体和人才的保障方面,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提出要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要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等政策。合作社的建设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效果也非常好,下一步重要方向或者主要途径是,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这“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因为近些年虽然专业合作社有很大发展,但是功能不全、服务单一、规模小等问题还非常突出,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我想各位记者在下面采访、调研时应该也有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乡村规划、乡村建筑,包括民居民宅,既不规范,也不符合乡村地域特点的美观,问题在于很多情况是用城市的理念,用城市的研究院、规划院、设计院去搞农村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结合不好的问题。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关注,提出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谢谢。[详情]

一号文件创新聚焦三方向 将制定农业节水政策
一号文件创新聚焦三方向 将制定农业节水政策

  中国证券网讯 2月6日,国新办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今年一号文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 唐仁健表示,创新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这次文件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所以今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就是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三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这个是前提),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第二方面,这次文件十分注意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出要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等方面的政策,就是人、地、钱这些要素。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我们农田有效灌溉系数只有0.53,比很多发达国家低了0.2个点。尤其在华北、西北、东北这三北地区,是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但是现在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多年以来我们搞一些引水、调水、南蓄水的工程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这些工程还要搞。但是从长远看,从中国的国情看,解决好缺水和高耗水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搞节水。因此,这次《意见》强调要把节水作为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进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 在用地政策方面,这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闲置宅基地利用和允许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新业态。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认为有新意的地方,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见物也见人,也就是在农业的主体和人才的保障方面,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提出要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要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等政策。合作社的建设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效果也非常好,下一步重要方向或者主要途径是,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这“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因为近些年虽然专业合作社有很大发展,但是功能不全、服务单一、规模小等问题还非常突出,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详情]

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农业发展呈现稳进新的良好态势
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农业发展呈现稳进新的良好态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2月6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实录: 唐仁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已经新华社授权全文公布。现在,我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形势 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进、新的良好态势,表现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 稳,就是大势稳、基本面好。一是农业生产稳。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二是农民增收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是农村社会稳。农村民生继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进,就是一些重要领域有进展、有突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二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2016年全年减少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 新,就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力新动能不断增强。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二、关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为此,中央决定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三、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总之,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四、关于文件的总体框架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 第一大板块是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三大调整,包括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在上述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二是强化两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一号文件都作出了重要部署。 第二大板块是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二是激活要素。文件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三是激活主体。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详情]

10年前浙江的实验出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
10年前浙江的实验出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

  来源:澎湃 10年前,政知局小编错过了一次去浙江的采访,谁知那次采访的主题,会出现在昨天(2月5日)公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 这个主题便是:“三位一体”。 在刚刚公布的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里,有关“三位一体”是这样表述的: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10年前的实验 在10年前的浙江,曾有过“三位一体”的实验。 坦率地说,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推出事关“三农”的实验,颇令政知局意外。 70后大概对“三位”还有印象。上世纪80年代,在小编家乡的镇上,最气派的建筑是供销社的百货大楼,好多文具用品甚至衣服都在这里买;左邻右舍买化肥要找供销社的农资公司;能在供销社谋得工作,实在令好多人艳羡。 信用社在农村地区也算得上“大腕”,好多公职人员从这里领工资,农民存款往往也找信用社。 至于合作社,更多是从生产环节来说。倘若说村民小组像“行政组织”(当然它不是行政组织,不过村民归哪个村民小组,还不能自己随意确定),生产合作社更多像“兴趣小组”,农民自发聚拢在一起搞互助生产。 把本来是三个不同的组织整合在一起成立农协,这便是“三位一体”。 农协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50年,我国就在农村广泛组织农民协会。当然,时过境迁,政知君提到的农协与当年大不相同,在这样的框架下,农民生产、供销、资金等需求都可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浙江的“三位一体”从2006年初的瑞安开始。实验当然涉及方方面面的重要人物和单位,政知君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人:习近平、周国富和陈林。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三位一体”非常重视,综合性农协在瑞安率先组建并展开综合试点,具体负责的便是当年的挂职干部、清华博士陈林。而时任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对“三农”工作也倾尽心力,力推“三位一体”。 而今,当年的省委书记已是最高领导人;周国富之后转任省政协主席,如今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当年挂职的副市长陈林也已回京,在中央编译局工作。 虽然当年几个关键人物先后离开岗位,但这场实验经受住了考验,在更多人的推动下,终于写进了中央重磅文件里,成为下一步指导农村工作的一条要求。 “几代人的追求” 中农办原主任陈锡文曾指出,“三位一体,其实这种模式是中国几代搞合作制的人的追求”。 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在“三农”领域里已是一个老课题。 2006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那前后,韩国的新村运动,日韩农协模式引起许多国人的兴趣。不少日韩相关人士也应邀访华介绍经验,政知局还曾采访过韩国农林部原副部长,探讨过相关话题。 当时在北京,有关组织还提出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动议;在地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构想,2006 年10 月专门听取试点工作汇报,当年12月浙江省委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推广。 后来在中央层面上,全国性的“大农协”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组建,但随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政府鼓励并依法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已近百万家;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这份专门为供销社出台的“决定”,让整个供销系统倍感振奋。文件涉及内容很多,政知局也注意到,里面还提到允许供销社企业发起设立中小银行试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 在政知君看来,这已经有了“三位一体”的关键内容。 从呼声到落地 中央出台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文件是在2015年。 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有关“三位一体”的呼声已越来越高。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重提“统分结合”,他指出,要积极探索拿出实招,适应市场经济和规模经济,努力追求统分结合的最佳结合点。 一个月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全国供销总社视察,要求其调研总结浙江等地“三位一体”的经验,并要求借鉴日本、韩国的农协模式。 此后,汪洋赴浙江绍兴考察“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推动农协试点。 根据有关资料,2013年底、2014年初以来,浙江、广东省委、山东青岛市委等,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纳入了农村合作“三位一体”的提法。江西省委的文件有类似表述。在其他一些地方县市,如广西贺州、河北沧州、安徽六安等地都做了相应部署。 不过政知局也发现,涉农的部门不止一家,在具体实施中,恐怕需要厘清责权利,需要协调各自的格局和利益;另外全国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在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多尊重地方实践,而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模式。 唯有如此,中央的好政策才能踏实地落地。 (原题为《解局 | 10年前浙江的实验,出现在中央重磅文件里》)[详情]

一号文件公布 八大券商推荐受益概念股(名单)
一号文件公布 八大券商推荐受益概念股(名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已是连续14年聚焦“三农”,农业供给侧改革拉开大幕。 此次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在关于“一号文件”投资标的上,广发证券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生态图谱及相关标的包括:短期涉及玉米、生猪、乳业、渔业等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玉米深加工(如燃料乙醇)、饲料、生猪养殖及奶业龙头等领域,建议关注中粮生化、龙力生物、唐人神、西部牧业等;中长期远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其制度基础在于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首先受益,推荐关注北大荒、辉隆股份、亚盛集团,农业现代化相关领域包括高端农机,农业信息化(农资电商、农业大数据等),绿色农业(生物育种、新型化肥、农药)等,建议关注登海种业、金正大、一拖股份、星光农机、大北农等;“促融合、补短板”的落脚点 生态农业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受益产业包括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粮食仓储物流等,推荐关注象屿股份、京蓝科技。 中泰证券从种植链、饲料、动保、禽链四个方面给出投资建议。种植链:隆平高科、象屿股份、海南橡胶、北大荒、登海种业、荃银高科;饲料板块:禾丰牧业(东北地区饲料龙头)、唐人神(量增持续,下游延伸)、海大集团,关注金新农、大北农、新希望;农产品:白糖标的中粮屯河(业绩增长快,国企改革)、南宁糖业(弹性大),橡胶标的海南橡胶;动保板块:中牧股份(掘金百亿宠物疫苗金矿)、普莱柯、生物股份;禽链:圣农发展(下游行情的龙头股,适合大资金长期配置)、民和股份(弹性最大品种)、益生股份(中上游龙头标的),仙坛股份、华英农业;其他个股好当家、*ST獐岛、东方海洋等。 长城证券建议积极关注土地流转概念股,如罗顿发展、北大荒、芭田股份、新农开发、辉隆股份、象屿股份。 华创证券判断今年“一号文件”将再次聚焦土地流转、农垦改革、种业创新等,建议关注象屿股份、隆平高科。同时,继续推荐玉米相关板块,关注登海种业、中粮生化、金河生物。 长江证券建议关注糖、禽养殖、饲料,并关注种业、疫苗类个股,推荐益生股份、民和股份、仙坛股份、圣农发展、华英农业、南宁糖业、海大集团、禾丰牧业、唐人神、金新农;关注“一号文件”政策预期机会,推荐隆平高科、登海种业、普莱柯及北大荒。 国金证券认为,种子板块关注价值将有望提升,推荐配置型品种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弹性标的农发种业、敦煌种业等。而后周期板块作为布局今年的上佳板块,动保、饲料皆可为,推荐唐人神、中牧股份、禾丰牧业等。 方正证券的任泽平则推荐关注六大主题投资机会:禽畜养殖、土地流转(农垦)、现代种业、农田水利基建、化肥农药、绿色环保农机。其一,畜禽养殖产品价格或因环保整治在2017年上半年走高。其二,土地流转主题或受益地价重估,农垦改革释放红利。其三,现代种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政策支持力度大。其四,农田水利等基建因节水、补短板、PPP等空间广阔。其五,化肥农药行业优势龙头受益零增长政策、环保压力去产能。其六,绿色环保农机受益土地流转、化肥农药零增长。 安信证券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投资机会进行了全梳理: [详情]

人民日报社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日报社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春节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既有传承延续,更有创新发展。今年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刚刚过去的2016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为“十三五”经济社会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面前也要清醒看到,农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对稳定全局至关重要。一号文件给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长远。一定要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调整政策、出台措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特别是农民承受力,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瞎指挥,不损害农民权益。 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原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论)》)[详情]

任泽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可关注六大主题
任泽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可关注六大主题

   【泽平宏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关注六大主题——供给侧改革之九十三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  联系人:熊柴 导读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六大主题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在此之前的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重点任务之一。 摘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1)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续攀升等原因,当前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竞争力缺乏,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持续。2)因消费结构升级、价格机制问题等原因,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进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库存高企。3)最近十几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广义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性隐患,粮食财政负担沉重。4)我国农业生产粗放,单位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农业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5)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1)本质:以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2)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3)六大任务:调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等。提品质,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融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库存,加快消化玉米等个别农产品积压库存。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机械化提档升级等节本增效。补短板,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根本途径: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活市场、要素、主体。5)2017年亮点举措: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投资机会:禽畜养殖、土地流转(农垦)、现代种业、农田水利基建、化肥农药、绿色环保农机。1)畜禽养殖产品价格或因环保整治在2017年上半年走高。2)土地流转主题或受益地价重估,农垦改革释放红利。3)现代种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政策支持力度大。4)农田水利等基建因节水、补短板、PPP等空间广阔。5)化肥农药行业优势龙头受益零增长政策、环保压力去产能。6)绿色环保农机受益土地流转、化肥农药零增长。 风险提示:改革不及预期;农业存在自然风险。 目录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1.1  农业成本攀升,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 1.2  部分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玉米供大于求 1.3  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粮食财政负担沉重 1.4  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增多 1.5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近期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2.2  农业供给侧改革本质: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2.3  农业供给侧改革六大任务: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2.4  2017年改革亮点举措: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投资机会 3.1  畜禽养殖产品价格或因环保整治在上半年走高 3.2  土地流转主题或受益地价重估,农垦改革释放红利 3.3  现代种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政策支持力度大 3.4  农田水利等基建因节水、补短板、PPP等空间广阔 3.5  化肥农药行业优势龙头企业受益零增长政策、环保压力去产能 3.6  绿色环保农机受益土地流转、化肥农药零增长    正文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背景包括:1)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续攀升等原因,当前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竞争力缺乏,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持续。2)因消费结构升级、价格机制问题等原因,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进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库存高企。3)最近十几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广义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性隐患,粮食财政负担沉重。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粗放,单位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农业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5)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1.1  农业成本攀升,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 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续攀升等原因,当前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竞争力缺乏,农业生产效益低而不稳,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持续。2004-2015年,我国三种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亩均成本大幅攀升,从395元增至1090元,增长175.6%;其中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长112.4%,亩均人工成本增长216.6%,亩均土地成本增长302.7%。在粮食成本大幅攀升的情况下,政府以托底收购(2004年开始)和临时储备政策(2008年开始)保障种粮积极性。加之国际粮价从2012年开始大幅下跌、石油价格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暴跌(影响国际航运成本)、人民币兑美元2005年以来总体升值,当前中国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30%-50%。比如,2016年11月国内小麦价格较进口价格高43%;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国内大豆价格(国产二等,济南)较进口价格(进口二等,青岛)高31.1%,2016年12月收窄至4.1%。 1.2  部分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玉米供大于求 因消费结构升级、价格机制问题等原因,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进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库存高企。《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指出,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进入消费主导农业发展转型的新阶段。加之农产品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滞后,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在大豆方面,1992-2015年,大豆产量从1030万吨增至2004年的1740万吨顶点后降至1185万吨,而国内需求量从1114万吨增至9926万吨,供给远小于需求。在玉米方面,2012-2015年产量大增,从17483万吨增至23021万吨,但因经济下行、进口玉米便宜和玉米替代品不断增长,国内消费量从16765万吨降至14487万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在2016年末曾谈到,当前全国大豆的平均亩产不到250斤,较国际平均水平低120多斤。如果大豆平均亩产250斤,国家在东北地区的大豆目标价格每斤2.4元,一亩大豆的毛收入就是600元;但玉米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按去年的临时收储价每斤1元,玉米亩均毛收入就是大豆亩毛收入的两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不可能去种大豆。 1.3  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粮食财政负担沉重 在此情况下,最近十几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广义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性隐患,粮食财政负担沉重。2003-2015年,由于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从43070万吨增至62144万吨,增长44.3%,粮食产量“十二连增”,2016年回调至61624万吨。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从2283万吨增至12477万吨,增长446.5%,其中约2/3为大豆;粮食出口量从2230万吨降至164万吨;净进口量从53万吨增至12314万吨,而在2003年之前粮食净进口量从未超过2000万吨。2011年以来,大豆自给率降至20%以下,2015-2016年更是不到12%。 在外粮入市、国粮入库的情况下,粮食财政负担沉重。《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发改农经[2016]2257号)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持续大幅增加财政“三农”投入空间有限。 一方面,种粮需要补贴;另一方面,储粮还需要成本。2012-2016年,玉米、小麦和稻谷库存量合计从10890万吨增至45654万吨。其中,玉米库存量从4255万吨增至27503万吨,年末库存/消费量从25%增至159%,即当前可满足约19个月的消费。小麦库存从2804万吨增至5651万吨,年末库存/消费量从25%增至51%,当前可满足约6个月消费;稻谷库存从3862万吨增至12500万吨,年末库存/消费量从22%增至76%,当前可满足约9个月消费。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研究员测算,每吨玉米库存成本252元,这意味着2.75亿吨玉米库存需支出693亿元。 1.4  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增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生产目前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单位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而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农业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指出,耕地质量退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等问题突出,对农业生产的“硬约束”加剧,靠拼资源消耗、拼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5年8月谈到,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者主要有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农膜以及秸秆等农业的废弃物。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形成,占总排放量的40%以上。1991-201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从2805万吨增至6023万吨,增长114.7%;农药使用量从76.5万吨增至180.7万吨,增长136.1%。与国际相比,我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明显偏高。2013年我国每公顷耕地化肥消费量为557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国家的135千克、日本的253千克、印度的158千克、美国的 140千克;即便与越南的441千克、韩国的361千克相比,也是明显偏高。但是,化肥农药利用率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为36.6%,而欧美国家在50%-60%左右。 我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在过去十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湖南“镉大米”事件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表现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重金属超标,违反添加剂使用标准,检出禁用投入品;主要源于农产品源头污染(农药和兽药超标)、农产品生长的环境污染(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污染(保鲜剂、包装物质污染)、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重金属、微生物及添加剂污染)。根据农业部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抽检样品45081个,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5%,较本世纪初上升30多个点。不过,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多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标准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明显差异,这也是国内优质绿色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一些居民转而依赖进口,以及国内部分具有价格优势的农产品出口较难的重要原因。 1.5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这“两块板”的双向挤压,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从2007年的3.33缩小到2.73∶1,但绝对收入差距从9645元扩大至19773元。并且,随着城镇房地产价格上涨,城乡居民财富差距明显扩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截至2015年底,按现行脱贫标准测算,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意味着每年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时间紧任务重。并且,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而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1)本质:以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2)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3)六大任务:调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等。提品质,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融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库存,加快消化玉米等个别农产品积压库存。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机械化提档升级等节本增效。补短板,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根本途径: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活市场、要素、主体。5)2017年亮点举措: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 2.1  近期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自2015年12月24日-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始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再次谈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迅速推进。 2016年10月20日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要求,“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0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发改农经[2016]2257号)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2016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月14日-16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2017年重点任务之一。12月19日-20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并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讨论稿)》。2017年2月5日,上述文件经修改后以2017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14个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 2016年底2017年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除农垦、奶业、渔业、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草原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执法监管等领域的“十三五”规划外,还涉及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林权制度、农业PPP、养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农垦国有土地确权、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等多个主题。 2.2  农业供给侧改革本质: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以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中央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要求确保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具体发展目标是:1)到2020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3)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4)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 2.3  农业供给侧改革六大任务: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对2016年1号文件解读及相关政策文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六大任务:1)调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等。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恢复和增加大豆面积;保持生猪生产稳定、猪肉基本自给,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合理确定湖泊和水库等公共水域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 2)提品质: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源头控制能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提升品牌带动能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包括探索建立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电子追溯码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等。 3)促融合: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4)去库存:加快消化玉米等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减少陈化损失。鼓励玉米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转移,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减少陈化损失。 5)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等节本增效。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6)补短板: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强化农业环境保护,包括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 根本途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改造和提升农业传统动能,培育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动力。1)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2)激活要素,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3)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等。 2.4  2017年改革亮点举措: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突出位置”前增加“更加”二字。2017年中央1号文件分6个部分,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解读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两大板块:产品结构、生产方式、产业体系三大结构调整,和市场、要素、主体激活三大改革。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有两个思路:1)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文件通过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2)整合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整合,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撬动,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亮点举措:1)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打造田园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投资机会 从宏观上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缓解部分农产品供需矛盾、减少农产品贸易逆差、减轻国家农业财政压力,中长期利好经济增长。从投资机会上看,建议关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六大主题:1)畜禽养殖产品价格或因环保整治在2017年上半年走高。2)土地流转主题或受益地价重估,农垦改革释放红利。3)现代种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政策支持力度大。4)农田水利等基建因节水、补短板、PPP等空间广阔。5)化肥农药行业优势龙头企业受益零增长政策、环保压力去产能。6)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受益土地流转、化肥农药零增长。 3.1  畜禽养殖产品价格或因环保整治在上半年走高 环保整治或推高上半年的畜禽养殖产品价格,规模化经营或致中长期价格波动减缓。2015年以来,环保整治成为常态,生猪等禽畜养殖环保压力持续,2016年南方地区出现大量退养和猪场关停情况。《“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并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要求,到2020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提高至65%,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在中长期,禽畜养殖的规模化经营或将使得相关产品价格波动变小。 3.2  土地流转主题或受益地价重估,农垦改革释放红利 土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而适度规模经营则是农业机械化、推进农田水利基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有利于促进节本增效。《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要求,到2020年,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提高至40%,较2015年上升10个百分点。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发布,有利于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此外,2017年1号文件的一个亮点是盘活集体建设用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效益有望改善,土地价值有望重估,利好土地流转主题。 在土地流转主题中,农垦领域值得期待,不仅有望受益于地价重估,农垦改革也有望释放红利。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2016年6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试点垦区应加快推进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整合重组和集团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组建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和专业化农业产业公司等。目前,中央层面上,相关部委已出台办社会职能改革配套、农垦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文件;地方层面上,10个省份贯彻实施方案已经出台,20项改革试点任务已经在35个垦区的186个点上展开。2016年1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7年农垦改革要在垦区管理体制、办社会职能、土地确权登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等四方面取得“新突破”。2017年1月,《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布,要求到2020年,农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更加完善。 3.3  现代种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政策支持力度大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品种结构调整,需要种业从源头上进一步优化作物品种布局,保证优质种源;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也需要种业从良种上进一步挖掘内在潜力。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之后系列文件密集出台。2016年1月,新《种子法》正式实施。《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要求,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包括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2017年1号文件指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目前我国种业企业约4000多家,较2011年减少一半,但企业多、创新弱仍未根本扭转,与国际巨头比差距仍然明显。预计大型种子企业兼并重组仍将继续,效益和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 3.4  农田水利等基建因节水、补短板、PPP等空间广阔 作为人均水资源偏少的国家,因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等,我国农业用水长期粗放,且难以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利好农田水利基建。《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提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十三五”时期,中央提出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4亿亩,力争要建成6亿亩,预计通过约6000亿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6]2574号)规定,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动植物保护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其中,高标准农田在农业PPP重点支持领域位居第一,这意味着农田水利等基建发展空间广阔。 3.5  化肥农药行业优势龙头企业受益零增长政策、环保压力去产能 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产品结构还不太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先进适用的施肥施药机械推广较为滞后。农业部于2015年2月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这不仅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收的需要。同时,当前环保核查趋严,也将促使化肥农药行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行业产能过剩局面。在此情况下,化肥农药行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效肥、低毒农药龙头企业有望受益,剩者为王、强者恒强。 3.6  绿色环保农机受益土地流转、化肥农药零增长 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巨大市场需求。并且,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任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有助于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将“农业机械化”列入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十大重要领域,制定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要求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到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至70%,较2015年上升7个百分点。《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扩大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包括积极推广先进施肥施药机械。[详情]

一号文件力推培育农业新动能 供给侧改革促生行业机会
一号文件力推培育农业新动能 供给侧改革促生行业机会

  一号文件力推 培育农业新动能 记者 邵海鹏 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2012年以来发布得最晚的一次。与2016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一致,其核心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这份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内容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农业转变由“量”向“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少0.8%,中国粮食总产量止步十二连增。不过这一产量仍是历史第二高位,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农产品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 有学者提到,当前大量谷物需进口,人们真正需求的生产不出来,在品质和质量安全上国产农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朝夕之功,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该如何去做?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未来农业领域要更重视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等,一号文件也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有何区别?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这二者既有传承和延续,又有创新和发展。从内在联系看,不论是改革还是调整,都涉及农作物的区域布局、各类农产品播种面积以及产量变化等。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这次改革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供给侧改革促生行业机会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团队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虽然积极但整体有限,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即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视、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和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报告提到,玉米在临时收储制度下价格扭曲,供给、库存严重过剩,2015年收储量已占当年产量的52%。2015年11月农业部出台对“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作为执行“镰刀弯计划”的第一年,2016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调。据行业内的研究机构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的统计口径,2016年秋季我国籽粒玉米产量已降至2亿吨,较上年下降了3000万吨。此外,2016年还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制度。 目前,国内收购价格大幅回落,市场化定价下和进口玉米的价差已明显消除。在去库存的背景下,今后玉米价格上涨幅度或较有限。 而大豆产量偏低,严重依赖进口,种植面积不断下滑,2016年农业部发布促进大豆生产的规划,力争种植面积和平均亩产双双提高。 此外,产业政策下的行业机会包括振兴奶业、绿色生态。[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 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融资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 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融资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 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融资 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 ■本报记者 苏诗钰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公布,今年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保障有效供给。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文件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包括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办法;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文件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安信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比以往更值得关注,因为它是中央政治局部署的今年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序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以来,政策高度不断上升,不仅是今年农业工作的主线,更会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受到全市场关注。 “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将拓展至农业领域,未来农业政策导向也将由‘保量’转变为‘增质’,着力解决其中的结构性问题。”上述分析师表示。 文件指出,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上述分析师表示,由于农业和工业的产业情况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会是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复,需要从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中去发掘投资机会。当前的改革思路可以总结为“结构优化”和“机制改革”。其中,“结构优化”是当务之急,重点包括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资源结构等;“机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关键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改革等。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农业部召开的2017年机关司局、派出机构重点工作安排交流会上表示,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农业部将落实中央要求,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年工作主线。[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给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粮食安全再放在突出位置
中央一号文件给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粮食安全再放在突出位置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怎么走?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交出了一份生态化种植、科技化改造、产业化发展的综合改革答卷,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图为在黑龙江省大兴农场,大型机械在田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中央一号文件给力农业供给侧改革(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王俊岭 邱海峰 李 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在这份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焦点。专家普遍认为,针对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一号文件给出了有力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农业竞争力提高及农民增收,更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粮食安全要确保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在数量上,《意见》提出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未来,中国将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 在质量上,《意见》强调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未来,中国将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对本报记者分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总体来讲,中国耕地面积紧张,人口消费量大,粮食安全必须重视。为此,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紧密围绕着保障中国食物安全特别是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来进行,在任何形势下都不能动摇。否则,若国际形势变化,就会造成很大压力。 “我们以前一直提数量安全,这几年对质量的关注也逐步提升。目前中国粮食数量整体表现不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更突出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减少低水平积压,避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从长远周期考虑,促进农业平稳发展,避免忽高忽低,切实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张正河说。 农民增收有保障 当前,中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问题仍很突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同时,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04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总体上非常好,2016年则有所放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个大主题,给出的很多措施都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 记者发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确实不少,如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等。 “促进农民增收,要在存量和增量上同时做文章。在存量方面,《意见》注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在增量方面,《意见》则紧紧抓住了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这个关键,鼓励农民提档升级,多生产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同时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食品加工等领域,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区间延伸。”孔祥智说。 补齐短板强基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指出,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厘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补齐短板强基础,中央一号文件有实招。比如,在农田基本建设上,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在环境建设上,就生活污水治理、新能源发展、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设定了具体目标;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 “需要看到,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需要补齐的短板确实还有很多,比如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需要、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不高、土地改良升级能力不够等。从国外经验来看,补齐这些短板显然需要国家投入或者以政府带动社会投入的形式来实现。”孔祥智表示。 孔祥智进一步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财政、金融、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都给出了鲜明的对策,这无疑有助于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创造条件,并为中国农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要求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要求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中央一号文件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号文件连续14年关注“三农”,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5日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1 主要目标 摘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解读】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有效供给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说,“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他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唐仁健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他特别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大的阵痛,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 两大板块 摘录: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解读】 产品结构要“优” 生产方式要“绿” 唐仁健在解析文件内容时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文件提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 而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 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 激活要素。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等政策措施。 3 政策支持 摘录: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尽快建立担保机构,实现实质性运营。 【解读】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整合撬动财政资金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如何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唐仁健指出了两个思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和财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他说,文件把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 “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他说。 唐仁健同时表示,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是确保增量,文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是下工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4 亮点举措 摘录: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解读】 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打造“田园综合体” 唐仁健说,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因此,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文件强调,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他指出,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 文件还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唐仁健表示,当前急需培养乡村建筑设计、乡村规划人才。文件对此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据新华社[详情]

中农办副主任韩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中农办副主任韩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原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塑造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之举 韩 俊 来源:人民日报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刚刚发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必须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思路 长期以来,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增加产量是农业政策的重心所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登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从农业供给体系看,市场需求旺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国内生产供给不足,或者供应成本高,许多国内需求漂洋过了海,中高端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而一些大路货品种,虽然国内生产供应充足,但卖不上价,甚至积压滞销。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需求。顺应国内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迫切需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服务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需要,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过去,为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我们拼资源拼环境,化肥农药等猛往里投,边际产能过度开发,水、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资源环境的弦一直绷得很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人多地少、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我国劳动密集型小规模农业曾长期具有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低成本优势明显削弱,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倒挂”,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出现部分农产品“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在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从农业供给侧发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巩固我国农业传统比较优势,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对外贸易增长与国内农业竞争力提升相统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是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当前,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乏力,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衰减。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靠不断提高收储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劳动力供求格局变化以后,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传统方式的可用空间已显著收窄。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必须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潜力、培育增收新动能。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塑造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之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创新发展思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历史性转变。 坚持质量兴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我国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必须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调好调顺调优农业农村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产品产业结构。要增加适销对路农产品供给,继续压减供过于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货”品种。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推进种养加协调发展。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要重点依托“三区”,即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向主产区、优势区转移集聚,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强化支持,切实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让区域特征更加凸显、区域品牌更加响亮。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发展规模经营,不能只局限于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规模化的服务也是规模经营的重要方面。要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挥好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既要避免土地撂荒和经营规模过于碎小,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人为“垒大户”。要把发展规模经营同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近年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要着眼于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深度参与社会分工分业,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要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多渠道拓展农产品消费需求,切实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这篇大文章。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使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成为城镇居民休憩的新去处,成为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把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减下来,多搞绿色种植、生态循环种养、休耕轮作。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把超过生态承载能力的边际产能退下来。农业节水潜力巨大,要把农业节水作为一件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升用水效率。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现象。对山水林田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走以科技为支撑的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快提升现代种业、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智能化。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重点在改革、成败在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当前要重点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以及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农垦改革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激活市场,关键是要让价格机制真正引导农业资源配置。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坚定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思路,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尽量减少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过度干预。要协同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障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要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做好整合和撬动这两篇大文章,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 激活要素,关键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要从实际出发,守住底线、分类实施、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 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薄弱的环节。融资难融资贵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痛处。农村金融不同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于城市工商贷款而言更为突出。激活要素,必须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健全适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激活主体,关键是培植农村人力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见物不见人”。人力资本的提高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要加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防止农业后继乏人。近年来,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主等为主体的返乡创业潮悄然兴起。农村返乡创业实质上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有利于解决新形势下谁来发展现代农业、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是新形势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形式。应因势利导,强化政策统筹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通过“筑巢引凤”,实施“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像当年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一样,大力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使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生力量,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持久的新动能。 (作者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详情]

一号文件发布 农业板块迎新年首个红包
一号文件发布 农业板块迎新年首个红包

  一号文发布 农业板块迎新年首个红包 □本报实习记者 常佳瑞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于2月5日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的发布将催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投资机会,多家券商看好这一投资主线,土地流转、玉米去库存、农垦改革、种业改良等将受到市场重点关注。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去年12月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持续关注。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2月14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等内容;2016年12月19日-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 此前,全国农垦工作会议、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一系列重量级的农业政策文件密集发布,涉及农垦改革、粮食去库存、农业机械化等重要议题。这些议题也被认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关注部分。 相关投资主线受关注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将催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投资机会,多家券商看好这一投资主线。业内预计,土地流转、玉米去库存、农垦改革、种业改良等将受到市场重点关注。 安信证券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农业板块投资机会主要包含两条逻辑,一是农业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涉及土地改革、种业板块和动物疫苗板块;二是大宗农产品去库存去产能,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重点关注大宗农产品期货映射以及畜禽产业链。短期推荐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政策主题投资机会,重点关注玉米产业链、土地改革及育种。 广发证券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旨在解决农产品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生产高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核心问题,改革的本质体现为在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去库存的基础之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短期建议关注玉米去库存和土地流转;中长期来看,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相关产业如高端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化、生物育种及新型化肥、农药等细分领域均将受益。 中泰证券认为,农业最大的投资机会将来自于供给侧改革落地带来的实质性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种植板块的种子股利用先发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将实现业绩高增长;同时,有望看到更多企业合并,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平台型、渠道型服务需求将爆发,利好农资综合服务、土地流转等板块。 实际上,从农业上市公司2016年业绩预告来看,农业股整体业绩颇为亮眼。目前共有49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发布了2016年业绩预告。其中,33家公司业绩预喜(预增16家、略增6家、扭亏11家),净利润增长上限超过1倍的有24家。[详情]

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 将划生产保护区
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 将划生产保护区

  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将划生产保护区 分析指出,我国粮食供给存两大问题:一是市场需要的产品产不出来;二是总体效益比较低 每经记者 张 雯 每经编辑 贾运可 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14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意见》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意见》提出,将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以来,始终在政策层面获得高度关注。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被列为2017年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 《意见》指出,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表示,“只有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先锋、提供支撑,才能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 《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看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坦率地说不是为了多和少的问题,其内在的要求是提高质量、确保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去年我们粮食缺口500亿斤,但却进口了2500亿斤,这是为什么?”陈锡文指出,这表明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市场需要的产品产不出来;二是农业的总体效益比较低,价格上缺乏竞争力,产得出来未必卖得出去。现在的问题不是总量不足,而是品种、质量、效益的结构性问题。 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主要着力点要定位在优化农业生产,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更多地依赖社会化服务发展来解决农业化学投入物滥用和过量使用难题,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瓶颈和限制因素设计新机制、实施新政策。” 将划定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意见》指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将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并对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亦提出要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设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信息,对我国的大豆、蔗糖、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在进口大豆连年“攻城略地”的压力下,中国大豆种植面积连年萎缩。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进一步萎缩,大豆总产量降至1100万吨左右,创近22年新低。大豆之外,棉花和糖料蔗也各有各的难处:棉花产能、植棉意向、纺织用棉三者都在减少,而进口棉在国内长驱直入;糖料蔗,种植成本上升、种植面积下滑,“甜蜜事业”收购价逐年下跌。 而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政策引导下,粮棉油糖等重要战略农产品将获得产区比较优势。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此前就表示,“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要顺应区域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放眼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期,突出生产条件、生产成本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区,突出保护东北大豆、新疆棉花、长江流域油菜籽、广西和云南糖料蔗等重点产区,发挥比较优势。”[详情]

一号文件布局农业供给侧改革 撬动资金投入三农为一大亮点
一号文件布局农业供给侧改革 撬动资金投入三农为一大亮点

  中央一号文件布局今年农业供给侧改革 撬动资金投入“三农”为一大亮点 农村金融创新有望全面提速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多位专家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三农”改革工作时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确保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方面确定了多项措施,成为一大亮点。 主线 供给侧改革将贯穿今年农业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表示,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厘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共分6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等。唐仁健表示,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文件首先指出,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其中提出多项具体措施,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以及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依旧可以从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个角度去理解。去库存的重点是收储制度改革和粮食价格的市场化。以玉米为例,目前我国收储制度下玉米储备量极高,价格亦与国际市场脱轨,目前已经根据“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进行了试点改革,未来将进一步推进。降成本的重点就是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三权分置”的主方向已经确定,但近年来进展并不快,2017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年,相关领域的突破值得关注。 补缺 财政投入做好整合与撬动两大文章 资金供给不足一直是掣肘“三农”事业发展的“短腿”。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三农”资金的缺口高达数万亿元,资金的供给严重不足。而确保“三农”的资金投入也成为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关注的问题,文中提及的多项改革举措,成为一大亮点。 文件提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其中包括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等。 同时,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包括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在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等。 唐仁健表示,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是确保增量,文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是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唐仁健表示,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撬动,则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针对农民普遍关注的补贴政策安排,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不久前透露,现在已经进行的农业补贴改革,基本原则是存量调整、增量倾斜。他说,已经给农民装到口袋里的钱,政府不会再掏出来,但是要优化,使它能够用得更好。同时,增量要向新的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引导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是政策导向。 亮点 农村金融创新有望全面提速 农村金融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多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相关政策扶持体系,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包括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包袱重、分布不合理,农村金融业务经营成本高、风险高、信息不对称、供给不足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方面着墨较多,提出了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等一大批具体改革措施。 一位长期从事农村金融的业内人士表示,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内容都会涉及农村金融,但从落实效果来看,成效有待提高,农村金融仍是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在这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要把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解决金融业自身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开发适应性金融产品及服务。 业内人士建议,农村金融要坚持和完善政策性、合作性和商业性三者结合的体系建设,在这个体系中,三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竞争,以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农村金融领域的业务成本相较其他金融业务更高,从而抑制商业金融的盈利性。在现有框架下,可以尝试让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介入。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多是中长期,且资金成本更低,因此可以承受风险较高的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就此,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业内专家对记者透露,立法或主要针对金融机构,目的是确保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在资金上保持一定支持力度,“例如,立法可能会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规模、比例,涉农贷款相关利率的设定以及财政的利率补贴给予规定,同时可能也会明确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对涉农贷款达到某个比例之上的,给予税收减免等。包括土地的相关抵押问题等也会有所涉及”。[详情]

一号文件发布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号文件发布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号文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证券时报记者 江聃 昨日,备受市场关注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为题,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专家分析称,文件突出的政策亮点在于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主线。 文件包括六方面: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表示,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只有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先锋、提供支撑,才能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农业供给侧改革被重点提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相关板块被资本市场热炒,市场人士也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反映的是管理层全年的工作重心,它指引市场找到发力的方向,更是每年首轮行情的冲锋号。 在关于一号文件的投资标的上,安信证券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难得的既有政策大力支持且又符合产业趋势的主题机会,值得重视。除了关注类似工业供给侧带来的涨价逻辑的玉米产业链、饲料产业链外,还应看好土地流转,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年农村土地流转会加速推行,相关产业有望在政策助力下迎来重要机遇。 广发证券、长城证券等多家券商均建议重点关注受益于玉米去库存及土地流转相关的主题投资机会。 有证券公司分析认为,类比2016年工业品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望成为2017年的年度政策主题。其中,短期着力点在产品结构的调整,长期关键在于通过土地制度、价格机制、户籍制度、技术创新等制度层面的改革来提升农业生产力。[详情]

细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惠农红包:确保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
细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惠农红包:确保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 发这些惠农红包 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记者 李金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5日发布,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这份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发出一系列惠农“红包”,将实实在在地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资料图:贵州千名搬迁民众新家集体过大年。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这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对于2017年的脱贫攻坚,文件提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搞层层加码,严禁弄虚作假,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资料图:社保卡。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 文件提出,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420元。随着今年这一标准继续提高,农民生活将更有保障。 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娅子 摄 ——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 文件提出,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 今年1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透露,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一共是4562.6万人,全国平均农村低保标准达到了3611元/人•年,同比增长17.8%。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文件明确,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 文件提出,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 根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的目标,2017年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鼓励基础电信企业推出面向农村及试点地区的优惠资费。 资料图:农民挥动铁锨晾晒玉米,使得满地尽带“黄金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赵琳 摄 ——防止出现卖粮难 文件明确,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 ——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文件提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当前,农村建设急需培养乡村建筑设计、乡村规划人才。对此,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资料图:广西博白县桂果果电商运营中心展示厅展示的当地特色产品。中新网记者 程春雨 摄 ——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实施快递下乡工程 文件提出,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 随着快递下乡工程的实施以及物流体系的完善,以后更多的农村人也能享受到快递到家的服务了。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文件明确,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在解读文件精神时表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指路农业供给侧改革 主攻农业供给质量
中央一号文件指路农业供给侧改革 主攻农业供给质量

  中央一号文件指路农业供给侧改革 主攻农业供给质量 ⊙记者 金嘉捷 ○编辑 谷子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2月5日出炉。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圈定了今年“三农”工作的两大主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去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很多问题还没碰到硬处,今年将继续深化改革,重点解决如何提升农业效益和质量。”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对记者说,加快培育新动能也将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主攻方向:农业供给质量提升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共6个部分,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其中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年是调结构、转方式,今年聚焦于质量提升、生产绿色安全食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业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体供给数量过剩,但优质产品仍然短缺。今年的改革核心是把绿色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提到一定高度,这也是落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绿色生产要求,具体措施包括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建设、规模经营、优质产业带、结构调整等。 “绿色安全生产不同于传统生产方式,过去是使用化肥、农药,现在要求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污染土地治理,采取可持续的种植方式等,这些方面依然面临较大挑战。”郑风田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仁健也提到,在结构调整中,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文件提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唐仁健说,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 财政整合撬动:加快培育新动能 刘志仁告诉记者,中央一号文件的另一大主题是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这与去年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是相结合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除了传统产业,还要有新产业发展替代。通过加快培育新业态,来更快更好地发挥新动能,从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周期较长,而现在新业态发展较快,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角。具体包括农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这些新事物和中央提出的创业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传统改革的延长线,新业态和新动能是在新形势下的尝试,更强的新动能将加快一些地区的发展。”他说。 对新产业新业态的政策支持上,文件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唐仁健说,要在财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他表示,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唐仁健解释说。[详情]

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在哪?
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在哪?

  来源:微信公众号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 春节刚过,彩蛋来了!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天发布,这是新世纪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亿万农民朋友心里那个高兴啊! 今年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说了啥,有啥大礼?“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ID:rmrbjjsh)记者特别请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解读。 一问:主题咋定的?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不能再让农产品产出来卖不出去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样开篇,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 啥是“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判断。” 首先,这是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工收入增长慢了,财力紧张,对农村投入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我们看到,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量、库存量也在增长。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达12324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2500亿斤。这是怎么回事? 究其原因,一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竞争力不够,产出来不见得卖得出去,只好进仓库。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二问:难题怎么解? 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坚守三条底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说。 总体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优不优、效率高不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要着眼农民、关注农民,得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满足对青山绿水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库存多了,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要强调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再关心基本供给量。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一定数量保障是不行的。”唐仁健说。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他提醒,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三问:怎么调、改什么?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怎么调,今后该种什么? 唐仁健表示,解读“三大调整”方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说具体点,种大宗农产品的要瞄准“优质专用”,种其他农产品要瞄准“特色优势”。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产和发展空间。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政策措施,将给农村带来真金白银实惠。 改什么?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深化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等举措。 激活要素。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通过机制创新,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激活主体。一号文件提出系列政策举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业创新。 四问:钱从哪来? 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撬动大文章 有人提出,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唐仁健明确表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一方面确保增量,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一号文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撬动。就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总之,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三农”投入不减。 五问: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政策举措。 当前,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潜力巨大。一号文件提出,允许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唐仁健分析,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彻底,但“统”的层面不够。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乡村规划、住宅设计人才是一个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详情]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6年12月31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8.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10.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实施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11.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设定补助标准。支持地方重点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生态林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12.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继续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三、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13.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14.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15.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健全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备案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16.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7.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 18.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 19.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0.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2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22.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允许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平原地区农村机井油改电。 23.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深入开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工作,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开展农村地区枯井、河塘、饮用水、自建房、客运和校车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4.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25.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在所有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考核监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搞层层加码,严禁弄虚作假,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26.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策性职能作用,严格政策性粮食监督管理,严防跑冒滴漏,确保储存安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科学储粮。 27.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健全林业补贴政策,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范围。 28.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尽快建立担保机构,实现实质性运营。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研究制定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具体意见。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 29.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严格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对达标县域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快完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研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案。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提高县市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兼并重组。在健全风险阻断机制前提下,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3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扩大整省试点范围。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允许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补偿。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妥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成员身份,量化经营性资产,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研究制定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政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水权水市场建设,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和进场交易。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31.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探索对资源匮乏省份补充耕地实行国家统筹。 32.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新生代、身患职业病等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33.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深化农垦改革,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河长制,确保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继续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尊重农民实践创造,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加强对农村各类改革试点试验的指导督查,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相关政策出台和法律法规修改,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法治保障。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县乡纪委要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法律宣传教育服务和信访工作。加大“三农”工作宣传力度,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详情]

安信证券陈果:农业股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爆发吗?
安信证券陈果:农业股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爆发吗?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陈果 一号文件发布,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农业难题之道,只有更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彻底破除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遭遇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难得的既有政策大力支持且又符合产业趋势的主题机会,在2017年值得予以重视。 1.一号文件发布,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 1.1. 中央一号文大概率围绕中央农村经济会议的精神展开 2004年至今,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而每年开年时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基本在前一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讨论决定。 我们对比过去4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中讨论的文件题目与下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可以发现4年中有3年的讨论稿标题直接成为了一号文件的标题,今年讨论稿标题被确定为一号文件的标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农业工作不会只靠几个新政策,而是会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一揽子改革, 如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将意味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会成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开展和农业政策制定的核心主题,更重要的是表明着国家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这一点可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的态度看出端倪:与前几年的大兴水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对农业工作新思路的表述不同,这也意味着国家未来将有一系列的相关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一号文件中也会有许多反映这些转变的“干货”。 预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地流转、稳定粮食生产等任务将是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新重点。 1.2. 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高度不断上升 农业供给侧改革在2015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并被写入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10月公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表述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16年12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特别提出,要求“积极推进”。一周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其的表述进一步提升为“深入推进”,并被确立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和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开展的主线,预计2月初出台的一号文件将继续聚集农业供给侧改革。 可以看到自2015年12月提出以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高度不断提升,预计将会成为今年各级政府重视程度最高的政策之一。 由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中透露的信息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今年农业工作的主线更会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去年工业领域尤其是煤炭、钢铁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著的背景下,今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有望由工业领域向农业领域拓展。 2. 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农业难题之道 2.1. 农业供给侧的改革背景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增产导向的政策体系,这是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稀缺的土地资源的现实基础决定的。在这套体系下,我们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1/5的人口,取得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这一世界和历史罕见的伟大成就。但在保证“十二连增”的背后也积累了许多的结构性问题,叠加消费升级引发的需求侧改变也使得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越发迫切,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农业政策导向必须由“保量”转变为“增质”,花更大力气去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2.2. 整体看,三高问题和价格倒挂是核心矛盾 我国“三农”领域问题较多,整体来说主要有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较低等问题,但目前“粮食库存爆满,新粮难进,老粮出不去;国产粮进仓库,进口粮进市场”成为了常态,矛盾最为突出的两个点在于: 1、“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高”的三高问题; 2、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粮价的价格倒挂问题。 三高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再是粮食产量不足,而是自2004年开始的和2008年开始临时对农业市场造成了扭曲。国家为了保障农民收入、激励农民增产,用较高的价格收购每年产出的新粮;仓库为多赚取管理费也乐于“敞开收储”;对于农民来说,更倾向种植国家高价收储的品种,导致这些品种的粮食年年增产(例如在黑龙江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只有7000万亩,2014年大豆减了3000多万亩,玉米增了3000多万亩);对于下游加工厂来说,新粮大多被高价收入仓库中,而出库的粮食由于顺价销售(指国有粮站、粮库等粮食购销企业出售的原粮及其加工的成品粮,必须以粮食收购价格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形成的价格进行销售),造成销售价格远高于进口粮价,因此加工厂更倾向于购买进口粮或其替代品(例如玉米进口受限,可用高粱、大麦、玉米酒槽、木薯等替代),结果造成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最后,由于每年新粮被源源不断的收入仓库,而出库销售受阻,因此库存量不断累积增多,大量粮食在仓库中陈化、变质,最后由国家承担亏损。 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高”反映了生产与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和收储取代市场的机制性矛盾。 价格倒挂问题: 当前我国国内外的粮食价格倒挂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例如,2017年1月11日国内粳稻现货均价为3140元/吨,而国际上大米的现货价换算成人民币仅2555元/吨,国内溢价23%,小麦更为夸张,国际价格只有国内价格的不到一半。 造成国内外粮食倒挂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08年以来国内粮价快速上涨:08年之后,劳动力、土地、资金价格上升带来农产品成本的快速攀升,为维持粮食增产增收的局面,国家推出了临时收储制度并不断调高收储价格,带动国内粮价快速上涨; 2、12年以后国际粮价快速下跌:12年之后,由于包括粮食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降,叠加海运价格的大幅跳水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外粮食到岸价格降幅明显。 2.3. 局部看,玉米和大豆是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作物中,以玉米和大豆的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玉米多无效供给,大量流入仓库而非市场,造成库存居高不下; 大豆则供给不足,产量逐年下滑依赖进口,危及国内粮食安全。 玉米: 自2008年开始实施临时收储制度以来,我国玉米连年增产,2015年产量较2008年增加49%,期末库存量增加421%,年末库存与年消费量之比增至175.7%,累积起了近两年的库存,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库存消费比17%-18%的安全线。从价格上看,以国内外价差最大的2015年6月为例,当时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不到1500元/吨,而国内玉米现货价溢价55%,已经逼近配额外关税税率(65%),若倒挂继续加剧,则进口玉米将对国内玉米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由于国家对玉米进口的管控,玉米下游饲料厂商多采用少用玉米,多用玉米替代品的做法,到2015年我国高粱、大麦进口量均超过1万吨,总和相比2012年上升了7倍。价格倒挂、库存堆积已经让临时收储制度难以为继。 2015年国家首次调降玉米临储价格,并在2016年取消临储价格。通过调减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推动燃料乙醇行业发展,玉米将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破局点。 大豆: 与玉米相反,当前大豆面临的困境在于产量的不断下滑,进口不断增多,对外依赖度已经连续四年超过87%,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大豆产业安全。大豆当前的困境背后是我国大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远逊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优势国家。要想拯救目前濒临崩溃的国产大豆产业,除了调增大豆种植面积外,提升国产大豆的生产效率,增加种子和种植技术的科技含量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现在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提升大豆生产效率的办法,大豆的困境将会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2.4. 农业供给侧改革破局 随着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发生转移,我国农业政策开始呈现出多目标状态,我们将当前我国农业政策目标总结为四大主要目标。 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农民增收、库存合理 四大主要目标分别为,对应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目标,但这四大主要政策目标的执行效果会产生相互制约,例如粮食安全目标要求较高的粮食产量和库存量和较低的进口量,而这就要求产量高且粮价低;而农民增收目标要求较高的粮价和较低的成本,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意味着要保证粮价稳定需要投入巨额的补贴进行收储。由于多个目标相互牵制,农业政策进退两难。 在保证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农民增收和库存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们认为当前的政策目标是:将现在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代入其中,不难发现我国农业政策今后的方向是: 要彻底破除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遭遇的结构性矛盾,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改革当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我国农民在获得适当补贴的状态下生产出与国际粮价相同甚至更低的水平的农产品,真正做到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3. 农业供给侧改革未来路径展望 3.1. 农业供给侧改革并非工业供给侧改革的简单重复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以煤炭、钢铁行业为代表的工业领域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为接下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坚定了信心,夯实了民意基础。不过,与当前市场上许多观点不同,我们认为由于农业和工业的产业情况、行政控制能力等均存在差异,这两个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改革思路和手段以及最终效果也会不同。 所以,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并非工业供给侧改革的简单重复。 工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行业,煤炭、钢铁的情况是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但国际竞争力较强,国企较多,“淘汰落后产能”的供给侧改革措施效果显著。但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情况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价格倒挂严重),行业主体分散使得行政手段效果弱化,同时还面临通胀、粮食安全红线、WTO规定等约束,这就决定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工业供给侧改革有所不同,简单的“限产→涨价”的模式可能无法复制。 我们认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着很多投资机会,而挖掘这些机会需要从分析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开始。 3.2. 农业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2016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已经可以初步看出当前中央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框架,即: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从资源消耗型的“保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增质”转变。 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具体的政策思路可以总结为“结构优化”和“机制改革”。 3.2.1. “结构优化”是当务之急 我国农业已经告别了总量短缺时代,结构性问题成为了当前矛盾核心。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将“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放在首位。 农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包括产品结构(一保、一减、一增、一稳)、经营结构(规模化)、区域结构(因地制宜)、产业结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技术结构(科技创新)和资源结构(节水)等方面。 产品结构: 根据2016年7月底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精神。玉米将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总的思路是,一保、一减、一增、一稳。“一保”就是保口粮、保谷物;“一减”就是减非优势区玉米;“一增”就是恢复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一稳”就是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到2020年将玉米面积稳定在5亿亩,减5000万亩。从国家前期公布的“十三五”期间玉米调减面积方案来看:镰刀湾地区将是主要的玉米结构调减区域。 通过取消临储价格、粮改饲和玉米大豆轮作政策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等政策措施,以解决农业产品的结构矛盾。 经营结构: 我国当前的农业经营结构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占比较小。据农业部统计,2014年底,我国经营耕地规模在30亩以下的农户达2.55亿户,占汇总农户数比重的96.1%,小规模分散经营仍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主体但经营规模30亩以上的农户数量呈小幅增长态势,且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农户数增加较快,达到341.4万户,比2013年增加近24万户,增长7.5%,占总农户数的1.3%。目前我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逐年上升,2015年占比已达35%。今后经营结构的优化将提升适度规模经营的比例,并同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相结合。 区域结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突出主产区,发挥其产能优势。同时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了突出生产条件、生产成本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区,发挥比较优势,保护东北大豆、新疆棉花、长江流域油菜籽、广西和云南糖料蔗等重点产区。 产业结构: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未来必定要走一条融合发展之路。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未来要: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实施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技术结构: 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我们认为,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资源结构: 农业生产缺水矛盾和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我们认为未来国家在农业节水是的动作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西北、华北等地区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2)在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加快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3)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3.2.2. “机制改革”是重中之重 我们认为我国农业现在虽然面临着“产量、库存、进口”三高问题和国内外粮价倒挂问题等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但农村改革停滞、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才是造成这些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当前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的“改革机制”才是关键。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化收购”+“补贴” 自2005、2006年分别启动水稻和小麦的最低价收储后,2008年国家又启动了大豆、玉米和棉花的临时收储。由于这一制度极大的扭曲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了价格倒挂和库存畸高的问题。2014年,由于下游压榨、纺织企业的利益严重受损,启动了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农民将能得到补贴)。 因此目前玉米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预计将成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新方向。 2015年,价格倒挂严重的玉米收储调低了收储价格,次年取消临时收储制度,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化收购”+“补贴”。玉米之所以没有实施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是因为制定目标价格成本很高,在基层推动实施阻力很大,而且从棉花和大豆的实施经验来看,既未改善其供求关系也未赢得价格话语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三权分置”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耕种,集团分配的方式,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所有权仍由集体所有。虽然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分给各户家庭,自主经营,激发起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农地分割、小农经营方式妨碍了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因此,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推行“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与之前的“两权”相比,“三权”不仅仅是将承包经营权一分为二,更是切断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使得承包农户可以通过转让、互换、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地并获得收益,将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城务工。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为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又能加速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从而实现农地与劳动力双双优化配置。 根据去年12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2017年,全国将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妥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争取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取得经验。目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已经达到22个,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最快;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两权”试点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近3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相关试点,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232个县级行政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59个县级行政区,有13个地区重叠;广受关注的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国家部署了33个地区进行试点,目前步伐相对偏缓。 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改革:“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农业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改革方向是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统称“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这样的改革有以下三点好处:1)将惠农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相结合,减少对耕地的破坏;2)用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户调整经营结构,鼓励其进行适当规模经营;3)新型补贴不再扭曲粮食市场价格,在WTO框架中属于绿箱补贴,不受约束,政策实施更加灵活。 4. 政策与产业共振,探寻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投资机会 对于主题投资来说,两个主要驱动力就是“政策方向”和“产业趋势”,如果一个主题能既获得政策大力支持又符合产业趋势,甚至形成共振,那么它就有了成为贯穿全年的大主题的基础,15-16年的新能源车主题行情就是典型代表,而农业供给侧改革也是这样一个难得的主题机会,在2017年值得予以重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比以往更值得关注,因为它将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部署的今年年度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序曲。 玉米产业链(金河生物、登海种业、隆平高科等) 现在市场部分观点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投资思路应该类似16年的工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涨价逻辑,我们认为这确实有可能发生,比如玉米产业链(金河生物、登海种业、隆平高科等)和饲料产业链(禾丰牧业、海大集团、唐人神、金新农等),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本次农业供给侧改革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是整个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一系列的方向,不仅是体制改革且本身也代表一个产业趋势。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场还没有充分理解消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它的空间体现在以下领域。 首先我们看好的是土地流转,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流转是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认为在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会加速推行。 4.1. 土地流转 北大荒、海南橡胶、象屿股份、辉隆股份 土地流转是整合农村零散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们预计2017年土地确权颁证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由点及面有序铺开。土地的流转将带来土地价值的重估,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企业将受益于改革的推进。另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国家试点及地方试点工作从2012年在全国相继开展,今明两年是高峰,参与土地确权的相关公司同样受益。建议关注受益于土地价值重估的和受益于土地确权的北大荒、海南橡胶、象屿股份、辉隆股份和受益于土地确权的神州信息、超图软件。 在具备了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下,我们能看到:高端农机、农业信息化、新型化肥、节水灌溉需求上升。这才是安信策略认为的一个更全面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我们认为,以上这些逻辑都会在2017年逐步展开,相关领域的公司在这个主题上都会有比较强的一个表现。 4.2. 高端农机 一拖股份 规模经营推广后用机械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既能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和品质,预计会受到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青睐。工信部、农业部、发改委去年12月22日联合发布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中也提出目标:2020年我国农机装备品种达到5000种左右;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50%左右;重点农机产品可靠性较“十二五”提升50%以上;在重点主机产品、关键零部件领域分别形成2-3个知名品牌;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我们预计大型高端农机和机械化率较低领域的农业机械将最受益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议关注行业龙头一拖股份、调整较为充分的星光农机、积极发展植保无人机的隆鑫通用。 4.3. 农业信息化 华宇软件 我国农业现代化,先后经历了水利化、工业化、机械化,下一步将是精准化、智能化。美国的小麦种植物联网渗透率已经达到39%,农场渗透率达80%;日本老龄化社会倒逼其进入了农业机器人时代,而我国的农业物联网还处在试验和示范的阶段,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将有很大提升空间。具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可分为:农业管理信息化、生产信息化、服务信息化、消费信息化、土地确权和食品安全六大方向。除了土地确权外,当前建议关注布局食品安全溯源平台的华宇软件和信息发展,和农业消费信息化的大北农、农产品、辉隆股份、吉峰农机。 4.4. 新型化肥 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未来,农业将会更加强调产出质量。当前我国化肥浪费严重,平均利用率约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55%的水平。作为农作物的粮食,肥料也将面临升级,更加专用、高效、环保,侧重提升农产品品质。复合肥龙头这几年纷纷,推出了缓控释肥、硝基肥、水溶肥、作物专用肥、配方肥、生物肥、有机肥等新型肥料,并针对种植大户和农场主的特殊要求开始提供测土配方施肥,联合种子、农药、农机等公司提供一体化农资,提供农业金融服务,提供粮食收购、仓储及贸易服务。看好复合肥行业龙头: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 4.5. 节水灌溉 京蓝科技 高效节水灌溉是每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会提到的一个重点方向,201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对效率的提升十分明显:1、提升产量30%~50%,2、节约用水50%~80%,3、同时还节约人力资本。我们测算“十三五”新增节水灌溉将达到1亿亩,每年约2000万亩。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从三方面支持节水灌溉行业:1、政策上加快推进,2、规模经营比例增加提升高效节水灌溉需求,3、节水灌溉向智慧化方向升级。[详情]

一号文件公布:五大顶级券商推荐最受益概念股(名单)
一号文件公布:五大顶级券商推荐最受益概念股(名单)

  新浪财经讯 2月5日消息,在关于“一号文件”投资标的上,广发证券建议重点关注受益于玉米去库存及土地流转相关的主题投资机会。玉米去库存相关个股有中粮生化、登海种业、象屿股份等,土地流转重点关注对象为北大荒、辉隆股份、亚盛集团。 长城证券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土地流转概念股,如罗顿发展、北大荒、芭田股份、新农开发、辉隆股份、象屿股份。 华创证券判断今年“一号文件”将再次聚焦土地流转、农垦改革、种业创新等,建议关注象屿股份、隆平高科。同时,继续推荐玉米相关板块,关注登海种业、中粮生化、金河生物。 长江证券建议关注糖、禽养殖、饲料,并关注种业、疫苗类个股,推荐益生股份、民和股份、仙坛股份、圣农发展、华英农业、南宁糖业、海大集团、禾丰牧业、唐人神、金新农;关注“一号文件”政策预期机会,推荐隆平高科、登海种业、普莱柯及北大荒。 国金证券认为,种子板块关注价值将有望提升,推荐配置型品种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弹性标的农发种业、敦煌种业等。而后周期板块作为布局今年的上佳板块,动保、饲料皆可为,推荐唐人神、中牧股份、禾丰牧业等。[详情]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董峻)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说,“只有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先锋、提供支撑,才能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 附:农业供给侧改革概念股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将催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投资相关机会,更是成为了多数券商主要看好的投资主线。 安信证券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农业板块投资机会主要包含两条逻辑,一是农业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重点关注土地改革及种业板块和动物疫苗板块。二是大宗农产品去库存去产能,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重点关注大宗农产品期货映射以及畜禽产业链。个股重点关注中粮屯河、中粮生化、南宁糖业、海南橡胶、新赛股份、新农开发。[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