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纽曼
关于中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许多评论员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容乐观。然而有充足理由相信,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要求供需同步增长。因此若要从整体上理解经济增长,要兼顾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近几十年来,中国在这两方面的增长以及二者之间的合理平衡上都做得十分出色。如果深入研究供需两方面,就更加能领会到GDP增长目标的意义。
中国劳动力增长受各方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府扮演了“执牛耳者”的角色。政府可以通过支撑总需求等方式来维持低失业率。其他的项目举措可在此基础上开展,包括劳动力转移,把农村地区上百万失业人口和等同于失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从事生产性工作、普及教育程度以及延迟退休等。尽管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无可避免,但未来多年内,中国劳动人口总数仍有很大潜力持续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商品生产商、服务商的创新和有效管理,生产率会有所提高。未来几轮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涵盖诸多重要项目,包括清洁水供应、环境改善、西部大开发、城市交通、教育与卫生保健设施等方面,以及现有基础设施的扩展、升级和维护等。诸多此类投资势必将带动中国未来几年生产能力提升。
经济改革方案的主要原动力来自通过对资源进行调配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换取更高平均投资回报,从而实现生产率的提升。
中国高效崛起的能力有目共睹,因此,中国在未来几年里多领域齐头并进,实现生产率增长连年赶超西方国家也在情理之中。就生产力增长而言,中国已经成绩斐然,而且还会继续维持生产力的强劲增长势头。
生产率增长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有足够的需求来消化增长量也不容忽视。需求增长是GDP成因中一个更易于调控的要素,当然这需要用到一些分析能力和配套的调控机制。
与生产能力相比,需求量在经济发展中可能长时间处于过低的水平。在这段时期,政府应适当介入来填补需求的不足,而私营企业则继续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
当前,许多经济实体都在拉动内需使其与生产能力持平上步履维艰。积极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提高私营产业需求。为解决供需矛盾,中国有极其丰富的手段来促进信贷总量,而有些手段在大部分西方国家都不具备,这其中就包括放宽存贷比率的刚性限制和对单家银行贷款增长率的行政限制。
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更为直接的形式来刺激消费,尤其是在经济投资方面,显得尤为必要。对此,政府可以启动和资助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达到两个目的:其一,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需求和就业机遇;其二,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国已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投资项目成功实现了消费和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前期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有能力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继续推进类似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数以百万计的生产性就业岗位。随着工人的大部分新增收入投入消费,更多的消费需求也由此产生。
多年前,中国制定了今天看来无比睿智的经济战略:供给和需求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该战略主要集中在能够为中国提供绝佳发展机遇的两个领域: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能力投资,二是出口。为了鼓励投资,中国政府采取促进私营企业发展和其他机制互相配合的双重并进思路,其中包括对大型工业企业的建设提供支持帮助其提高产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地区等。交易链的繁荣最终让政府机构的每项投资都带来消费者的消费与储蓄,同时也让私营企业的商品与服务产业沿着链条持续发展。中国对那些推动生产力持续增长的项目给予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让它们以各种新形式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尽其所能地演绎经济增长新态势。
(作者系鹏睿金融集团主席、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本文有删节)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