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6日03:00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徐锐 ○编辑 孙放

  在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之下,“骄龙系”围猎广汽集团、与中核钛白“交叉买股”的幕后真相有望逐步揭开。

  在上证报8月15日刊发《庄股广汽》一文后,上交所当日即向广汽集团下发问询函。明细来看,除问询“骄龙系”的整体持股状况外,随着广汽集团A股股价的节节攀高,监管部门还较为关注广汽方面是否与骄龙资管存在某种利益关系,且此前是否接待过骄龙资管的调研。当然,在“骄龙系”全面控盘广汽集团A股的背景下,上交所还要求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中的风险因素。

  据上证报此前调查,骄龙资管旗下资管产品从2015年二季度起大举买入广汽集团A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位列广汽集团十大股东榜的“骄龙系”产品包括中信建投浦江之星、骄龙1号、骄龙2号、骄龙3号、骄龙68号、中信建投金星一号等共六只,合计持股规模高达22551.73万股,掌控了广汽集团六成以上的A股实际可流通筹码。不仅如此,在骄龙资管旗下各资管产品持续买入广汽集团A股的过程中,更有多个疑似其“关联方”的自然人账户(魏兆琪、王云、张本等)也频繁进出广汽集团股东榜。从中可见,“骄龙系”对广汽集团A股的控盘力度之大远超外界想象。

  针对上述背景,上交所在问询函中首先要求广汽集团向骄龙资管核实:其旗下产品是否存在一致行动关系,上述资管产品是否与广汽集团其他股东存在关联关系或者一致行动人关系;同时,问询函着重强调要核实上述资管产品是否与曾出现在广汽集团十大股东名单中的自然人股东魏兆琪、王云、张本存在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人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骄龙资管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最新持股情况及其资金来源,同样也需核实并对外披露。

  此外,上交所还要求广汽集团核查并披露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以及上述两者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与骄龙资管及其一致行动人存在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果有相关利益关系,则需详细披露有关情况。而广汽集团2015年以来是否曾接待骄龙资管的调研或来访,也是监管部门的关注点之一,根据上交所要求,广汽集团期间如果接待过骄龙资管代表,还需披露调研来访的时间、调研人员、调研内容等情况。

  有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A股上市公司群体中存在个别公司聘请外部机构进行市值管理的案例,加之在“骄龙系”建仓持有广汽集团A股期间,后者股价稳步上扬、连创新高,基于此,监管部门抛出上述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而当一家上市公司的大部分实际流通筹码都掌控在同一资本阵营手中时,其背后的潜在风险亦不得不防。在问询函中,上交所即要求广汽集团向投资者充分揭示相关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公司A股实际可流通股本的特殊性、A股与H股的溢价率、同行业比较等情况。

  根据上证报此前计算,在剔除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和万向集团公司(长期持有)的持股后,广汽集团实际可流通A股仅为其A股比重的8.57%,即3.62亿股,不足其总股本的6%。而广汽集团过小的A股实际流通股本,则为骄龙资管入局乃至控盘提供了可乘之机。

  值得一提的是,广汽集团日益“庄股化”的趋势也引发了市场投资者的担忧和警觉,在昨日大盘放量大涨的背景下,广汽集团股价逆势下跌2.46%,处于两市A股跌幅榜的第四位。

  作为“骄龙系”另一个深度介入的标的,中核钛白在15日一早即临时停牌,公司将如何解释其与骄龙资管之间的合作“异象”,同样值得关注。

  据上证报调查,骄龙资管两大创始人股东王德亮、张本以及骄龙资管旗下的浦江之星资管计划,在最近一年半时间内先后对中核钛白的股份进行了大规模的买卖操作。与此同时,中核钛白则在去年11月通过金星一号资管计划进行杠杆式投资,其聘请的投资顾问正是骄龙资管,事后来看,由骄龙资管操盘的金星一号也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广汽集团A股。

  暂不论“交叉买股”的表象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利益勾兑,仅看中核钛白将资金交由骄龙资管打理,同时“骄龙系”资金又持续买卖中核钛白股票的事实,就足以令外界联想到,如此运作背后是否存在内幕交易的嫌疑。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香港不欢迎内地科技股吗?

与美国股市相比, 港股的科技类股票乃至整体“新经济”股票比重都远远不及,同样与此相关的则是港股市场整体估值长期被认为过低——美国大量高PE(市盈率)的科技股,显著提升了整体市场的PE。

是什么在左右住宅价格?

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为什么不掉?那是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每年净增长五六十万人,而深圳已经是过千万人口的城市,现在还在增长。北京的朝阳区,光是中央电视台就为它带来了几万人,所以这个地区的租金持续上涨。

IMF依然误解了欧元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独立评估办公室都在它们各自对欧元危机的官方回应中忽略了同样的核心问题。一场金融危机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来应对,同时主要通过削减开支的方式来大幅削减预算赤字。快速的财政调整措施能推动经济结构改革,从而催生更快的经济增长。

华为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还不够

目前的华为与当年的华为相比,已经是一个“新”华为了。只是,这个“新”华为依然面临着当年的“老”问题——人性化的不足。不过,“压力”已经不是今天的主要问题,焦点是尽到本分和人性化不足的矛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