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1日08:54 一财网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近期市场上票据风险事件频发。对此,在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浦发银行副行长兼金融市场业务总监谢伟表示,该行严令禁止票据中介介入,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前、中、后台保持分离的,这样做不容易造假和产生操作风险。

  浦发银行8月10日发布的2016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21.72亿元,增长16.22%;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70亿元,增长11.99%。截至6月末,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5%,较2015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严令禁止票据中介介入

  对于今年来频频曝出的票据风险事件,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主要是因为票据业务短期发展过快,但是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控手段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导致票据中介盛行、违规操作频发。

  从银监会公开发布的处罚公告来看,截至今年5月底,票据违规处罚有237条,占比为23%。

  之前银监会对票据业务开展专项检查,于2015年底下发《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下称203号文)。在此次专项检查中,银监会检查发现,票据违规业务涉及“七宗罪”。7月6日,银监会城市银行部下发《关于对城商行票据业务进行风险排查的通知》,提出目前城商行票据业务还存在几大风险,直指票据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实物票据管理混乱、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资金划付违规操作、员工行为管控不力。

  对于频发的票据风险,银行该如何应对?浦发银行副行长兼金融市场业务总监谢伟表示,浦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管控票据风险,加强管理。

  第一,浦发于今年年初成立了总行的票据中心,明确了专人管理,通过架构设计加强管理,推动票据业务更好的发展。

  第二,谢伟称:“市场上出现的票据案件所揭示的一些问题,第三方票据中介的问题比较多。”浦发由此严令禁止票据中介介入,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前、中、后台保持分离的,这样做不容易造假和产生操作风险。

  第三,加强业务的检查和管理,通过分行自查,总行抽查,发现问题苗头,排查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对同业出现问题的案件进行解剖,对照其中业务操作、管控、流程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谢伟表示如果在这其中存在一些缺憾的话会尽快弥补。

  净利增幅站稳两位数

  根据浦发银行2016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浦发银行(集团口径)实现营业收入821.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4.71亿元,增长16.22%,其中非利息净收入270.57亿元,同比增长52.34%,非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近1/3。实现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7.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67亿元,增长11.99%。

  截至6月末,浦发银行资产总额53712.93亿元,比2015年底增加3269.41亿元,增长6.48%。本外币贷款余额24487.65亿元,比2015年底增长9.05%。本外币存款余额29557.47亿元,比2015年底增长0.05%。

  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5%,较2015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准备金覆盖率为208.30%,保持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较高水平;贷款拨备率(拨贷比)3.43%,比2015年底上升0.13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17024.25亿元,较年初增加559.02亿元,增长3.40%。投行业务方面,存续期债务融资工具余额同比增长78.14%,并购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并购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6.14%,绿色信贷余额1808.42亿元。交易银行业务方面,交易银行特色业务量21046.36亿元,电子渠道交易量同比增长40.48%,移动金融客户数同比增长159.96%。

  资本充足方面,截至2016年6月末,浦发银行并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7%,9.52%,12.16%。

责任编辑:张彦如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