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7日03:01 上海证券报

  ⊙记者 覃秘 ○编辑 邱江

  \*ST宇顺三年前豪掷14.5亿元收购雅视科技,在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的同时,却让有些人受益良多。公司日前披露,正筹划对雅视科技的控股权进行处置,以方便后续的资本运作。一旦实施,简单计算,三年前的这笔买卖,预计最终给上市公司带来超过10亿元的损失。而进一步梳理整个交易过程可以发现,在上市公司承担巨额亏损的同时,却有人赚得盆满钵满。

  *ST宇顺此次斩仓雅视科技的理由十分充分。据披露,雅视科技今年一季度经营情况进一步恶化,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下降53.15%;实现净利润-2771万元,同比下降70.31%。另外,上市公司2015年度财务报表被审计机构发表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意见之一即为雅视科技的应收账款收回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公司带来巨额损失。即使是斩仓,上市公司还承接了雅视科技2.69亿元的银行债务敞口。

  三年前看好的“金宝贝”,咋就突然变成了一堆“烂资产”?*ST宇顺将此归结为行业环境的变化。据披露,雅视科技主要从事手机TFT液晶显示模组研发、生产和销售,受整个手机行业的影响,触控显示屏行业市场形势严峻,而且将日益艰难。2015年下半年以来,触控显示屏行业进入深度洗牌阶段,行业内厂商大面积亏损、转型甚至倒闭,作为三星代工厂的东莞普光和深圳最早一批电子制造企业中天信在2015年均因经营问题停产。

  由于标的资产当年有着对应的业绩承诺,在业绩承诺未能兑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找原股东方追偿,缘何上市公司的损失超过10亿元?2013年年底,上市公司以14.5亿元的对价收购林萌控制的雅视科技,原股东林荫等承诺标的资产2013年至2015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0.83亿元、1.18亿元和1.42亿元,但最终实现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0.85亿元、0.74亿元和-0.53亿元,三年累计仅实现当初承诺净利润的31.92%。

  承诺的补偿去哪儿了?答案是:被申请变更了。回查公告,在2015年5月21日、6月12日、2016年4月29日、6月3日,作为补偿主体的林荫曾四次向上市公司提出变更业绩补偿方案,其中有两次申请被否,一次变更已经获得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认可,最新的一次申请也已经获得董事会通过。

  详细梳理各次业绩补偿方案变更之后的变化,不难发现补偿责任主体精明的“逃逸”路径。当初的交易方案显示,林荫等原股东曾承诺,在补偿期内任一会计年度,如实际实现净利润与承诺利润差额在10%以内,以现金进行补偿,如差额超过10%,则以股份进行补偿。据此计算,雅视科技2014年度业绩未达标,上市公司需回购林荫所持有的906万股公司股份。不过,就在该补偿方案即将提交股东大会之时,林荫提出更改申请,并最终达成新的补偿协议,以三年到期之后累计结算,并增加了林萌的现金补偿选择权。

  然而,雅视科技2015年度的业绩表现更糟糕,5346万元的亏损加重了林荫等的补偿负担。据此计算,林荫有两种补偿方式的选择:一是3.78亿元的现金;二是1840.5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85%),这是林荫等补偿责任主体目前所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严格按补偿条款计算应为4807万股)。但是,林荫仍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豁免”,于4月底申请将补偿股份数调整为994万股被否后,又申请将补偿金额调整为2.33亿元,目前新的方案已经获得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在申请对业绩补偿方案进行变更的同时,林荫还表示,在雅视科技100%股权作价不高于2亿元的情况下,承诺以2亿元估值按照程序受让雅视科技不低于51%的股权。

  按照林荫最新提出的补偿方案,不妨对交易双方算个简单的盈亏账。以上市公司为主体,三年前其以14.5亿元收购的雅视科技,目前原股东方出价2亿元受让不低于51%的股权,且上市公司还需要为雅视科技承接2.69亿元的银行债务敞口,即使算上原股东给予的现金补偿,其亏损额预计也将在10亿元以上;而以林荫等原股东为利益主体,其补偿加上买回雅视科技不低于51%股权,合计付出约4.33亿元,尚不及当年上市公司支付给其的现金对价4.64亿元,更何况林荫等原股东当时还拿了4800万股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些股份的市值目前约为12.5亿元。

  买卖腾挪之间,加上屡屡变更的业绩承诺补偿方案,有人最终完成了巨额的利益交换。

责任编辑:宋真真 SF020

相关阅读

瑞士无条件工资是蜜糖还是毒药

如果生来就有基本工资做保障,人类将更有追求梦想的可能:最终选择的工作会更多的释放创造力,同样对社会有利。这就是选择工作的自由,也是瑞士人周日对“无条件工资”发起公投的初衷。

降低贸易成本可助益经济增长

生产一件物品每支付1美元的成本,将该产品带到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手中则需要2.19美元。相比之下,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成本更接近1.34美元:虽然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但也有很高的附加费用。

MSCI纳入A股哪些股票能吸引外资

目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前向12个月市盈率/市净率分别为11.9倍和1.3倍,接近10年均值水平。医药生物和必选消费估值最高,前向市盈率接近22倍,前向市净率为3.4倍。能源、公用事业和金融估值最低,前向市盈率不足10倍,前向市净率低于1倍。

切实的改革比权威人士更管用

在嘈杂的政策争论中,我们甚至有点忘记了,只有真的改革,才是安度难关的良药。我们面临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的,只要改革事业没有终止,我们的希望就没有失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