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解密平台贷上限 谁来拯救巨额地方债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 01:06  第一财经日报

  聂伟柱

  央行解密平台贷:不超14.4万亿

  谁来拯救巨额地方债务?部委协调成关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新贷款数据揭开神秘面纱。

  昨天,央行网站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

  报告披露,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

  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因此,平台贷款占比不超过30%意味着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为14.4万亿元左右。

  事实上,时值平台贷风险监控和清理进展引发关注之际,巨额地方政府债务也正在急觅突围良策。

  地方债何时清理

  近日,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及发改委,拟于6月到9月期间,处理2万亿~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设立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

  对于上述“时间表”,银监会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没有听说此事。相关人士同时指出,银监会主要是督促银行注重平台贷的风险控制,而剥离平台贷款、包括方式的选择更多在于财政部。

  而据财新报道,财政部少数部门少数人曾参与一个闭门讨论,谈到了针对平台贷款风险未来可能的一个解决方案,但可行性未充分论证。银监会、发改委都未参与。

  “现在处理这块债务,恐怕条件还不是特别成熟,但进行这方面的讨论,还是有必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微博 专栏)表示,此事还是一个“谋”的阶段,未到要“动”的阶段。

  对于地方政府的巨额负债,各方早已高度关注。由于目前尚无一个各方认可的统计口径,外界并不知晓地方政府准确的负债状况。

  据媒体报道,从今年3月1日起,国家审计署18个特派办和37家地方审计机关,开始了对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查。

  巨额政府负债,显然需要找到稳妥的解决途径。

  但业内人士指出,将可能违约的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此举力度之大,并不是单独某个部委能加以推动。此外,如此重要的决策之前并未有先兆,如果从6月~9月份即着手实施,显得过于仓促。

  再度吹风市政债

  “如果中国经济在下滑,2万亿还是3万亿,立马成为一个问题。如果经济在稳步增长,这就不是一个问题。因此,最重要的还是稳定经济、稳定周期。”昨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专栏)表示,此前我国曾有过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

  根据李扬的分析,此前的成功经验,浅原因是不能绝对化地看待不良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他认为,大部分金融资产,所谓不良是“此时此地”不良,与经济周期相关。只要有办法让其度过一个周期,不良有可能变成“有良”。

  至于处理不良资产的深原因,则是国家范围内解决,要掏真金白银。在李扬看来,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很健康,“即使出现不好的情况,国家也可以掏出真金白银。”

  郭田勇表示,地方政府的负债结构比较复杂,处置方案很多。但重要的是要考虑处置以后,形成的损失怎么处置,由谁来承担。

  “理论上说,处理这个问题只有这么个做法,要有一个主体来进行债务重整。”李扬表示,地方融资平台如此发展,有体制问题,如果体制问题不解决,实体经济的根本矛盾不解决,(类似出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事情)以后还是会发生。

  上述央行《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公共事业资金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各地方政府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应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解决上述矛盾。

  《报告》着重强调,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加强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认真研究论证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筹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

  央行行长周小川(专栏)今年4月份在清华大学金融高端讲坛上演讲时指出,通过“市政债+财产税”的组合,能够形成约束力有效的资金流在时间轴上平移,有助于解决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

  对于市政债,业内观点各异,甚至不乏争论。

  支持的观点认为,发行市政债可以令地方政府的债务透明化,有利于支持地方建设;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地方政府缺乏自律性,地方债务规模更难控制。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周小川的表态也给未来市政债的发行带来积极信号。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