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06:33 金融时报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CPI同比增1.8%债市安全边际仍厚

  杨毅

  本报见习记者杨毅CPI同比连续3个月回落,PPI同比连续7个月回升。8月9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再次引起债券市场的关注。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债券市场收益率目前暂对CPI的敏感度更高,尤其是在PPI改善的环境下,这反而有可能增大债券市场提前入场的机会。整体而言,债券市场目前的安全边际仍然比较高。

  CPI增速持续回落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物价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1.9%降至1.8%,与市场预期一致;经季节性调整后,7月CPI环比小幅上升0.2%。分项看,食品价格环比继续下跌,而非食品价格则涨幅加大。

  同时,7月份PPI同比跌幅明显收窄,从上月的-2.6%跳升至-1.7%,高于市场预期的-2.0%;经季节性调整后,7月PPI环比继6月小幅下跌0.2%以后,再度回到上涨区间,涨幅为0.2%。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和环比增速都有所上升。

  在点评7月份物价数据时,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2月我国CPI跳涨至2.3%之后,市场对于“滞胀”担忧不断,而5月份CPI回落至2%后,市场对“通缩”的担忧又来了。事实上,短期CPI下降并非趋势,仅是基数效应的变化,未来基数效应同样可能会导致CPI回升至2%以上。邓海清称,2015年担心“通缩”,2016年上半年担心“滞胀”,2016年下半年又担心“通缩”,这都是杞人忧天而已。

  具体到债券市场,CPI等数据将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分析人士称,价格因素应该是主导债券市场收益率最为关键的变量之一。CPI和PPI是对债券市场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价格数据。在CPI和PPI同上同下的时候,价格数据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是清晰的。可是二者一旦出现方向上的背离,则很容易干扰对债券收益率的判断。

  债市依旧平稳运行

  进入8月份,CPI和PPI又再次站在了背离的交叉点上。回顾近几个月的表现,二者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CPI同比增速从2.3%下降至目前的1.8%,而同期的PPI则从-3.4%收缩至-1.7%。业内人士预计,后期CPI与PPI的背离仍然可能持续,价格背离的原因更多的是基数效应的推动,PPI后期所受的基数影响要比CPI大得多。

  方正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杨为敩认为,在价格背离期,债券收益率可能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价格背离期间容易引发收益率的反复调整,即使收益率原先处于上升或下降的大趋势里,在价格背离的阶段中上升或下降的步伐会减缓;二是收益率的趋势和当期CPI或PPI的变化幅度关系不大;三是价格背离阶段收益率的表现更多与经济长周期变化有关。

  杨为敩进一步表示,经济增长的长周期趋势对债市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当长周期处于向上的阶段时,市场对通胀更为敏感,而当长周期处于向下的周期时,市场则对通缩更为敏感。

  不过,从市场表现看,近期债市走势则相对平稳。本周一(8月8日)利率债整体小幅下行。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日终,国债收益率曲线除个别期限外,整体下行1至3BP;政策性金融债曲线和国开债曲线除个别期限外,整体下行1至2BP。而信用债收益率亦整体下行。具体来看,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AAA)3M期限收益率下行3BP至2.59%,6M期限下行2BP至2.62%。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AAA)3年期下行2BP至2.89%,5年期下行2BP至3.17%,10年期下行3BP至3.48%。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黄文涛称,9日公布的CPI继续下行,未来食品价格的同比下行或将继续加速,CPI短期仍然处于下行之中。就目前而言,债券市场最大的利好是资金充裕,10年国债或将继续朝着2.5%的目标前进。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