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向老祖宗学习:看中国人如何玩钱(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07  《中国商人》杂志

  后来唐人在使用重量标准时,嫌一两重24铢算起来太麻烦,还不如一两是十个“钱”好换算。于是,群众又开始创造了,“钱”正式成为重量单位,一两从此等于十钱,“铢”被彻底淘汰。

  “开元钱”是继汉武帝五铢钱之后的又一种好钱,其地位名副其实,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宋元明清各朝铸钱,大小轻重都以开元钱为标准。另外,“钱”这一重量单位也就一直沿用到了现代。只不过现代的我国人财大气粗,称重量算到“两”就已很不耐烦,看样子“钱”这个重量单位,差不多已经被群众淘汰了。

  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是个宠儿子的皇帝,他也给几个儿子赐了铸钱炉。他这一宠,儿子就有野心,互相嫉妒,最后闹出一场骨肉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来,老爷子本人也被迫退位当了太上皇。

  这个李渊,做皇帝做得一般,但是在中国货币史上,地位却无人可及。他创制的“通宝钱”模式,从武德四年(621年)起,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1290年。在他确定了通宝钱一枚的重量为一钱、十枚重一两以后,千年间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铜钱的法定重量都没再变过。自此以后,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衡法),两以下就改为钱、分、厘的十进位制了。自此以后,钱币也再不以重量单位作为名称,而以“宝”、“通宝”、“元宝”作为钱币的名称。

  因此,在中国钱币史上,李渊是个里程碑。

  关于通宝钱的铭文书法和图案标记,那也有得一说,艺术性相当之高。过去五铢钱的钱文,大多是篆书,到了李渊创制通宝钱,改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这四个字,就是“八分书”隶体,出自初唐书法名家欧阳询的手笔,非常厚重。

  开元通宝最有意思的,是上面还铸有星、月、日、双月、莲纹等图案。有一种开元钱,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文”,也有是“俯月如文”。这个痕迹,就叫做“月文”。

  关于它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财政大臣在向皇帝进呈钱模腊样时,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铸钱时不敢改动,就遗留在了钱背上;也有人说这“月文”是杨贵妃的指甲痕。后来金朝有人曾写过“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的诗句,说的就是唐玄宗怀念杨贵妃、睹钱思人的情景。

  这都是传说了。比较严肃的说法,还是来自一些专家的观点,说这是受到西域钱币上铸日、月、星图案的影响,以此作为钱币的一种特殊标记。我认为此说甚有道理。这样的标记,历经千年,至今仍保存在我们的钱币上。

  各位看官若不信,请你们立刻打开钱包,掏出一张2005年版的50元或100元人民币来,观察一下它的图案构成。看清了没有,在这张大面值的票面上,除了国徽、头像、面值、编号、水印暗记之外,还有什么特殊标记?如果你一无发现,那么抱歉了,你肯定不具备做侦察兵的素质。

  我来给你提示:在这张纸币正面的左侧中心、背面的右侧中心,都各有一个圆形标记,里面是带有神秘意味的抽象几何图案。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钱币的“古老密码”。

  它是一个绝妙的图案。我不说,基本无人知晓。这个小小的圆环,就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日月星”标记,而且奇妙的是,它同时也是一个极为艺术化的方孔圆钱图案。此外,在圆环中,还能看出一个半隐半显的“中”字,其意义是“中国钱币”。

  你看,开元通宝的影响,到今天都还在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小瞧了它行吗?

  开元通宝的至尊地位,在唐代无人能够摇撼,只有两次例外。

  第一次向开元钱发起挑战的,是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也就是武则天的老公。他在乾封元年(666年)铸过一种“乾封泉宝”,比开元钱略重一点,当开元钱十。这是大唐第一个正式的年号钱。

  发行这个新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去泰山禅封之后干的事,估计是活动花费太大了,想通过铸大钱从民间捞一点油水,补补亏空。而且,这次不光是铸大钱,而且是修改了币制,连货币的名称都改了,估计也是不安分的武则天出的主意。为了确保新钱流通,高宗还下诏严禁私铸,违者立判死刑。

  哪知道新钱出来,商人拒绝使用,根本流通不了。而且民间一见大钱出来了,知道是货币马上要贬值,物价立刻狂涨,闹得家家排队买米买油,不得安生。这下唐高宗和武则天也没了办法。他们清洗政敌绝不手软,而对付商人——没辙了。第二年就只好下诏把这大钱废了,并昭告天下:开元通宝为“万世之法”,今后再不敢打货币改制的主意。

  “乾封泉宝”禁止流通后,仍然有储值功能,可以兑换。这次货币改制引起混乱的原因,一是新币减重(币值超过实际重量),等于掠夺民间财产,引起商人抵制;二是新钱出来后,与老钱并行,等于实行了“复本位制”,两种钱以哪个为根本,不清楚了,造成币制紊乱。

  前一节咱们说过,唐代经济处在腾飞状态,商业一发达,货币用量就猛增,初唐至盛唐各代皇帝都拼命铸钱,以供应市场。其中唐玄宗的天宝年间,铸得最多,一共是32.7万贯。但是,就这么猛铸,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民间没有法子,还是老办法——用“恶钱”。从初唐开始,恶钱(非法货币)就屡禁不止,其中包括:掺铁掺锡的假钱、大眼贼钱(綖环钱)、古钱。

  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继续在铸“开元通宝”,但是民间私铸仍如火如荼。荆州、潭州一带(今湖北、湖南)最厉害。私铸者组织了水上游击队,在芦苇荡里开炉,官府拿他们没办法。为了禁恶钱,武则天下令在市场上放置官铸钱样,让老百姓对照着使用。可是假钱实在太多,无论官府还是商家,筛选起来非常麻烦,导致交易停滞。

  后来只得放低标准,伪造得差不多的,都可以使用,只有实在不像样的,比如“大眼贼”(綖环钱)、掺铁锡钱、铜荡(镀铜的假钱)、穿穴(被钻孔偷铜)等,才不许用。这一来,不是等于盗铸合法?

  铸钱业转眼间又是遍地好汉,江淮一带的黑户,都藏在湖边、山中人迹罕见之处,大铸特铸。到武则天晚年的神龙年间,连长安、洛阳这两个京城的用钱也十分低劣了。那时候,在湖南的郴州、衡州,还有人专门铸小钱,小到什么程度?空前绝后——只有一个轮廓!还有人更发明了快速造钱法,买来大块锡锭,在火上烤一烤,待到略软,用钱模一夹一个、一夹一个,千百文劣币顷刻可得,携往市场使用便是。到了唐玄宗,名臣宋璟当了宰相,他看不下去了,请求再次禁恶钱,所有劣钱一律销毁重铸。获玄宗批准后,宋璟委派监察御史(纪检官员)萧隐之,前往江淮挨户检查,务求除恶务尽。因为检查力度过大,引起民间骚动,物价飞涨。消息传到京师,舆论哗然。结果,宋璟和萧隐之都被罢了官。朝廷又放出话说:暂时不查了。民间这才安定下来。

  百姓过不好,宰相要负责,这是“封建社会”的惯例。查恶钱之事,自然不了了之。在历史上,官家禁一样东西禁不了的比较少见,秦始皇连思想都能禁得住,可是对钱,天王老子也束手无策。这说明,商业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你的货币供应不足,人家就只能用假钱。尽管这不是法定货币,但市场认可就行。

  由于铜钱不够用,唐朝就将布匹作为合法货币,准许流通,不再像魏晋南北朝那样是权宜之计了。唐玄宗还亲自下诏说,市场交易不一定必须见钱,布匹可以和钱兼用,不接受的要依法惩处。后来,又有一位名臣张九龄请求准许民间私铸,这又是走冷一个极端了,幸亏遭到强烈反对,没能实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