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智库谈创新创业:未来技术革命可能一半出现在中国

2015年05月18日 14:47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盘古智库做客新浪财经《改革问道》线下沙龙时指出,要鼓励中国的企业要能放手,在模仿阶段就去模仿,要是处于必须本土化阶段的时候就本土化。到技术前沿的时候,企业的力量加上市场的推动力,加上政府的帮助,一定要占领一些技术权限,未来技术革命可能50%就出现在中国。

  张礼立:我国七成水务靠国外品牌急需自主创新

  张礼立:我们看到这个行业里面,虽然中国有这么多的行业,可能都想走出传统模型和传统行业,或者承载着互联创新的思路往前走,但实际上它的阻碍和困难还是蛮大的。有些行业是值得我们现在去关注的,除了互联网和游戏,其实有一些跟民生直接相关的行业,可以考虑。

  比如跟环保相关的中国的水务问题,一个相对官方数据是,中国有接近7成的水务、净水资源的管理不是中国的本土的企业,而都依托国外品牌。这样一个管理模式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积累了自己真正能够掌控的技能和可利用的平台,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当这些国外专家离开中国,离开水务,离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资源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是不是有真正的能力,通过创新和更好的平台思维,能够把它做起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就是一个行业。

  另外一个“当务之急”的行业就是大制造业。大制造业包含了流通、整体配套、产业链,整体来讲,对工业和制造这个行业,也正好是一个契机。正好借互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或者工业4.0核心概念,找到一些创新的思路。比如从传统制造业逐步通过创新创业,转变到制造业服务行业里。

  未来中国十年或者是十五年GDP的成长比例,更多来自于服务的话,制造业如何重塑,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行业。这同时也包含了我们在发达信息行业中的一些突出的工具平台,怎么可以作用到一些跟实际民生相关的,比如智慧城市的落地。很多智慧城市落地是在说,怎么让我们的老百姓出行更便捷,就是智慧交通,能够从这些行业里面着手,这个可能会更有发展前途。

  程实:金融是创新创业的牛鼻子

  程实:创新创业不是一个新词汇,我们仔细研究发现,众人创新万众创业,已经从一个话题上升到一个国策。为什么现在会成为一个国策?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个人有两个解释。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创新创业是我们深化改革的一个伴生的产物,经济学家科斯说企业家的本质属性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我们现在中国讲的非常多的就是要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把市场深度做下去之后,企业的边界就打开了,创新创业有了更大的宏观空间,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也是对它的第一个解释。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往深度推的时候,创新创业的空间才会真正打开,这时它才会成为一种国策。

  第二个观点,从实际的角度,可以看看美国的经验,美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最早是在1959年出现的,后来在60、70年代有一个大发展。为什么美国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创新创业的高潮呢?

  很重要的一点,当时的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跟咱们现在中国经济一对比非常像,六几年的时候美国经济增速到达最高峰,从那以后到现在美国经济增速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点。中国经济增速也是这样,现在处于一个平稳的减速的阶段,我们经济增速在下降。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像美国一样,它实际是拓宽经济增长质量非常好的契机,这个时候创新创业也是非常好的机遇。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为什么现在创新创业成为一个国策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市场机制改革做深了。另外,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创新创业必须登上舞台核心的新常态。

  金融是创新创业的一个牛鼻子,抓住金融这个点,创新创业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推动的切入点。我觉得原因有三条:

  第一条,创新创业是什么?创新和创业的本质属性就是对资源的重新配制。在资源配置方面金融是行家,因为金融掌握了非常多的资源,金融不仅掌握资金流,它对信息流、物流,很多方面都有全面的信息掌控。所以金融是实现资源配置非常好的抓手,这也是创新和创业金融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一个原因。

  第二,在当前我们国家创新创业的现状来说,金融的力量并不是用得太多,而是用得太少,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把金融作为一个切入点来推进创新创业的原因。

  第三,创新创业本身也能给金融行业带来一个鲶鱼效应。因为中国的金融行业目前来看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伴随着整个经济增速的下降,整个金融行业面临一些增长性的困难,这时创新创业恰恰是金融行业能够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很好的机会。金融行业有很多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一味地服务大企业、传统行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没有找到非常好的盈利增长点,或者新的综合化服务的切入点,只有把创新创业放在业务发展中心,才能实现创新发展。所以,金融是破解创新创业的牛鼻子,得抓住它。

  何帆:创新创业不能都指望货币政策

  何帆:货币政策是一个宏观政策,而我们讲的创新创业实际上属于结构性改革,不能对货币政策寄予太高的期望。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的时候,通过加息可以遏制通货膨胀。但是如果经济不行了,再放水,大水漫灌,原来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这样做代价很大。

  所以,对货币政策来说,就是稳定现在整个宏观经济的形势,这是最关键的。创新创业需要一些点对点政策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政策可能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因为财政政策更适宜于定点去做。无论是减税也好,或者是提供一定的补贴也好。

  这些财政和货币都是传统的宏观政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政府自身要去革命的,过去办一个企业,盖一个楼,得盖一百多个章甚至八百多个章,现在能不能把这些减少?这些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关键的。如果我现在只是一味地放松货币政策,很可能不仅没有让这些金融的水浇灌进中小企业,这些水可能会流到别的地方,比如流到房地产,带来资产价格的泡沫,很可能流到股市,股市最后热得一塌糊涂,但是需要钱的企业还是没钱。

  张礼立:从企业本身来看,可能更多是看一些可以落地的事情。我们一般说中国都是轻管理,但是我们的管理很重,该管的不该管的可能都在管,是不是管到位,是值得政府考虑的问题。

  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六个字:大而全、小而美。从管理本身来讲,政府非常细致,但是同时它又兼顾宏观和微观,同时要考虑政策和市场。从大而全的概念来讲,今天我们进入全民互联,全民物联,进入到大众趋势,但是这些信息还是很孤立。从政府角度看,需要有一个融合的平台。跟做企业一样,把这个融合的平台打开,格局做大,不管是金融的鼻子也好,还是从信息的口也好,当你的信息量一旦大到全,企业创新可能走的方向和突破口可能就有一个概念。

  程实:财政和货币对创新创业支持不足

  程实:如果把中国放在全球的视角看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状态是小政府、小市场。政府和市场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都不够,并不是谁多了一点,谁少了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个数据,德国目前整个创新创业的孵化器里有5成是政府直接驱动的,剩下两成是社会资本驱动,再两成是私人驱动,再剩下两成是混合模式。美国目前支持创新创业公共的政府力量是非常强的,占有非常主导的作用。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什么?全国目前来看孵化器从87年第一家到现在,一共有1600多家,这其中有600家是政府主导,剩下1000多家是非政府主导。政府虽然投入很多财政力量和货币政策,但目前来看对于我们创新创业这个新起点上的需求,我们的财政和货币的支持都是不够的。

  民间资本对于整个创新创业的资本、资金、识各方面的,全面支持也是不够的。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讲,创新创业跟我们一贯提出来两只手的看法是一样的,我们还是要用活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还是要进一步做好,而不只要做减法,我们还要做加法。对于看不见的市场这只手还要充分引导它,让它能够更充分实现自己的定位

  刚才提到PPT的模式,目前在中国尤其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这是大力推进的一段时间。目前PPT的一个主导的方向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业这一块。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创新创业相对少一点。但是公共服务这一块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从2015年刚开始首批的项目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公共服务这一块现在属于刚启动,大家都在探索一种新模式,这一块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目前还处于一个初期尝试阶段。

  张礼立:政府考核阻碍创新企业发展

  张礼立:我的公司是火炬计划其中的一个,我们有各种颜色的巨人火炬,绿巨人、火炬巨人,各种各样的计划。其实有一个核心解释,我们当然是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当然这方面支持是现金方面的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了解国家对这种所谓创新、高科技行业、企业有没有一些相应的引导。的确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痛苦,比如政府每年会做一个考核,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可能要考核,每年都要考核。当时提交的这些数据发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以后你就上黑名单了。

  恰恰没有意识到我们做企业也很辛苦,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发生变化,你当时让我报的材料,可能是我根据我当时的规模,当时的战略规划,和当时的市场收益提供的材料,基于事实,并没有弄虚作假。

  但是当市场发生不断变化的时候,这个材料其实跟原始的数据发生一些出入,那时对企业家来讲,他考虑的一点是,尽可能不上黑名单。企业家经常考虑规避这个方向,这个无形的手其实碰到了非常深的地方,你也不能说它错,没有对与错,在企业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你发现可能原来一年以后是往这个方向走,但由于这个框架,事实上反而有时阻碍了我们。

  申请政府这方面的计划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拿到政府资助。现在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我们投入的几个核心的痛点,或者是压力,第一个就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里其实第一个是成本结构问题。

  也就是说你的企业成本结构来影响到你最终的成本,那么我们来看整个成本结构里,如果今天要谈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有很多偶合机遇,你在做企业的时候,在最初的时候,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能像互联网一样,去找PE,去找风投。可能一个故事讲得非常好,就有人看中。而是你真的要脚踏实地去做。做的过程中就是大量的投入,而且这个投入很可能是一个无底洞。

  何帆:未来技术革命可能一半出现在中国

  何帆:中国企业模仿一点错都没有,因为你学习的过程首先要先通过模仿,中国模仿学习曲线非常逗,很快进入技术前沿,然后在进入技术前沿之后再有自主的创新。但是自主创新的时候,按照现在过于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时不会让你通过。

  我们过去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比如说你在河的这边要到河的那边,你现在修了一条桥,你要过这个桥的话,要收你的过桥费。可以,因为这个桥是你修的,所以我过你的桥当然要给你缴费。如果我要划一个皮艇,以另外的方式到那个地方行不行?如果我们现在任着知识产权保护继续这么下去,会保护着我现在的终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你只要到了这个终点,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划船,过我的桥,一定要向我缴费,这样会影响到我们很多。

  我们有很多自主创新都是快到最后要看见胜利曙光的时候被人摧毁了。我们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被别人盯上了。所以,刚开始研究的时候并不关心你。当你已经研究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他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然后等你快研究到只剩下最后10%,你就要成功的时候,它突然降价90%,没办法跟它竞争。所以,要综合使用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力量来做。

  我觉得不是因为中国的研究力量不行,我们有很多优势。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讲21世纪改变全球经济的有两个现象,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城市化;另外是新技术革命。

  我估计他想的可能是发生在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但实际上新技术革命里至少有50%是在中国的。因为中国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中国有非常庞大的市场。治理大气污染的技术到最后一定是中国最牛逼,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严重的雾霾问题,就像高铁一样,你的技术可能最开始是德国、日本的,但是为什么要在中国把它商业化?因为只有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如果能够把市场的优势用好,中国最后会打造技术的最前沿,我们会定下标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另外,中国还有大量的科技人员,我们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再一次让博士的工资比保姆的工资还低,我们有大量被低估的廉价而且优秀的研发人员。如果能够把这些研发人员动员起来,因为有时候就是拼人。

  如果这个项目,美国可能是顶级的科学家带了两个助手去做,我这边是一百个工程师去做。我们跟老外有时讲中国的技术攻关,动不动调上千名工程师技术攻关,他们见都没见过,吓傻了。我们有技术优势,有些技术不是天才人物在关键节点革命性的创新,现在的创新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创新加起来的。所以,创新没那么难。

  但是我们要鼓励中国的企业要能放手,在模仿阶段就去模仿,要是处于必须本土化阶段的时候就本土化。如果你要到技术前沿的时候,企业的力量加上市场的推动力,加上政府的帮助,一定要占领一些技术权限,我认为是有机会的,未来技术革命可能50%就出现在中国,很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

文章关键词: 货币政策创新创业政府企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天津大学教授在美遭诱捕被控间谍罪(图)
  • 体育詹皇31分骑士胜老鹰 皇马将解雇安切洛蒂
  • 娱乐甄珍瞒离婚20年儿不知 情史:为谢贤发妻
  • 财经五月的救赎:平均两天出一项稳增长政策
  • 科技中国每年收百亿漫游费 国内成本几乎为零
  • 博客银行职员:我对存款消失案的看法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恋爱观调查 7成大学生不反对“傍大款”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水皮:股市5.19行情或重新上演
  • 连平: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举多得
  • 齐俊杰:养老金已成为最重的税
  • 天天说钱:中国改变世界的8大工程
  • 易宪容:香港金融市场大时代将到来
  • 张明:警惕金融业过度发展的危害
  • 傅蔚冈:过度悲情的出租车从业者
  • 冉学东:A股牛市正在拓宽贫富鸿沟
  • 朱大鸣:高铁应替代房地产成为新支柱
  • 叶檀:医生应不应该拿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