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林志民:我们不是狼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0:05 中国经营报

  三十年后,上海银行大厦二十五楼会议室,年过不惑的东亚银行副行长林志民回想起刚踏上内地土地时的情景,仍压抑不住惊讶:“什么都没有,什么物质都短缺。”他身后,浦江两岸的中外银行各色大厦比肩林立,黄浦江一派平静。

  作为一名外资银行家,林志民的职业生涯就开始于东亚,至今已近二十年——除去香港与台湾的几年公干,均在内地度过,可谓两岸三地专家。资本逐利、流动的商业环境不断改造银行,而追逐客户的外资银行也无意之中衔接了各地商贸。与中资银行磨合多年,他认为外资银行不是狼来了,“可能是一只羊,也可能是一头牛。”

  暗涌八十年代:主打国际贸易业务

  林志民第一次来内地时是1977年,中国金融市场计划经济色彩浓厚,银行在内地仍旧是一个定位模糊的概念。直到一年后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才揭开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序幕。

  当时年仅12岁的他陪同母亲去广州凉江探亲,那一年,邓小平复出,林志民至今还记得当时街道上有很多关于邓的标语。港人初到内地,先到派出所报告,一切都要用票,粮票、邮票等都在用,就连旅馆也要介绍信。根据林志民的上司、后来成为东亚(中国)行长的余学强回忆,当时他甚至不能选择上海最出名的饭店——和平饭店和锦江饭店,因为只有持外国护照的人才可以;甚至当时复印都要交给派出所,地图也不能够随便搞到。

  当地人对于这个小香港人都很好奇,不仅拥上来围观,还好奇地摸摸他的头。十一年之后,大学毕业的林志民与同学北上旅游,北京人对他们的到来已经不以为奇,林志民则惊叹于物价低廉,宾馆不到十块,地铁五毛钱,比香港至少便宜十来倍。

  上世纪80年代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是一个试探性的十年。1978年,随着银行重新开放风潮,东亚、汇丰、渣打和新加坡华侨银行重新开始业务,被称为上海外资银行的“老四家”, 1982年,中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作试点,当年批准中银香港的子公司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使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外资商业银行,三年后,当时领风气之先的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4大经济特区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同年11月,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在深圳开始试运行。当时外资银行主要业务集中于国际贸易业务,而且数目稀少,而东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第二年就达到盈利,利润逐渐上涨,并且随着政策开放逐渐开设了其他分行。

  起飞的九十年代:领跑的示范作用

  当林志民1992年来到广州的时候,正是邓小平南巡之后,整个南方沸腾了,成为改革的排头兵,而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也给同业以及监管层带来新的思维。当年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

  1993年,随着汪辜会的热潮,28岁的林志民通过人民银行资格审查,被派到三通呼声最高的厦门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分行行长之一。经历了1993年取消外汇券,结束人民币至双轨制;1994年人民币一次升值50%之后;1995年以双休日等措施大力拉动内需,金融市场开放城市增加到24个……林志民颇感兴奋,他嗅出这是变化的前兆。

  三通久候不至,年轻气盛的林志民跳槽来到上海,出任荷兰商业银行上海分行副总裁,当时的浦东方兴未艾,在他印象中陆家嘴一片狼藉,唯一出彩的建筑只有人民银行大厦,不过当时外资银行在中国开设的分行已超过140家,代表处超过540家。一年之后,林志民再度返回东亚,出任台北分行副行长,一干就是三年。

  沸腾的后WTO 时代:法人银行进行时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银行业开放的步调骤然加速。国有银行加大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速度,外资银行的开发城市与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

  2000年,林志民来到大连,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惊愕,但是他来不及思考太多,因为他首先要处理一个烂摊子。1997年与1998年,随着中国国际信托下属广州信托的破产带来的连串效应,各地的信托分公司陆续破产,引发了信托行业整顿。此轮信托风波中,外资银行无一幸免,日资银行更是损失惨重,这让外资银行在中国学到第一个教训:政府的公司仍旧可以破产。“当时中资银行基本没什么损失,因为他们之前了解信托公司内部混乱,所以没有贷款。”林志民提到这里,仍旧唏嘘不已,他也从此明白中资银行今非昔比,而自己也将面对一个更为市场化的商业环境,“没有外资银行的冲击与示范,很难想象中资银行会有今天的理念与机制。”

  2003年,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对象扩至中资企业。已有13个城市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业务真正腾飞是在SARS之后,此前经营业绩一直很平稳。”林志民如此评价人民币业务逐步开放的效应。这波开放热潮到2006年达到高潮,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细则》正式开始实行,这意味着如果外资银行成功申请法人银行执照,那么他们就完全享受中资银行的国民待遇,真正的演出开始了。

  法人银行成为外资银行分享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但是法人银行的注册要求与中资银行一样: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下设分行营运资金为l亿元人民币; “开业三年,盈利两年”等。除此之外,因为法律与财务的体制不同,使得外资银行每一个小项目都需要一个报告说明,这对于外资银行与监管机构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而外资银行不得不习惯中国监管机构缓步推进的逻辑。

  林志民在2006年回到上海加入法人银行筹备组,备战漫长的法人银行之旅。“哇,那段时间好惨。”林志民回忆起来,认为这是他在东亚最辛苦的一段时间,每一天几乎到12点都还在加班,圣诞没有休假,春节只休了几天。“因为没有具体的方案,无论对于我们还是监管机构,都是头一次。我们最开始接到通知,就不断与监管机构一起研究,什么是法人银行,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应该如何准备,如何审查等等。”

  2006年12月初,9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递交了法人银行申请书,随后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获批筹建本地注册法人银行,东亚还成为唯一 一家被介绍改制成功的银行。随着2007年3月开业,东亚开始了另外一段上海故事。

  互联网站内

中国经营报记者:徐瑾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