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聂欧
国家一系列对外战略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空前压力。
5月的最后两周,中国的金融“走出去”战略可谓重头戏连连。
5月20日?22日,亚投行第五轮谈判代表会就出资比例、投票权、理事席位、首任行长等焦点问题取得积极成果。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对外表示,中投公司下设中投汇通这一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方案已经获批,注册资本或将不亚于丝路基金。
顾大伟还表示,日后还将通过中非基金、东盟基金、中拉基金、中阿基金等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我国正与哈萨克斯坦拟建中哈产能合作专门基金,规模也约达60亿美元。
此外,人民币纳入IMF[微博]特别提款权SDR的“一篮子货币”问题,也备受关注。这是继2010年人民币因“不可自由使用”被“拒之门外”后,IMF每隔5年的再一次审核,也是人民币成为“硬通货”的必跨门槛之一。
“国家一系列对外战略之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空前压力。”央行[微博]货币政策司一位司局级人士称,货币政策的“十三五”规划已摆上领导层桌面,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要章节怎么写,将事关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成败。
据悉,“十三五”规划的人民币国际化部分,或将着眼于优化现有人民币跨境政策、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推广人民币回流和输出等四大“家庭作业”。其中,资本项目开放配套的风险管控问题,不仅将掀起数据统计、审核方式的一系列改革,还将引发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以及相应的人员、机构变动。
四项“作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上述央行司局级人士处获悉,备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要议题,将主要包含四个领域的建设性工作:
其一,是进一步推进眼下三项重要改革,即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其关键点,就在于人民币能否被IMF纳入SDR“一篮子货币”。一旦纳入,人民币将可以与黄金及其他自由兑换货币一同充当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换句话说,人民币将与“一篮子货币”中已有的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货币一道,获得成为“国际货币”的认证。
前述司局级人士称,这一举措的成功将取决于改革是否到位,即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利率、汇率改革能否顺利实现,只有改革到位了,人民币才有成为硬通货的底气——“这将是‘十三五’期间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
其二,是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包括人民币回流和输出两方面。前者要加大开放步伐,后者则将借鉴国际经验,不仅要在政策优化上发力,还要在政府结构、机制体制上有所改变。
其三,“十三五”期间将加紧建设和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包括正在建设之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将争取于今年底前实现首期上线。后续还将分阶段实现跨时期、全球覆盖的最终目标,提高人民币支付和清算的效率及稳定性。目前,央行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当中。
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包括推广人民币跨境计价这一重要工作,要鼓励境内企业在签订跨境合同时,打破当下多用美元计价、美元结算或者仅用人民币结算的局面,多推广人民币计价,从而规避汇率风险。
“企业的议价能力是关键,但其货币计价多参考于政府机构。”前述央行人士称,人民币目前的跨境使用还大多限于结算货币层面,大部分境内企业仍旧在对外贸易中承担着汇率风险。央行工作的下一步难点,在于我国政府几乎所有涉外的项目审批、统计、核算亦均采用美元计价,“要从政府开始改变思维方式”。
这一改变正在各部门积极推进。如今年1月起,海关各类信息载体和新闻稿中,都仅表述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统计数据,不再提及以美元计价的统计数据。
“货币当局要努力,各相关部委也要协同配合。”前述央行人士称。海关数据标准化仅仅是开始,下一步我国涉外的所有经济管理、统计、核算都将采用本位币计价。
其四,“十三五”期间,将加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防范。
至今,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的速度、步骤仍存有较大争议,仍有学者明确对随之而来的热钱问题表示高度担忧。这使得货币当局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不得不更加重视风控问题。
据悉,风控的抓手在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取代现行的微观审批式管理。这就是说,央行、外管局等机构对跨境贸易的传统审批将进一步减少,一部分经常项目将不再设立事前审批,而主要依靠一系列风险指标来进行宏观审慎管控。一旦指标接近监管红线,企业将接受实时调查和监督;指标超过红线,则一部分业务将被暂停甚至取消。
“这就类似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前述央行人士称,关注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会成为央行最重要的两个抓手——管住了,企业就会越放越活,人民币自然也会越走越好。
或借鉴日本“黑字环流”计划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将迈出跨越性的一步,针对前述四项工作中的第二项——优化现有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将借鉴日本政府1980年代的“黑字环流”计划,加快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全球步伐。
所谓“黑字环流”,即日本政府为缓解国际压力采取的旨在将国际贸易盈余、外汇储备和国内私人资本,通过政府发展援助(ODA)和商业贷款等渠道,重新流回至发展中国家,从而达到削减国际收支顺差、促进日本对外投资并改善对外关系的一项金融政策。
在人民币回流方面,我国资本项下还存在较多管制,后续将逐步加大开放步伐。而人民币输出方面,目前的境外流动性仍然较低,央行将在后续工作中着重扩大输出规模。
“过去,人民币输出主要依靠传统的货物贸易和少量对外投资。”前述央行人士称,“十三五”期间,会有较大借鉴和创新。
具体说来,日本“黑字环流”计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于1986年9月提出,一是在世界银行[微博]成立了20亿美元的日本特别基金,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二是从其外汇储备中拿出30多亿美元的SDR,向IMF提供政府贷款;三是参与国际开发金融机构的增资计划,合计39亿美元。
之后的第二期和第三期,一方面鼓励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扩充日本特别基金,另一方面鼓励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和本土商业银行,与世行等国际机构组成银团贷款,通过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直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双边援助性日元贷款。与此同时,日本进出口银行还承销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日元债券。
混杂了政府发展援助(ODA)和商业性日元贷款的“黑字环流”计划,曾在1980?1990年代向中国出口了大量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贸易顺差严重,但却能够通过约束性贷款有效得到缓解,实现资金环流。
而低成本的援助性贷款则存在一系列附加条款——例如,该贷款只能用于购买日本设备,或者只允许日本公司进入设备招标阶段,排除欧美等国的竞争性企业。
前述央行人士坦言,总额约650亿美元的“黑字环流”,有三方面借鉴意义:一是国家如何借其输出部分产能,实现产业升级;二是成功扩大了出口贸易;三是以廉价融资提高了日元贷款的吸引力,鼓励境外项目、境外企业大规模使用日元融资,加速了日元国际化。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日本进出口银行两大机构在其间的举措和作用,尝试新设专门机构来快速推进人民币的境外使用。
“但问题出来了,日本的两家机构已于1995年合并为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其监管和归属问题早已理顺。”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一位研究员称,两家机构更倾向于政府部门而非金融机构,其效用也非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与进出口银行所能比拟。倘若中国成立类似机构,应将其下设于央行还是财政部?应由汇金公司出手控股,还是由外汇储备主导出资?其监督管理是否该直接由国务院进行?而几大相关部委,又如何排序做股东?
在中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互相抢食并不鲜见,部委间“跑马圈地”也属常态,那么新设机构的归属问题,很可能会引发新的博弈。
“但是,不改不行。‘十三五’是人民币国际化颇为关键的5年,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前述央行人士称,首先就要从政府部门的全局观入手。目前来看,央行研究主导这一难题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