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1日02:15 证券日报

  监管异常交易不是打压市场

  ■择 远

  上交所已经连续两周向市场公开发布证券异常交易行为监管典型案例,涉及集合竞价虚假申报、强化尾市涨跌停趋势的虚假申报、盘中虚假申报和盘中异常申报两类异常交易行为。

  对于交易所连续公布监管典型案例,市场上有不同的声音。笔者同样对此有话要说。

  首先,对于异常交易的监管,不能与打压市场画上等号。

  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交易模式不断涌现,异常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异常交易的行为予以监管,以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

  我们看到,对于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交易所重点关注的是是否存在反向操作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会迷惑、扰乱市场的真实交易,从而诱导中小投资者的跟风盘进来“抬轿子”。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异常交易行为监管打击的是类似“敢死队”、通过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来获利的人,其他正常交易的投资者不会受到影响。

  另外,我们看到,交易所监管的不仅只是针对“打涨停”的行为,如果是跌停板上出现违规行为,同样会采取监管措施。

  所以,对异常交易的监管不是打压市场,而是规范市场。而这一点,上交所在7月22日的答记者问中也有过明确表态,称证券异常交易行为监管,主要针对资金交易量大,伴有异常特征,且可能影响正常交易秩序的交易行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行为,并不会触发异常交易行为监管。加强对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目的正是为了让广大中小投资者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其次,对于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不是最近才开始的,而是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推进的一项工作。

  2015年6月12日,上交所发布了修订后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2015年修订)》,其前身是该所于2008年5月14日发布的《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指引》。制定《监控细则》的目的是维护证券交易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交易风险。

  同时,《监控细则》明确,上交所在实时监控中,发现证券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或者证券交易出现异常的,有权采取盘中临时停牌、口头或书面警示、要求提交合规交易承诺、盘中暂停相关证券账户当日交易、限制相关证券账户交易等措施。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控,这是一项长期都在推进的工作。只不过,这次是交易所将监管案例进行了汇总、发布,通过“以案说法”,引导市场投资者树立合规交易理念,加深对交易规则知识的理解,正确认识到一些所谓“操盘技术”的市场危害性。这有助于中小投资者在遇到证券交易价格短期大幅波动时,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避免盲目的“追涨杀跌”以致蒙受损失。

  再次,这是落实“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要求,推进监管公开的一个表现。根据国际监管部门组织(IOSCO)《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则》中的要求,监管者的责任应该准确、客观、清晰,监管者应该采用明确、一致的监管程序。为此,证券监管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都必须向有关当事人公开,必须保证有关当事人对证券监管过程和监管结果方面信息的知情权。

  所以,在推动监管公开的大背景下,幕后监管必须要逐步走到幕前来,告诉市场监管者“在做什么”“会怎么做”,并为不断推进监管标准公开进行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香港证监会“夺权”港交所?

不论哪一个监管机构主导上市审批,提升港股市场素质最终仍需落实到企业管治的改善和规范中来。改革上市架构,在推动改革的漫漫长路中,只是第一步的尝试,未来无论法律条例的修改,监管和执法的加强,还是投资者教育的改进,无处不关键,也无处不艰难。

商务部为何棒打“美年大健康”

假如商务部这一大棒狠狠砸下来,不是打蔫了“美年大健康”,而是窒息了中国医疗市场健康发展的活化因子、消解了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市嘲供给侧”改革能量,中断了医疗服务市场多层次需求与多层次供给的有效循环。

华润才是结束万科宫斗的钥匙

很久以来,华润并没有太多的声音,可能是囿于央企的身份吧。但王石主动敲门来了,华润该如何表示呢?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快要打开了!

日元为何能成为避险货币?

半年来,日元对人民币的涨幅已接近30%,促进了人民币在没有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有序释放了对一篮子货币的贬值压力,并通过改善贸易条件推动了中国出口的企稳。在日元币值趋稳之后,一旦美联储加息预期重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可能再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