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石:地产“带头大哥”的孤独登顶(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1: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网

  其中的困难在于产权界定。当时政府并没有投钱给万科,都是创始人投的,因为是国营牌子,产权就含糊。产权含糊时你是当家人,现在改制了,国家和个人的比例分配就很难平衡,你拿多了国家不干,拿少了自己不愿意。戴上红帽子之后要摘掉就不容易了。股份制改造之初,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含糊产权关系。

  但是无论如何总要界定出万科是谁的。当时我并不在乎我能占多少,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它,而是希望产权明晰了,能按市场经济方式来运作。后来,主管体制改革的副市长朱悦宁约我谈话,他说国家六你(指职工股)四怎么样?我最初有过五五分的打算,但再争执于事无补,就转变了过来。虽然后来还有波折,但产权比例问题就这样谈定了。

  (王石这里所说的“后来还有波折”,是指和朱悦宁副市长谈妥的事情,第二天遭到了特发公司领导层的强烈反对,要求市政府办公厅撤回批准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文件,理由是政府越权干涉企业管理。万科接下来只能走迂回路线,先是做市委、市政府秘书班子工作,制造股改舆论先机,接着争取到了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的支持,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秦文俊也跑来与特发领导层沟通。1988年11月21日,深圳市政府批准股份制改造方案,人行深圳分行批准发行万科股票,公司定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特发公司则从上级主管公司变为持股30%的第一大股东。)

  《21世纪》:可问题最终解决还是到了2000年,特发把股权卖给华润之后?

  王石:我觉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1988年的股份改造,你是你,我是我。国家占60%,职工占40%。最后特发把股权卖掉,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贷款无法偿还,就拿持有的万科股份做有效资产质押。如果特发不卖你也没办法,它那时候情况不好,它如果经营好也不会卖;但反过来说,如果它能一直经营得很好,也一定是采用了市场化方式。

  《21世纪》:但至少从1988年到1993年万科B股上市,甚至上市之后一段时期,特发作为第一大股东,对公司还是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力?

  王石:事后来看是这样,但股权问题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万科涉及的股权结构是一种内部人治理,它本身的设计是多次控股、扩股,第一大股东(那怕是现在的华润)真要再增资、再控股万科也不是做不到。但是万科的品牌、团队比较强势,比较严谨,经营绩效也好。作为上市公司,它不是大股东说了算,它更多的是靠优秀的管理层,这样的设计参照了香港大公司的架构。

  一个企业成功之后,很关键是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培养现代经营团队,这个是比控股更重要的。实际上大的上市公司到最后谁也没法控制它,比如说汇丰银行,谁是大股东?最大股东持股只有2%。当然这种设计会让第一大股东有点难受,我们在改革中不能强悍地去维护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东西,我们和华润合作得很愉快,华润持股不是2%,是15%,是有发言权的。

  《21世纪》:之所以提出红帽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特别关注两类国企个案。一个是在香港的央企,它跟内地的国企有太多的不同;另外一个是学术界提出的南派国企概念。北方的传统国企到了1998年才开始真正改革,而这一批市场化的南派国企,它不是从某一个点上突然进行改革,实际上一直在变化,包括深圳的特发、赛格这一系列的大型国企。但是这些市场化发展起来的国企,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市场化进一步成熟之后反倒凋落了。在这个过程中,万科既跟南派国企有衣钵关系,后来又跟香港的央企华润集团有关系,你个人前后打交道时应该对国企改革有一些自己的领悟。

  

王石:地产“带头大哥”的孤独登顶(2)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