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旁观者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23:41 中国经济时报

  ■张揆辅

  我在夜市的小吃摊前正欣赏美味,突然发现街角处有一些骚动,然后是一阵砍杀声,似乎还传来痛苦的呻吟声,我很想跑过去看看,但本能告诉我,我不该介入到危险当中。“如果是黑帮仇杀,那应该是警察的事。”我暗想。

  我也想过打电话报警,可跑过去围观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我估计,人人身上都会有手机,肯定有人报过警或是叫了紧急救护车,于是,我如常结完账,信步回家。

  第二天的新闻让我大吃一惊:“‘街边抢劫有人被砍成重伤,围观群众却见死不救’,‘民众麻木令人震惊’”。当时我就在街面,我为自己是“冷漠而缺乏良心”的一位旁观者而感到羞耻,负疚感折磨了我整整数日。

  我觉得是自己心理出现了毛病,不然,正义感肯定会驱使我挺身而出的,愧疚的我去找了好些心理方面的书籍阅读,企图消灭我心中的罪恶感。无独有偶,我居然在书中读到一则与此极为相似的故事——1964年,纽约公园内发生一起命案,引起全美国轰动,不是因为作案者和受害者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38位旁观者无一报警,这事在美国掀起了社会道德观的反思浪潮,人们在问:“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

  可在心理学家眼中,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为此专门做了实验,受试者在被隐瞒的条件下突然发现一件紧急事件(当然是预先设置的),当他们发现知情者数目众多时,只有极少数的人采取了措施,而如果他意识到只有自己是知情者时,采取措施的比例要高得多,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

  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而非道德观的问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现今的社会,媒体报刊上总是强调民众道德的缺失,却很少用科学的眼光来反思“冷漠和麻木现象”,这只会让百姓对社会的“堕落程度”越来越感到失望,而不是从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心态去考虑问题症结。

  幸运的是,心理实验告诉了我们解决办法,如果“旁观者效应”广泛宣传被大众所熟悉的话,那么,当事人就会意识到,这可能会产生蒙蔽效应,至少我应该挺身而出,去打个电话或是采取必要措施,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认知是道德的引路人,这话一点没错。

  我的罪恶感减轻了,但这不是我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我知道,如果我先行有了正确的观点,以后发生类似事件时,至少,作为旁观者的我会采取必要行动,而且,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也知道了这一点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也抱有同样的想法。所谓的民众素养提高,仅靠指责和批判是不能奏效的,科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来如此。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