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8日07:05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进入 双向直接投资时代

  邵宇

  [随着以资源安全与地缘拓展为主线的对外承包工程、产能和资本输出蓬勃发展,ODI的规模终将超过FDI,中国也将从直接投资净输入国变为输出国]

  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在全球化3.0时期蓬勃发展,主要承担了产业与技术转移的功能。在冷战时期,马歇尔计划是最具代表性的直接投资和支援计划,有美国地缘布局的因素。其后的产业转移则更多是微观企业基于区位理论选择的结果,其背后的驱动有市场、成本、资源等要素。全球规模的再分工和其背后的规模效应使得特定产业在各区域集聚,直接投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存量来看,全球直接投资有明显的导向性和区域集中的特征。截至2013年底,全球27.9万亿美元直接投资存量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洲内部就占了10万亿美元,其实其中很多欧元区和欧盟国家间的直接投资可以理解为经济体“内部”的投资;而柏林墙倒塌后,西欧也对部分东欧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资。除此之外,中北美和欧洲这两个相对发达区域之间的投资规模也较大,存量规模为5.1万亿美元。再次,东亚是各区域中对外部直接投资吸收较高的区域,但3.9万亿美元存量规模中仍有1.8万亿美元来自内部,主要来自日本产业对“亚洲四小龙”的转移,以及之后亚洲发达经济体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从趋势上看,1990年以来,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在直接投资方面的重要性稳步提高,其流入规模2013年全球占比已达53.6%,流出规模占32.2%,存量占比达33.3%。驱动未来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变动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全球分工布局和相关投资协议的加强:一方面,一些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进一步从先发新兴经济体向后发新兴经济体和欠发达国家转移;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新一代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等投资贸易协定,将强化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投资自由化程度。

  随着中国作为生产型经济体规模的扩张,对海外资源的需求不断提升。对外直接投资(ODI)在过去几年的增速显著快于外商直接投资(FDI)。以海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例,中国主要的工程输出集中在地缘亲近的亚洲和资源丰富、开发不足且风险较高的非洲。

  从存量来看,基于自身对资源的需要,以往中国的海外投资多集中于能源领域,在2005年至2014年6月之间,以所有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为统计样本,中国总的ODI投资额是8700亿美元,其中能源投资达3960亿美元,占比达45.5%;对金属与矿产资源的投资为1240亿美元,占14.2%。

  新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快速提升,除了输出资本换取资源外,还有以“一带一路”为平台进行的“基建稳增长”和“产能换安全”战略。因此在直接投资领域,随着中国以资源安全与地缘拓展为主线的对外承包工程、产能和资本输出蓬勃发展,ODI的规模终将超过FDI,中国也将从直接投资净输入国变为输出国。

  (作者系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瑞士无条件工资是蜜糖还是毒药

如果生来就有基本工资做保障,人类将更有追求梦想的可能:最终选择的工作会更多的释放创造力,同样对社会有利。这就是选择工作的自由,也是瑞士人周日对“无条件工资”发起公投的初衷。

降低贸易成本可助益经济增长

生产一件物品每支付1美元的成本,将该产品带到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手中则需要2.19美元。相比之下,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成本更接近1.34美元:虽然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但也有很高的附加费用。

MSCI纳入A股哪些股票能吸引外资

目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前向12个月市盈率/市净率分别为11.9倍和1.3倍,接近10年均值水平。医药生物和必选消费估值最高,前向市盈率接近22倍,前向市净率为3.4倍。能源、公用事业和金融估值最低,前向市盈率不足10倍,前向市净率低于1倍。

切实的改革比权威人士更管用

在嘈杂的政策争论中,我们甚至有点忘记了,只有真的改革,才是安度难关的良药。我们面临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的,只要改革事业没有终止,我们的希望就没有失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