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次贷阴云下的资产证券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0:50 金融时报

  孟扬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那就将它证券化。”这曾是广泛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而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动荡,给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我国正处于探索中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是否也因此步入“十字路口”?

  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个人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MBS),正式拉开了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序幕。此后,浦发银行、工行、兴业银行也先后成功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两年多来,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资产池信息披露不充分、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屋漏偏逢连阴雨。次贷危机使得国内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资产证券化。批评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影响全球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信用评级系统完备的美国的信贷资产证券都会出现危机,那么信用评级系统还在建立之中,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我国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国需缓行甚至暂停资产证券化。

  此时,中国建设银行成为逆势中的“勇敢者”。2月初,以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发起人的“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正式亮相银行间债券市场,被认为是国内首只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也使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得到进一步丰富。此前,民生银行发行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获得监管部门的同意和支持,如果成功发行,这将是国内首单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项目,意味着商业银行试水资产证券化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商业银行的积极举动是否预示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扩容热潮呢?监管层的态度似乎是明确的。

  “央行将严格按照标准加强监管,坚决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沈炳熙在第一届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上表示。沈炳熙认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在宏观经济背景、基础资产质量、监管严格程度上都与美国有很大差别,所以不会重蹈美国的覆辙。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利用资产证券化这种形式。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积极制定规章,完善监管规则。央行先后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公告》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资产支持证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有关事项的公告》,对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规范和允许资产支持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质押式回购交易;中国证监会发布《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将重启;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也出台政策确定了“税收中性”原则。上述规定的出台,从政策层面上保障了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除了监管层的大力推进,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也至关重要。理论上讲,资产证券化对于作为主要发起人的银行来说,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发起人将某些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如应收账款)通过出售的方式转化为现金,增加了有用于营运的现金流量,提供了流动性便利。另一方面,银行是受到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金融机构,由于证券化的资产作为“真实销售”而退出了银行资产负债表,因而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数额,从而减轻对银行资本的压力。

  或许,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望冲破次贷危机的阴云,迎来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