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言重建:非政府组织与抗震救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13:32  《商界评论》杂志

  文/赵 晓,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当前,一场抗震救灾的战役正在全国打响。相比历史上,中国政府表现出了空前的快速反应以及亲民作风,行动雷厉风行,出招准确有力,而且值得称道的是,思维相当开明,不仅善于汲取民众意见,而且表现得更加懂得并关注公众的精神感受(如全民默哀、停止娱乐等)。

  除此之外,这一次的救援工作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民间组织尤其是各类NGO组织也纷纷以自己的力量参与了抗震救灾。如,陈光标率领中国首支自发抗震救灾队伍,由六十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抵达绵阳、北川一带,展开了大规模救灾行动。真正可喜可贺!

  事实上,许多事情并非如经济学教科书上讲得那样清楚,是完全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因而一定都要政府来处理。民间组织,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各种社会机构也都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帮助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

  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才刚刚起步,这就使得政府非常辛苦,尤其是政府担重担子的领导人相当辛苦,不得不东奔西跑,亲临前线。否则,整个体制的重心就无法转移到灾难救助中来,整个国家资源无法向灾区倾斜。政府单纯主导型的救援方式有待向政府——民间配合的方式转型。

  从这次救灾开始,假如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一件大事和幸事!

  农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的规划重点

  文/张乃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这次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产的严重破坏,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要挽回灾害损失,实现灾区恢复性经济的大发展,必须选择新的生产增长方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灾区重建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建设规划,要立足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链的发展。

  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山区特色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四川广大老百姓长期生产繁衍的基础。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四川山区的特色资源一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优势。这次地震大灾后要想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应该是一条必然选择的路子。因此,在产业调整布局上,应该结合各地的特色资源条件,加强特色经济乡镇和一村一品经济的布局规划,从而形成特色经济的规模集聚效应和产业链辐射效应。加强这一规划,从国家指导层面上,应该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优惠政策加以引导。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层面考虑,各地应该把发展特色经济落实到具体开发项目上,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外力的支持。

  这次灾后重建规划,切忌不能搞产业趋同化,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力争把特色经济品牌打出去。这样,特色经济才能做大、做强,四川地震灾区才能历史性地出现产业调整变革,这是地震灾区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