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7日04:02 证券日报

票选中国好银行: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定于7月7日在北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第四届银行综合评选”正火热进行中。欢迎参与投票!

  ■本报记者 彭 妍

  在银行理财市场渐趋冷清的背景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之低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即便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和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贬值压力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也都一直乏人问津。

  “很少有储户主动投资外币理财产品,我们银行也是断断续续发售外币理财产品,之前有一段时间甚至都没有外币理财产品业务”,《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时,某国有大行网点的理财经理如此表示。

  正在该行办理业务的一位储户告诉本报记者,“我之前也买过外币理财产品,谁知道收益率低得几乎感受不到,也就与定期存款利率差不多。”

  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遇冷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外币理财产品的销售情况可谓每况愈下。有些银行一直没有发售过外币理财产品,一些银行目前已停售外币理财产品,就连部分国有大行如今也改为断断续续地发售,而有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则种类单一,只发行美元类产品,而且销量也不理想。

  《证券日报》记者在梳理银行理财产品时发现,相比于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极低,产品品种少,投资期限也较长。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都在3.5%以上,而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只有百分之二点多,最低的则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远低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例如,建设银行发行的一款名为“汇得盈外币理财”的澳元币种理财产品,期限为89天,预期年收益率为2.6%;中国银行发行的一款名为“中银汇增”的美元理财产品,期限为183天,预期收益率为0.8%。

  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6月1日到2016年5月31日,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713款外币理财产品。但从各外币产品的收益率来看,预期收益率有明显向下趋势。美元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2015年6月份的1.81%降至今年5月份的1.43%;澳元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2015年6月份的3.11%降至目前的2.09%。

  某国有大行的客户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银行此前一段时间暂停了外币理财产品的销售,最近才开始发行几款外币理财产品,但前来购买的储户很少,投资者都嫌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太低。”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部分中小银行时发现,多家城商行一直都没有开展过外币理财业务,多位理财经理对于原因都表示,“是总行的统一安排”。在某城商行的网点,当记者表示想购买外币理财产品时,该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我们行今年二季度开始就没有再做外币理财业务,以后做不做现在还不知道。”

  外币理财不受追捧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走低。对于普通储户来说,兑换美元后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外币存款和理财产品,其收益率都远低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只有美元升值空间大于人民币和美元理财的收益差,兑换美元并投资美元理财才合算。无论人民币贬值是否长期存在,目前来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多在3%—4%,暂时还没有必要兑换美元并购买外币理财产品。

  有银行理财经理表示,毕竟人民币理财的投资渠道依旧很多,外币理财的渠道则相对较少。对中长线的个人投资者来说,人民币资产仍是最合适的投资品种。如果是没有外汇需求的客户,就不必刻意持有外币理财产品;如果是未来对外币有持续需求的人士,如海外学子和日后有移民计划的客户,可适当购买该类产品,以规避汇率风险。

  另外,对于外币理财产品一直不受追捧的原因,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长期保持低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则相对要高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外币理财产品的购买市场,使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因此银行发行的动力也就不足。另外,汇率的波动也使投资者选择持币观望。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瑞士无条件工资是蜜糖还是毒药

如果生来就有基本工资做保障,人类将更有追求梦想的可能:最终选择的工作会更多的释放创造力,同样对社会有利。这就是选择工作的自由,也是瑞士人周日对“无条件工资”发起公投的初衷。

降低贸易成本可助益经济增长

生产一件物品每支付1美元的成本,将该产品带到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手中则需要2.19美元。相比之下,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成本更接近1.34美元:虽然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但也有很高的附加费用。

MSCI纳入A股哪些股票能吸引外资

目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前向12个月市盈率/市净率分别为11.9倍和1.3倍,接近10年均值水平。医药生物和必选消费估值最高,前向市盈率接近22倍,前向市净率为3.4倍。能源、公用事业和金融估值最低,前向市盈率不足10倍,前向市净率低于1倍。

切实的改革比权威人士更管用

在嘈杂的政策争论中,我们甚至有点忘记了,只有真的改革,才是安度难关的良药。我们面临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的,只要改革事业没有终止,我们的希望就没有失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