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02:26 证券时报

  慧球科技称原董事长顾国平仍可以对公司决策形成实质性控制,在公司董事会中仍控制全部5个席位,“公司认定顾国平先生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顾国平8月9日却明确回复证券时报记者称:“目前我已经和慧球毫无关系。”

  证券时报记者 万谦

  匹凸匹原实际控制人、原董事长鲜言日前正式受聘于慧球科技(600556),担任证券事务代表一职。需说明的是,在鲜言此次公开入职慧球科技前,市场上已有“鲜言与慧球科技存在关联关系”、“鲜言已经介入慧球科技的经营管理”的传闻,并由此引发了上交所的问询。

  慧球科技日前成立的5家子公司中,有3家名为“科赛威”,与鲜言控制的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音;并且,慧球科技其中一家在湖北荆门新成立的子公司,注册地在荆门汉通置业有限公司的“楚天城”物业内,而鲜言为荆门汉通的法人代表。对于种种市场猜测,慧球科技均以“纯属巧合”作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慧球科技在上交所要求公司协助股东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况下,一度阻碍举牌方深圳市瑞莱嘉誉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下称:瑞莱嘉誉)披露权益变动报告。

  此前慧球科技5人董事会以“同意1票;反对1票;弃权2票;延期表决1票”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披露瑞莱嘉誉权益变动报告的议案。有意思的是,慧球科技现任董事长董文亮为“88后”,有投资者质疑“88后”年轻人如何一跃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背后是否有他人控制。

  慧球科技称,原董事长顾国平仍可以对公司决策形成实质性控制,在公司董事会中仍控制全部5个席位,“公司认定顾国平先生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顾国平8月9日却明确回复证券时报记者称:“目前我已经和慧球毫无关系。”

  那么,慧球科技现在是谁在当家?

  鲜言受聘证代

  8月8日晚,慧球科技(600556)公告称,该公司8月5日的董事会会议通过了多项议案,其中包括聘用匹凸匹原实际控制人、原董事长鲜言担任证券事务代表一职。

  隔日(8月9日),慧球科技以涨停收盘。

  鲜言是何许人也?资料显示,鲜言于2005年至2010年任上海宾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2011年至2012年任精九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2011年至2012年任北京天依律师事务所律师;2012年至2015年11月任匹凸匹董事长。

  需说明的是,匹凸匹原名多伦股份,正是在鲜言担任董事长期间,该公司宣布进军当时市场热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并改名为匹凸匹。因为名字“奇葩”,改名一事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但是,改名后的多伦股份,互联网金融业务进展并不顺利。去年底,匹凸匹完成易主,五牛基金取代鲜言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按照此前的公开信息,慧球科技和匹凸匹之间,慧球科技和鲜言之间,并无明显的联系。慧球科技为何会突然聘用鲜言担任证券事务代表?

  资料显示,7月30日,慧球科技突然宣布,公司拟成立科赛威供应链(湖北)有限公司、科赛威智能(深圳)有限公司、科赛威(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阿尔法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狮子沟旅游产业有限公司5家子公司,拟涉足供应链金融、生物与化工新材料、能源与环保、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应用系统技术开发、旅游等市场热门领域。

  有意思的是,慧球科技拟成立的5家子公司中,有3家名为“科赛威”,与鲜言控制的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音;另外,慧球科技其中一家在荆门成立的子公司科赛威供应链(湖北)有限公司(最终工商名称核准为:湖北科赛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地址正好位于荆门汉通置业有限公司(下称:荆门汉通)所在的“楚天城”物业内。

  荆门汉通是匹凸匹的控股子公司,而鲜言在辞去匹凸匹董事长职务后,目前仍是荆门汉通的法人代表。并且,在匹凸匹去年年报中,荆门汉通为匹凸匹唯一的收入来源。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鲜言与慧球科技存在关联关系”、“鲜言已经介入慧球科技的经营管理”的市场猜测。上交所日前发出问询函,重点问及慧球科技新设子公司与鲜言之间,“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与相关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其他利益关系或经济安排。”

  “鉴于鲜言先生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运作上市公司的丰富的经验,本着为公司广大股东利益及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愿望,公司聘用其担任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负责处理公司证券事务及信息披露事宜。”慧球科技在公告中表示。

  诸多巧合?

  值得说明的是,鲜言并未获得董事会秘书资格证书。慧球科技称,鲜言已承诺将会参加上交所举办的董事会秘书任职资格培训。

  然而,如前文所述,鲜言与慧球科技之间已经存在诸多关联猜测,在公告中,慧球科技一致以“纯属巧合”作解释。

  其中,慧球科技在荆门成立的湖北科赛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为“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响铃路楚天城60号楼301”,正好位于荆门汉通所在的“楚天城”物业内。

  慧球科技对此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荆门汉通楚天城60号楼具有完备的办公条件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且当地人力成本、场地租赁成本较低,可扩展及配套程度高,较为符合公司目前的发展需要。慧球科技还强调,公司除了租赁荆门汉通的“楚天城”物业外,“与上市公司匹凸匹并无其他关联”。

  至于慧球科技拟成立的5家子公司中,有3家名为“科赛威”,与鲜言控制的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音译相同,慧球科技也以“纯属巧合”回应。

  慧球科技8月8日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强调,截至回复函披露日,除了鲜言在慧球科技担任证券事务代表一职外,“并未发现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与相关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其他利益关系或经济安排”。

  另一个“巧合”事件,则涉及慧球科技的举牌方。此前8月1日,上交所对慧球科技发出一份问询函称,瑞莱嘉誉已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慧球科技1973.96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999978%,且已通知慧球科技拟发布相关权益变动报告书,但慧球科技一直未予以配合披露。

  据悉,瑞莱嘉誉注册地为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4036号荣超大厦四层,这与慧球科技成立的子公司科赛威智能(深圳)有限公司(注册地: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4036号荣超大厦5F),同在一幢办公楼。对此,慧球科技以“纯属巧合”回应,并称“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与瑞莱嘉誉并无关联关系。”

  “88年”董事长

  与蹊跷的表决

  除了前述诸多“巧合”,慧球科技还在上交所要求公司协助股东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况下,一度阻碍举牌方瑞莱嘉誉披露权益变动报告。

  上交所由此对慧球科技采取暂停信息披露直通车资格的监管措施,并告知瑞莱嘉誉可以通过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媒体自行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

  根据权益变动报告书,瑞莱嘉誉已于7月21日起至7月28日陆续增持慧球科技1973.96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999978%。这一持股比例超过了慧球科技股东吴鸣霄(去年年报显示持股3.55%),成为慧球科技第一大股东。

  慧球科技强调,瑞莱嘉誉的持股比例并未“达到”5%,未触发公司权益变动披露义务。慧球科技公告还称,公司8月5日的董事会会议审议了《关于披露公司股东深圳瑞莱嘉誉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权益变动报告的议案》,审议结果为:公司董事长董文亮决定延期表决;公司董事温利华、刘士林放弃表决;公司独立董事刘光如否决该议案;公司独立董事李占国同意该议案。

  “同意1票;反对1票;弃权2票;延期表决1票”,混乱而蹊跷的表决结果,将举牌方瑞莱嘉誉的权益变动报告书“拒之门外”。

  慧球科技还称,瑞莱嘉誉在买卖公司股票并未达到5%的前提下要求公司予以披露的行为,“不能排除系利用本公司信息披露以达到抬高公司股价,帮助其获利出货的目的”。

  需说明的是,慧球科技此前的第一大股东为原董事长顾国平,他因为遭遇平仓事件,目前直接及间接持有慧球科技710万股,占比1.8%,持股比例已低于5%。

  慧球科技强调,顾国平仍可以对公司决策形成实质性控制,在公司董事会中仍控制全部5个席位,“公司认定顾国平先生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但是,顾国平8月9日却明确回复证券时报记者称:“目前我已经和慧球毫无关系。”

  资料显示,顾国平于今年7月18日辞去慧球科技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务,于7月20日辞去战略委员会主任、董事等职务。另外,在顾国平之前,王忠华、花炳灿、张凌兴等高管已于今年5月23日离任。

  接任顾国平董事长职务的董文亮为“88后”。资料显示,董文亮于1988年12月出生,硕士学历,曾就职于上海华尚投资有限公司,慧球科技总裁综合管理助理。

  一位“88后”的年轻人如何从公司总裁综合管理助理一跃成为董事长,有投资者就此质疑慧球科技的董事会,实际上已经被他人控制。

  慧球科技一位离职人士透露,慧球科技现任董事长董文亮,实际上并未代表顾国平。记者就此向慧球科技求证,但慧球科技董秘办公室电话持续无人接听。

  需说明的是,上交所已要求慧球科技提供鲜言的书面函件,说明是否直、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是否直、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席位,是否控制上市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信息披露事务。这一要求比直接问询慧球科技更进一步。上交所还强调,对于慧球科技涉嫌存在的违规行为,将对公司和有关责任人启动纪律处分程序。

责任编辑:宋真真 SF020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