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争夺“试验新区”应在阳光下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2:01 中华工商时报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的国家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争夺,成为了今春两会的一个热点。据悉,湖北、湖南、辽宁、广东、广西、四川等省正在展开对国家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争夺。《□拇望》新闻周刊分析指出,地方争夺试验新区,其中的悬疑来自结果的判断,也来自“争夺”动作背后隐藏的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的政策博弈。

  这条新闻在网上引发了一场自发举行的大规模投票活动———大家纷纷为各自所在地区加油鼓劲,认为自己所在或者心仪的地方最有资格获得这个“试验新区”,而那些目前尚没有加入这场争夺的地方政府,还受到了当地网民的抱怨。幸好这场投票不能算数,要不然真的很难得出一个结果。但是,这至少说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大家关于“试验新区”的看法完全一致:谁获得了“试验新区”,谁就获得了发展先机。

  在深圳特区试验近30年,我们已然确定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时候,还用行政赋予小区域以经济特权,是不是真正有效?是不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新区、特区、开发区的示范作用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也许有待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市场经济改革仍处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资源配置权限仍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这距离资源自下而上自动实现优化配置的市场经济理想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既然关于“试验新区”的争夺,是一场关于地方经济“特权”的争夺,而这一“特权”资源又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这就不禁让人想起曾经“驻京办”现象和“跑部钱进”现象来。“跑部钱进”现象之所以滋生,正由于中央政府部门手中关于资源配置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而资源分配程序又往往不够公开所致。私下的“活动”代替了公开的博弈,局部的利益索取就有可能代替整体的利益考量。

  争夺“试验新区”,虽然不是直接争夺中央的“转移支付”,但很显然,长久的“经济价值”要大得多。

审计长李金华所形容的,“跑是一个足字旁,还有一个包,要带包去跑。谁跑得多,部委情况了解多,就可能多获得一些拨付款”,完全有可能在“试验新区”的争夺过程中发生。因此,让争夺过程更加公开、更加透明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怎样的公开博弈程序,哪个地区又以怎样的优势和理由获得“试验新区”,应该始终在公众看得见的“阳光灿烂的地方”进行。(2G6)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