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力推 培育农业新动能

  记者 邵海鹏

  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2012年以来发布得最晚的一次。与2016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一致,其核心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这份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内容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农业转变由“量”向“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少0.8%,中国粮食总产量止步十二连增。不过这一产量仍是历史第二高位,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农产品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

  有学者提到,当前大量谷物需进口,人们真正需求的生产不出来,在品质和质量安全上国产农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朝夕之功,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该如何去做?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未来农业领域要更重视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等,一号文件也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有何区别?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这二者既有传承和延续,又有创新和发展。从内在联系看,不论是改革还是调整,都涉及农作物的区域布局、各类农产品播种面积以及产量变化等。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这次改革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供给侧改革促生行业机会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团队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虽然积极但整体有限,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即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视、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和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报告提到,玉米在临时收储制度下价格扭曲,供给、库存严重过剩,2015年收储量已占当年产量的52%。2015年11月农业部出台对“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作为执行“镰刀弯计划”的第一年,2016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大幅下调。据行业内的研究机构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的统计口径,2016年秋季我国籽粒玉米产量已降至2亿吨,较上年下降了3000万吨。此外,2016年还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制度。

  目前,国内收购价格大幅回落,市场化定价下和进口玉米的价差已明显消除。在去库存的背景下,今后玉米价格上涨幅度或较有限。

  而大豆产量偏低,严重依赖进口,种植面积不断下滑,2016年农业部发布促进大豆生产的规划,力争种植面积和平均亩产双双提高。

  此外,产业政策下的行业机会包括振兴奶业、绿色生态。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