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慢的能源价格改革会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成本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 0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于2007年12月3日起公开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活动计划至2008年2月1日结束。<能源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能源定价市场为主,政府行政和监管为辅。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的报告中也专门提到,要推进反映市场供求程度、反映环境成本、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改革。 近年来,中国在煤炭、石油、电力等重要能源价格改革方面都做出了努力。例如煤炭价格基本实现了市场竞争,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成品油批发权在逐渐放开,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原油加成本"成品油定价原则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2002年开始电力体制和市场化改革,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价改革在"十五"时期也加快了步伐;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价格矛盾;2005年天然气出厂价格的提高,迈出了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然而,能源价格改革整体进程缓慢。低能源价格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能源的低效使用和需求增长过快。尽管政府抑制高耗能的愿望强烈,高耗能行业增长依然很快。2007年前三季度,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部分高耗能产品生产增速仍在加快,电解铝、锌产量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5.7个和4.4个百分点。尽管能源生产也快速增长,但是保证能源稳定供应的压力很大,能源价格上涨预期增强。 加快能源价格改革对中国的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可持续的重要性是明确的,但能源价格改革常常处于择机推出的状态。近期,因中国消费物价指数(CPI)一路走高,政府出于能源价格改革或将导致能源价格上涨从而推动短期通货膨胀的担心,暂时搁置了改革。但是,就能源而言,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和替代的不确定性,不改革,价格可能也会涨,需求增长是推动其价格上涨的根本动力。要让能源价格不涨或涨得少一些,必须提高能源效率和控制有效需求,而提高能源效率和控制有效需求的最有效办法是提高价格。 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但目前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高耗能企业依然高速增长。可以将节能减排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市场能解决的,也就是通过提高能源价格(反映稀缺和环境成本),依靠企业和个人自身动力进行节能减排;其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括投入节能减排资金、绿色贷款、特殊政策等等。政府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第二层面,但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是第一层面。如果没有能源价格改革的支持,节能减排将事倍功半,损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已接近50%,而且增长很快。节能做不好,就会有国家能源安全之忧。 短期来说,让能源价格随着国际价格上涨,无疑会对国内的短期通货膨胀形成压力。但是,即使维持国内能源价格不动,要减轻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就必需抑制能源需求。如果行政上做不到这一点,能源需求增长会更快。因为,在通胀压力大的情况下,高耗能产业的投资者知道,如果投入要素价格不涨,而产品价格可能上涨,意味着投资收益率提高,就会加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投资。如果国内能源需求增长依然强劲,就会加大稀缺预期,也会对短期通货膨胀形成压力。例如,当"油荒"出现,对石油价格的预期就一定是上涨,对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预期也是上涨,从而对短期通货膨胀形成压力。不能确定的是,哪一种压力对短期通货膨胀影响大。 中长期而言,如果能源需求持续大幅度增长,能源价格尽管有短期回落,但长期上涨走势会对通货膨胀形成持续压力。目前的低能源价格政策导致能源无效或低效使用。现在能源价格该涨而没有涨,以后只会涨得更多。也就是说,今后资源的更稀缺意味着更高的能源价格和更大的环境成本。为了短期抑制通货膨胀而人为压低能源价格,一定会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实,能源价格改革有可能在设计上尽量降低对短期通货膨胀形成压力。在价格机制上依靠市场,在价格水平上强调短期通货膨胀形成因素,也包括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实际承受能力,通过税收和补贴政策来解决社会负担的问题。在设计上考虑中国的能源供需、生产成本、节能减排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并对部分弱势行业和弱势群体适当补贴,这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依据市场,该涨的涨;认为不该涨的,政府运用透明的、目标明确的补贴,将价格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能源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与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因此,能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多。可以理解,相对于其它领域的市场化价格改革,能源价格机制改革进程缓慢。令人担忧的是,缓慢的能源价格改革会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成本。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