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文艳报道
近期有媒体称,由四部委联合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有望于近期正式公布。
据了解,《规划》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发展领域和5项重点工程。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列位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3月27日,工信部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就透露,《中国制造2025》总体方案已经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而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是国务院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之一。
市场规模诱人
对于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重要性,博览财经主任研究员柏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是当前进行深海油气开发及输送、建造当前国际最前沿的LNG船、建造国际领先水平的军用舰船必须掌握的技术前提。
柏双分析,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对中国通过实现对南海的深海油气开发从而在南海的主权及经济权益争端中占据有利地位,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从煤向清洁的天然气转型并在全球利润最高的LNG船等尖端造船工业分到一杯羹,对中国壮大海军、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需求大,市场规模诱人”。深圳市思格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高瞻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洋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0%左右,未来这一比重还将上升,且深海石油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另外,随着勘探、开采海洋石油的进程,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需求因而也是非常大的。另外,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消费结构随之转变,这种转变也会推动产业发展。
罗高瞻告诉记者,“煤炭消费减少,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海上风力发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也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也有业内人士称,国家战略推动,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非洲、中亚等许多地区,都是未来石油开采的重点区域,需要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记者了解,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型意义重大。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目前一些船配企业在此背景下已经蓄势待发。这些船企着力进行新品研发,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和品牌竞争力。
海工装备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
对于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发展现状,柏双告诉记者说,我国海工装备底子薄,但近两年发展速度极快,正在逐渐从海工装备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
柏双向记者介绍,在深海油气开发装备方面,中国以前的油气钻探基本上是300米以下的近海海域为主,但以2008年开始建造、2012年在南海海域正式开钻的“海洋石油981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的竣工投入使用为标志,中国终于在超过千米的深海油气开发的系统性装备制造和集成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在民用船舶的年制造吨位上,中国早已经是世界第一,这在央视记录大片《大国重器》里有过浓墨重彩的描述。而在具有尖端技术标杆意义的LNG船制造领域,中国虽然是后来者,但通过对欧洲技术的消化吸收加上自主创新后,目前订单量已经超过日本正在追赶韩国。
“在军工船舶制造及科研用深海探测等特种海工装备设计制造领域,中国正在向世界一流迈进,急速缩小与日韩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柏双说。
有资料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量已超过韩国,位居全球第二,而对于自升式平台手持订单而言,已超越新加坡与阿联酋,全球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在工程施工装备建造方面也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承接的工程施工装备建造订单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
数据显示,上海708所、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公司、南通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上海船厂、招商局工业集团等多家企业获得的海工装备订单,年成交额近5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数的10%。
罗高瞻对记者说,尽管目前发展速度很快,具备一定的建造能力和研发设计能力。在部分细分领域上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如钻井装备中的半潜式平台等。但是在和发达国家相比的过程中,整体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公开资料显示,当今从世界范围内看,海工装备制造业可分为三个等级。美欧属于第一梯队,这些国家在设计、制造领域具有领导地位;而日韩新起步比中国要早,因而属于第二梯队;对于中国而言,半潜式钻机刚刚建成,因而中国需要进一步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罗高瞻进一步表示,具体而言,美国、挪威、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掌握大量关键设计技术和专利技术,在钻井平台、海工船领域处于领先;在FPSO、TLP、SPAR、LNG-FPSO等生产平台的设计方面占据垄断地位。亚洲国家利用成本优势和工业基础,在总装建造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具备超强的建造和改装能力。
罗高瞻向记者介绍,2000年以来,我国建造完成和在建钻井平台40余座,70%以上为欧美公司设计。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虽然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没有自己的海洋工程技术标准体系。
而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意义绝不容忽视。
有业内人士称,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有利于指导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未来几年实现我国海洋工程和装备自主设计、建造、装备等海洋工程自给自足,提升我国世界海工市场的话语权,加快我国海工行业的国际法步伐。
为此,国标委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海洋局等正在建立国家标准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海洋工程标准体系。与此同时,2012年国家还专门立项《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标准体系顶层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无论如何,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还是有着巨大的优势。柏双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工装备制造最大的优势就是制造能力强大,深海装备产能扩张很快,船舶制造早已过剩,成本优势极大(民用船只价格一般只及欧美六七成的样子)、市场非常广阔,无论是在海洋运输、深海油气开采、远洋运输、海洋科考应用等方面,中国都有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增长规模预期。
发展海洋工程是大势所趋
未来需求大,市场规模诱人,又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工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可想而知,下一步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不可或缺。
对此,柏双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一,扩大与相关海工装备制造发达国家的企业技术合作或合并收购,毕竟中国的海工装备制造总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初期靠模仿消化吸收然后自主创新取得超越是基本方略,而引入国外技术合作或企业并购是最有效的方式。
其二,在国产海工装备制造的生产、采购、质量把关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便利,比如税收减免、企业科研公关的国家财政补贴等,以及采购上对国产设备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倾斜扶持。
其三,高屋建瓴地从部署扶持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出发,对有利于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创业、融资创新、财政补贴扶持、高端海工制造的标准、区域样本试点、科研攻关规划等政策,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有业内人士称,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度难以缓解,而面对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已近供应峰值的陆地油气资源将难以为继。
世界权威机构Douglas-Westwood统计显示,2008年时,全球有66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峰值。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全球仍在上升的石油需求,现在每三年就需要有相当于目前沙特阿拉伯总产量(1000万桶/日)的新油田投入生产。
而据《油气杂志》统计,截至2006年1月1日,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57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73万亿立方米。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约1350亿吨,探明约380亿吨。而海洋天然气资源约140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约40万亿立方米。如果按此折算,全球海洋油气的探明储量不到30%,远低于陆上石油73%以上的探明率,因而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了解,在最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有60%来自海洋。因而,潜力巨大的海洋油气资源必将成为新一轮油气开发的必然选择。
另外,罗高瞻对记者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为海洋开发提供装备的战略性产业,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这一产业的重要性,并开始抢占这一领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因而,我国更应该加强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争取早些进入世界海洋工程产业第一阵营,为我国海洋开发和参与海洋国际竞争提供利器。
为此,柏双也表示,首先,研发深海及超深油气勘探、开采、运输等一整套海洋油气装备,是未来十年海工装备制造中最重要的方向。
其次,研发制造30万吨及以上的巨型LNG船PK韩国,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及占据全球船舶制造高端市场的大方向。
最后,扩大军民用船舶技术的融合互通,把提升中国海军舰船制造吨位、工艺、科技含量等作为一大奋斗目标,并积极扩大军工海工装备制造的民用化改造。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