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6日08:0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金牛理财网 何法杰

  在窄幅震荡持续半个多月之后,5月31日A股奋起反击,主要股指普遍涨逾3%。作为引爆点的则是纳入MSCI概率的不断提升、深港通开通时间的临近以及海外资金提前布局A股的预期。而在此之前,香港市场早在5月下旬就迎来了反弹,将其年内跌幅收窄至4%左右,大幅跑赢内地市场20%左右的跌幅。

  去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募基金参与沪港通交易的指引,旨在多元布局两岸三市的沪港深通基金应运而生,并在QDII额度受限、汇率压力高企以及深港通临近的当下再度步入发行高潮。不过,从部分已成立的沪港深通基金的投资运作及业绩表现来看,其内部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多一条资金出海、多元布局的渠道固然重要,但更应关注精选基金管理人及基金产品,在A股与港股资源互补、共存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业绩的长远进步。

  自去年4月份首只沪港深通基金——景顺沪港深精选股票成立以来,截至2016年5月底,已有15家公司旗下21只相关主题基金成立,另有7只基金已经完成或正处于募集之中。

  涉足此类基金的既有嘉实、富国、广发、博时、宝盈、长盛等大中型基金公司,也有创金合信、东方红资管、泰康资管以及前海开源这样的行业新秀。尤其是前海开源全力开拓相关产品线,已有4只基金成立,另有3只正在发行,涵盖蓝筹精选、智慧生活、优势精选、智慧生活、创新、新机遇、龙头等主题。富国、宝盈也分别已有3只、2只产品处于运作之中。

  港股投资比例高低不一,投资业绩显著分化。21只基金中景顺、宝盈、嘉实、广发、国富以及工银旗下的7只为股票型基金,仓位至少保持在80%以上,其余产品则均为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其对于港股投资比例的上限也有所区分,除宝盈、博时旗下基金上限仅为40%,国富沪港深成长精选股票、富国天源沪港深混合分别为50%、75%以外,其余基金产品港股投资上限最高均可达到95%及以上。

  从其实际运作来看,由于多数基金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当下仅有6只产品对港股有所涉猎: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精选、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混合占比分别达到了86%、75%,远超其余基金产品,前者今年以来微涨0.1%,后者跌幅仅为6.16%,均大幅领先同期权益基金平均水平;博时沪港深优质企业混合、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占比则在20%左右,但业绩表现大相径庭,前者受重仓个股大幅回调拖累较深;创金合信沪港深精选混合、东方红睿轩沪港深混合配比则仅在2%以内。

  其余次新基金产品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均尚未对港股表现出明显偏好。而得益于建仓时适逢股指探底反弹阶段,多数次新基金均取得了一定的正收益。

  整体来看,在今年以来的市场行情中,分散风险、高配港股对改善基金业绩还是有一定助力的,但实际的业绩水平则主要取决于基金管理人在两岸三市之间灵活配置资产、适时增减仓和精选优质个股的投资能力。

  近期港交所先后推出收市竞价交易时段、市调机制等制度调整,使得业内对深港通临近开通的预期再度提升,对投资额度增加或取消限制、扩大可投资范围等细节的憧憬有效提升了市场情绪。

  当前香港市场的估值则已滑落至历史底部区域:恒生指数市盈率9.2倍、市净率0.97倍;国企指数更是仅在6.7倍PE、0.79倍PB的水平。恒生AH股溢价指数持续运行在130点左右的高位,低估值、高派息的港股市场价值投资优势明显。而A股市场中小创板块在经历一年来的大幅调整之后,部分景气度提升、确定性较高的新兴成长公司有望再度开启高成长、高估值行情,从而与港股形成优势互补。两岸市场中的稀缺性行业、公司也可借此实现互联互通,如港股中互联网、油服、博彩等行业以及A股中的白酒、医药、军工、传媒等板块。

  新生的沪港深通主题基金由于无需具备QDII资格和申请外汇额度,在操作管理、投资运作以及资金效率上较传统的QDII基金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其连接两岸三市,提供跨市场投资方式和优势资源互补的配置价值相对显著,可作为资金出海、多元配置的有效渠道。但在具体产品的选择上,仍需以基金管理人的人投资能力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基金经理跨市场配置能力突出、精擅优选个股、过往业绩得到验证的相关产品,如基金经理海外投资经验丰富的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精选、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混合等基金。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阅读

瑞士无条件工资是蜜糖还是毒药

如果生来就有基本工资做保障,人类将更有追求梦想的可能:最终选择的工作会更多的释放创造力,同样对社会有利。这就是选择工作的自由,也是瑞士人周日对“无条件工资”发起公投的初衷。

降低贸易成本可助益经济增长

生产一件物品每支付1美元的成本,将该产品带到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手中则需要2.19美元。相比之下,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成本更接近1.34美元:虽然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但也有很高的附加费用。

MSCI纳入A股哪些股票能吸引外资

目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前向12个月市盈率/市净率分别为11.9倍和1.3倍,接近10年均值水平。医药生物和必选消费估值最高,前向市盈率接近22倍,前向市净率为3.4倍。能源、公用事业和金融估值最低,前向市盈率不足10倍,前向市净率低于1倍。

切实的改革比权威人士更管用

在嘈杂的政策争论中,我们甚至有点忘记了,只有真的改革,才是安度难关的良药。我们面临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的,只要改革事业没有终止,我们的希望就没有失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