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07:10 第一财经日报

  一等12年 中影上市终成行

  何天骄

  此次募集资金逾40亿元,是中国影视业迄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虽然在业内大家都尊称中影为老大哥,但体量上要想重回“老大”地位恐有难度。

  等待近12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600977.SH,下称“中影”)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8月9日,中影股份开盘首日股价上涨43.95%,至12.84元。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此次募集资金逾40亿元,是中国影视业迄今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虽然在业内大家都尊称中影为老大哥,并创下影视产业最大IPO,但中影在营收规模上已经被一些民营公司所超越,体量上要想重回“老大”地位恐有难度。

  从最新市值看,万达院线市值高达832.8亿元,华谊兄弟354.2亿元,光线传媒323.5亿元,中国电影市值239.7亿元。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影是影业国企中做得较好的,上市后会更快发展壮大,但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说,很多民营影业公司已经做得非常大,产业链布局也很完善,中影很难重回老大的地位了。”

  蛰伏12年终上市

  作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影股份由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中国联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资于2010年成立,中影集团占股93%,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中影股份的成立,可以视作中影集团谋求上市的重要一步。

  早在2004年,中影集团曾尝试赴香港上市,但因主管部门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和娱乐业,最终搁浅。2008年,中影集团上市计划再次启动,但受累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上市计划再次受阻。随后,华策影视(300133.SZ)、光线传媒(300251.SZ)等民营影视公司相继登陆证券市场。关于中影股份将要上市的消息时有传出,但直到2014年中影股份才发布招股书,不过是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

  中影主营业务为电影发行与放映,招股书显示,2013年~2015年总营收分别为45.63亿元、59.60亿元、72.97亿元,增速分别为1.82%、30.61%、22.42%,其中电影发行与放映营收占比达76.43%、81.245%、81.14%。

  对于中影的成功上市,知名电影人高军称,“与此前民企上市不同,国字头的中影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可以视作中国电影市场走向规范化的里程碑。中影的成功,毫无疑问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据了解,中影上市后会加速在影视产业链多个环节的布局。

  中影方面称:“中国电影此次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将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影院投资、数字放映推广、购买影院片前广告运营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但能保证公司良好的发展态势,还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并带动国内电影行业的稳步前进和持续发展。”

  重获荣光?

  曾几何时,中影生产的电影占据了国内大量银幕,是当之无愧的电影“票房一哥”,如今,随着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民营企业崛起,中影在电影内容的票房占比也随之下滑,电影内容票房占比第一的位置也被夺去。

  2013年,中影股份总资产为79.36亿元,在全国娱乐业总资产排名第一。然而仅仅在两年后,中影股份总资产就被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后来居上。截至2015年,中影股份总资产为108.91亿元,华谊兄弟为178.28亿元,万达院线为154.59亿元。

  此次成功公开募股后,中影股份能否重回行业老大位置?这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国家队”的身份,中影股份有着其他影视娱乐公司不可比拟的种种优势,但重回老大地位恐怕有一定难度。

  中影的营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政策福利”,中影与华夏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进口片发行企业。

  中影股份在招股书中表示:因来自进口影片的发行收入和毛利贡献占总收入和毛利的比例较高,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收入占比分别为36.50%、46.59%和43.86%,毛利占比分别为23.20%、33.77%和37.17%。

  中影强项的除发行业务存在一定政策风险外,传统影视制片制作业务中影尚需突破。2015年,这块业务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1.71%。其涉猎的影片也较为单一,多为商业大片和主流影片。究其原因,作为国企的中影股份,制片策略始终比较保守。

  陈少峰表示:“我觉得上市对中影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中影上市之后投资电影制作估计不会增加,制作电影内容促进出口也很难去努力。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说,中影已经不再是一个老大了,今后内容制作方面也很难超越几大民企了。”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