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言重建:非政府组织与抗震救灾(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13:32  《商界评论》杂志

  工业化移民实现灾后重建的思考

  文/黎峰林,中共江西九江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曾向东部省市求援为灾区提供就业岗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集中或调剂一批就业岗位,统一实施劳务赈灾,财政部还允诺东部企业吸纳灾民就业可享受财税优惠,但应者寥廖。

  当前可以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在中西部依托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通过建设专门的工业区或工业镇安置灾民就业和居住,采取“政策引导、灾民自愿、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办法,通过“财税、信贷、土地政策、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实现以就业带动移民安置。

  在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劳动力持续短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宏观背景下,对灾区推行工业化大规模移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在中西部依托产业集群安置灾民成本低、易启动。近期东部转移出来的都是产业链低端的企业,而本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高端升级,温州、广州、东莞等地正在从生产基地转向总部经济,对劳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地价是中西部的几倍,在东部目前大规模安置灾民就业并不现实。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县级工业园企业商务成本和职工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尤其在中西部震区外选择非地质断裂层的平原地区安置灾民,抗震标准低,建房造价会低于震区。加上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予以资金支持并发动企业捐赠建房,与灾民回乡安置相比,灾民建房负债不重,还贷能力强,整个安置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启动并取得成效。

  以就业带动移民能实现灾民稳定、灾区和谐。此外,灾区人口外迁有利于防灾减灾、恢复生态。灾区地处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地震后,该区域对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进一步减弱,按主体功能区规划,绝大多数地区应列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大量人口外迁后,可以让震后满目疮夷的山川休养生息,使其生态得以逐步修复,并为今后防震减灾减轻压力。留下来的人口可以通过生态特色旅游、生态农业规模经营而致富,也为羌族、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条件,使民族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