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包”围墙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1:10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李汉桥报道“车子买了还不到三月,就大修了3次,到现在还没解决,本想在3·15之前解决,看来是没戏了”,3月16日,家住北京望京南湖东园小区的胡先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一脸的委屈,由于相关法规的缺失,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打算寻求媒体的帮助。

  汽车投诉增速不减

  其实,不单是胡先生,在整个中国,汽车消费维权之路用“任重道远”来形容毫不为过。

  据中国消协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中消协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56863件,汽车消费投诉比上年上升5.6%,在投诉上升产品中位居第二位。

  “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售后服务,是目前汽车投诉暴露出来的3大问题。”中消协投诉部部长徐垭宸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主要体现在11个方面,而发动机、变速箱、气囊问题又是重灾区。

  特别是气囊问题,在中消协直接受理的18件投诉中,有9件就是气囊的问题。

  “主观臆断,推诿、搪塞几乎成了厂家的一致态度”,徐垭宸说,而“经专家判断,认为撞击力度不够、撞击角度不够,减速度不够,才造成气囊未打开”也成了厂家共同的报告词。

  另外,自动系统、空调系统、车内空气质量、轮胎及油耗等方面的投诉也占较大比重。

  而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日前刚刚发布的《2007年年度中国汽车质量及服务质量年度投诉分析报告》也显示,相比2006年,2007年投诉数量上升明显,增加34.5%。其中,在汽车产品质量和汽车服务质量投诉的具体比例分别为:63.4%、36.6%。在汽车产品质量投诉中,关于发动机问题的投诉占23.9%,变速器投诉占23.9%,制动系统占9.9%,离合器、转向系统、前后桥及悬架系统、轮胎以及车身附件与电气占42.3%。

  维权法规待细化

  年年在维权,为什么汽车投诉却依然呈上升趋势?

  “主要是目前国内在消费者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许多细节方面还不足以指导消费者进行投诉,对厂家进行明确的约束。”汽车行业资深专家贾新光表示。

  贾新光认为,尽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质量法》等一些法规,但对汽车而言,可操作性不强,而真正对厂商和经销商有约束力的汽车“三包”政策又一直未能出台。因此,解决汽车质量纠纷没有法律依据,双方如果意见分歧太大,往往使问题久拖不决,但吃亏的总是消费者。

  而消协在接到消费者的投诉时,也只能作为调解方,尽量为消费者争取利益。

  也就是说,消费者要想维护自身权益,只能向法院起诉。但目前国内在出现质量问题纠纷,特别是重大产品质量问题时,往往以“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原则,要求消费者举证或要求消费者寻求第三方检验,但质量监督检查机构不对个人开放,只接受法院或消协的质量检测的委托,而且,由于一般轿车检测费用都很昂贵,在10万元以上,在财力和人力资源上消费者也是处于劣势。

  买主渴望“三包”

  为何汽车一直都被排斥在商品三包的规定之外,其实,在当前,汽车作为特殊的商品,是否适合《消法》也一直存在着争议,法院往往以购买汽车的行为属于奢侈消费行为,不属于一般消费品,其权益不受《消法》保护,诉讼请求无法律依据。

  也正如此,关于汽车的三包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汽总裁曾庆洪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提出,要完善汽车行业管理体制,要尽快出台有关汽车“三包”的法规,把“三包”中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纳入到《质量法》中。同时,要实行汽车产品质量纠纷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由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证明汽车产品质量合格,而不是由汽车消费者来举证,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